今天是我們分享的書叫《為何家會傷人》,是由武志紅老師寫的,北京聯合出版社出版,並且再版多次,可見這本書的受歡迎程度。家是我們的根,我們在家裡面被生、被養、被育,我們習慣性的把家稱之為愛的港灣和最安全、最值得信賴的地方。那為什麼我們會在家中會受傷呢?讓我們一起跟隨武志紅老師的筆觸來對家庭,對我們賴以成長、覺得很安全的地方,進行一些較比深入的瞭解。那麼我們就按照書的結構,一部分一部分的來分享。
第一部分武志紅老師跟我們分享的是:夫妻關係才是家庭的核心。就是我們要把夫妻關係作為家庭的核心而不是把孩子或者父母當成我們家庭核心。如果把孩子當成家庭的核心,那麼孩子就容易出問題;如果我們把父母當成核心的話,那麼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都有可能會緊張。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在影視劇裡也多有體現。在《小歡喜》裡,英子的媽媽,為了負責英子的高中生活,辭去了工作,專心陪英子。打著愛的名義,對英子的生活多加干涉,甚至到了控制的地步,到最後以英子患抑鬱症才幡然醒悟。這樣的悲劇,在我們生活中還少嗎?
第二部分武志紅老師分享的是分離是生命中的永恆主題。于丹老師曾經說過,天下只有一種關係是指向分離的,那就是親子關係。我們對孩子的教育當中有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題——不斷的找機會給孩子溫柔的一腳把孩子踢出去,這樣孩子才會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可是很多父母有捨不得或者是怕孩子應付不來也或者是自己離不開孩子。孩子離開父母是成長的規律,瓜熟地落,自然發展。可是父母可能由於種種原因往往不希望孩子離開自己,比如說很多母親跟先生關係不好,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把自己的情感寄託在孩子身上。很多孩子被捆綁的父母身邊不能長大不能發展自己的獨立的能力,這就需要大人們理解武志紅老師在書中說的父母不是孩子的結果,父母不能替孩子做太多的決定啊,而是更多的尊重孩子自己的決定。雖然有時候孩子的有些決定你聽著是荒唐的,但是我們也不妨試一試,只要沒有特別大的風險,我覺得都是值得去嘗試的哈。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比較有主見,也不會被別人的態度、評價、定義所影響。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父母儘量的給予積極的關注和互動和高質量的陪伴,這樣的話,它能極大的滿足孩子的安全感和價值感。武志紅老師書中另外一個觀點就是不要把焦慮轉移給孩子。
最後一部分的武志紅老師談了——中國式家庭。我們簡單聊聊裡面的內容,第一個重要的是我們要感受到別人的感受。這個千真萬確,只有當一個人能感受。別人感受到自己的時候,或者當一個人能感受到別人感受的時候,自己和對方才算活著,這個一點都不假,因此我們對孩子在家庭中啊千萬不能忽略。唉,千萬不能回來,特別是對感受當孩子的感受。被關注到,被及時的滿足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們家孩子變得飽滿,靈性和充滿活力,這個這點很重要。
我們做一個總結。如果要減少家庭對一個人的傷害,我們就需要在整個家庭當中,以夫妻關係為核心。然後每個家庭成員都感受到被尊重和有自己的獨立性和位置,然後把自己打理好,是對別人最大的愛。我們如果能做到這三點。家庭就不那麼會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