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是離父母越來越遠的過程,但通常來說,即便是結婚生子,父母跟子女之間的親情依舊很濃厚。
不過,現實中也存在例外情況。在孩子長大後,不少寶媽紛紛訴苦:“娃長大就不跟我這個媽媽親了,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
當孩子小時候有這些特徵,父母要注意雖說血濃於水,但親子間的關係還真不是完全靠著“生育”一詞建立起來的,父母之於孩子,不僅有生恩,還有養恩。
在養育過程中,你是怎麼對待孩子的,親子關係都會有相應的改變。當孩子從小時候就出現以下特徵時,我們就應該注意了,因為如果繼續無視,他們長大後很可能不會和我們親。
1)凡事都要唱反調
相信你也遇到過孩子跟自己唱反調的情況,尤其是他處於“可怕的2歲”或者是青春期,我們說的話,他們視若無睹,或者直接按照相反的方式來。
比如跟孩子說把玩夠的玩具放好,他偏偏要隨地亂扔;跟他說晚上10點前回家,他卻當成耳旁風,玩到大半夜……
如果孩子頻頻出現這樣唱反調的行為,那作為父母的我們必須多加留意,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否則孩子長大後可能會不孝。
2)隨意發脾氣
孩子雖然有時候讓家長心煩不已,但也是家裡的寶貝。尤其是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家庭條件大多有所改善,便想著多寵著孩子一些。
對孩子好是沒錯的,可有些家長卻走入了誤區,任由孩子予取予求,使他變得無法無天。
這樣的孩子經常無緣無故發脾氣,小時候不懂得感恩,長大了也不會理解父母的不易。
3)抗拒回家
可是,有些孩子卻對“回家”表達出了明顯的牴觸情緒,放學後寧可一個人在學校多待會也不願意回家。
孩子有這種表現,很可能是因為家中環境讓他感到壓抑,而人們對於負面的情緒總是下意識迴避的。
所以,有這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也可能跟父母不親。
孩子為什麼會有這些特徵?首先,父母忽視陪伴。
兒童的依戀可以分為A、B、C三種類型,A為焦慮-迴避型,B為安全型,C為焦慮-抗拒型。
處於A型依戀的孩子,跟媽媽分開時不會感到憂傷焦慮;媽媽回來時,也不會主動尋求接觸,甚至迴避接觸。
C型依戀的孩子,跟媽媽分開時會難過,但重逢時又會抗拒媽媽的安慰和接觸。
這3種依戀型別中,B型-安全型依戀,才是最為健康的親子關係。
李玫瑾教授曾經提到,在0-3歲這段時間,一定要有一個固定的人陪伴孩子,及時迴應他的需求,讓他熟悉這個人的氣味,這樣有助於往後建立親密關係。
![](http://timg.juduo.cc/2021/03/84d7d24b861a4da4a41a718dd1029445.jpg)
有些父母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很少陪伴他們,或者都是低質量陪伴,就容易讓孩子產生A、C型依戀心理,不跟媽媽親近。
其次,家庭環境糟糕。
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性格培養、人格塑造、情感建立,都有著極大的正面影響;而糟糕的家庭環境,不僅會讓孩子對“家”避之不及,還可能毀掉他們的一生。
糟糕的家庭環境,包括但不限於父母總是吵架,父母對孩子進行家暴、語言暴力等情況。
![](http://timg.juduo.cc/2021/03/22b3030585ff4871bcb6f95f35a0e054.jpg)
父母總是吵架的時候,孩子剛開始或許會嘗試去改變,但如果父母無動於衷,他們很可能會選擇逃避。
那些看似冷漠無情、不願回家的孩子,很可能就身處於這樣的家庭環境。
此外,糟糕的家庭養育出的孩子,不僅長大跟父母不親,還可能出現人格上的缺陷。
心理學家格林斯潘指出:暴力傾向嚴重的家庭,孩子攻擊別人的可能性,要比溫和家庭的孩子高出近五倍。
當父母有暴力傾向時,孩子既會感到恐懼,也可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後朝無辜之人揚起巴掌。
如何避免孩子長大跟父母不親?經過前文的分析,相信答案已經顯而易見。
大家都不想看到孩子長大後跟我們形同陌路、勢不兩立的局面,所以在孩子小時候,我們就要注意幾個方面。
1)以尊重為原則
不管是交流還是日常相處,我們都應該做到尊重孩子。尤其是當孩子產生自我意識、獨立意識之後,我們要將他看成一個獨立的人去對待,給予充分的尊重。
尊重,不僅能讓親子間的關係更加和諧,也能開啟孩子的思維,讓他暢所欲言,並逐漸形成獨立自主、自信的性格。
2)多陪伴,多互動
這裡說的陪伴,不僅僅指陪伴孩子,也指陪伴你的丈夫/妻子。
在孩子嬰幼兒時期,我們要及時瞭解並回應他的需求;在不耽誤照顧孩子的基礎上,也別忘了多關心自己的伴侶。
這有助於建立溫馨有愛的家庭氛圍,讓孩子被愛滋養著長大。
這樣長大的孩子,知道健康的家庭是什麼樣的,既懂得被愛,也懂得愛他人。所以,他們不管是對待父母家人,還是對待以後的愛人,都不會讓人擔憂。
3)堅守原則
當家裡有了一個珍貴的小寶寶,我們自然是想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留給他,但養育孩子是要講究分寸的。
![](http://timg.juduo.cc/2021/03/9df131055b4e4192b312855cf3690582.jpg)
舉個例子,很多家長一發現孩子有點藝術方面的天賦、興趣,就急匆匆地給他買樂器、報班,但“虎媽”應採兒卻提出了不一樣的思路。
應採兒在節目中提到,她不會主動給兒子買樂器,而是等到他實在是很想要鋼琴的時候,再跟他說等生日時送給他,讓鋼琴成為一個禮物。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更加珍惜,而不是三分鐘熱度,拿到手就“膩了”。
教育孩子時要堅守原則,對於孩子那些不合理的、無理取鬧的要求,我們堅決不能同意,並告訴孩子原因,讓他們學會控制情緒和表達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