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
遇到新鮮的事,孩子試都沒有試,就直接說不會、我不要、不想做。說破嘴巴,他們也不肯邁出一步。
或者面對一些曾經做得很好事,孩子突然變得怯懦和退縮。
身邊就有很多朋友,就說自己的娃常常會有這樣的問題,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我最近也遇到一件相同的事。
我家娃最近加入了一個興趣班。這個興趣班的教室四面都是玻璃牆。恰好練習的又是很剛的體育類別,走平衡木、前後滾翻、吊高低槓等等。
每個孩子的表現怎麼樣,哪一項他們能夠做好,哪一項沒有辦法做到,哪一個孩子開朗活潑,哪一個安靜內斂,甚至家長和孩子是怎麼互動的,相互之間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在這個班,陪孩子上課的家長有兩種席位。
一種是正常席位。就是坐在教室外面的椅子上。小朋友在裡面獨立上課,下課直接把他們帶走即可。
另外一種是特殊席位。即小朋友沒有辦法獨立上課,老師允許家長坐在教室角落,給予孩子精神安慰。
比箭頭還要遠的上課範圍的邊緣
來上課的小朋友,家長几乎都光榮坐過特殊席位。
有些,一連好幾節課都坐在那裡。
有些,連磨帶哄過不了關,就帶著小朋友退課了。
有些動作,他還是全班少數可以完成的,會受到老師課後的特別表揚,是其他人眼中“別人家值得羨慕”的孩子。
可是上個星期上課,不知道為什麼出發之前他就表現特別抗拒。進到教室裡面,完全不和老師、小朋友互動,抱著我和他爸爸的大腿不放。一副隨時都要逃走的姿勢。
上課開始,我們只能和他坐到教室的角落裡面觀望。
老師帶其他小朋友在我們周圍進行熱身運動,邀請他加入,他拒絕。
老師拿出平時他喜歡的玩具哄他,他還是拒絕。
三番五次,不管我們怎麼想辦法問原因都問不出來,哄他也沒轍。
僵持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內心都要放棄了,做好了一節課都蹲在小角落的準備。也沒有刻意去勸說,就靜靜陪著他。
然而,靜坐了幾分鐘之後。突然他就自己跑向了老師和小朋友。自動加入了訓練。
蹦啊、跳啊、翻啊,做完一次又屁顛屁顛排隊去做第二次,剛才的沮喪、抗拒、低氣壓煙消雲散,完全像是換了一個人。
我和他爸都不敢相信,繼續在角落裡蹲了幾分鐘。確認完全沒有問題,才退出教室。
事後覆盤整件事,給我的感觸特別深。
1、比起一味鼓勵,不如接受情緒
在孩子退縮、怯弱、恐慌的時候,我們常常想要推他們一把,給他們加油鼓勁,好讓他們有能力跨過去。
然而我們可能常常會忘記,當我們有類似情緒的時候,我們需要可能不是有人在一旁喊“加油”、“你可以的”,而是給與當時的情緒有一個平復的時間。
害怕沒有辦法因為一句鼓勵就變勇敢。
沮喪也不會因為一句“你會好的”,立馬煙消雲散。
孩子情緒的恢復需要一定的時間,有些時候會比我們預想的要長,但是隻要釋放了,就會真的沒事,迴歸正常的軌道。
2、堅持聯結,輕輕推孩子一把
在我們呆在特殊席位的時間,老師每過幾分鐘就會過來和娃互動,嘗試和他交流,但是從來不會強迫。
如果孩子表示不願意,他會說:沒關係,等我們準備了再來。然後很乾脆地離開。
再過幾分鐘,老師又會把以上的程式重複,迴圈往復。
三番五次讓孩子感受到關心,又不會有壓迫感,一步一步開啟自己的心扉。
而我們也一直堅持呆在距離老師和小朋友很近的地方,沒有想過撤離。
這個地方就像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在《遊戲力》一書裡面曾提到,孩子面對恐懼的臨界點。
一方面讓他直面問題,沒有逃避;另一方面他知道有人和他站在一起,他可以在安全的範圍內去試探。
等到他自己可以突破情緒的障礙,自然而然就會再往前走一步。
3、需要堅持的是孩子,更是家長
陪著孩子坐到特殊席位裡面,因為四周都是玻璃牆,在一群3、4歲的孩子附近,兩個成年人顯得特別礙眼。
加上娃平時表現還很不錯,熟悉的家長投來疑惑和關心的目光,感覺更加尷尬。
如果我們沒有堅持,臨時退場,可能永遠也等不到孩子轉變的那一瞬間。
也很有可能認為孩子是不是不喜歡這樣的運動,會猶豫以後是不是還要再來。
有時候,孩子出現的突發情況就像是暴風雨。看著來勢凶猛,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結束。
有時候,他們可能表現得比別人慢,甚至是停滯不前。
有時候,我們也會為此感到尷尬、無助。
當這樣的時刻來臨,我們是否可以調整心態,陪著他一起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