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丨育兒大局觀
教育從來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面。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育兒上從來沒有可以照抄的答案。
果仁媽今天的文,是一篇很難得的“大視野”文章,它的很多觀點都非常有啟發性,比如:
每一個嬰兒從出生起,他的生理、認知、心理社會性就在同步發展,直至成年的每一個階段,“教”和“養”都同等重要;教育活動的本質,就是根據每個孩子的生理、認知、心理社會發展特徵,引導孩子適應他所在的世界;孩子所在的“世界”的規則、價值體系,就是我們引導孩子的準則,孩子的“世界”範圍越大,他需要理解和學習的東西就越多;父母能做的,只是在最初的十幾年,為孩子提供一種價值參考,並且儘量提供一個包容的環境,不限制他發展的可能性。如果你還在迷茫“如何做好父母的角色”,千萬不要錯過這篇文,它一定能幫你梳理你的育兒觀。作為「育兒大局觀」這個系列專欄的開篇,後續,果仁媽也希望這個專欄,可以讓家長們接觸到更多的教育理念,更多元地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同時把眼光放得更長遠,不執著於某個點,不被某種焦慮的情緒牽絆。
1
孩子出生自帶“裸機說明書”,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私人定製”!
我們時常聽到這樣兩句話:
“孩子出生時沒有自帶說明書,一經簽收,概不退貨”;“這個世界上許多職業都需要持證上崗,可是做父母,卻不需要上崗證”。這兩句話道出了新手父母的茫然無措,的確如此,孩子一旦出生,無論你理論、技能或者心理上是否準備好,無論你對未來會面對什麼育兒難題是否有概念,你都將立即上任“家長”這個崗位,終生不得辭職。
做父母雖然不需要持證上崗,但如果真有“父母資格證”這個認證考試,參考教材應該就是孩子的“說明書”。如果將孩子比作一部“裸機”,那麼這部“裸機說明書”早已存在。
一個孩子的發育和成長,無論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即使是那些“個性”,放到整個人類的群體中看,也有一定的共性。
在學術界,從動物行為學、兒科學,到教育學、發展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都在揭示著從嬰孩到成人的普遍規律;隨著媒體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正在以文字、音訊、影片等多種方式分享育兒經,這份“說明書”的內容也越來越全面和完整。
但是,為什麼還有無數家長因為育兒而頭大呢?
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片葉子,同樣的道理,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一模一樣的兩個孩子。即使是家中有二孩、三孩的家長,雖然已經不是第一次為人父母,但由於每個孩子的個性完全不一樣,也無法從容面對每一個新出現的問題和挑戰。
因此,每個孩子的成長和教育都是一個“私人定製”的過程,而該給這部“裸機”安裝什麼應用程式,什麼時候該更新系統,需要先讀懂這份“裸機說明書”。
2
孩子這部“裸機”,
要經歷四次系統升級!
孩子這部“裸機”,自帶“多核處理器”,潛能無限,但是要經歷四次系統升級。
在專門研究兒童發展的各學科裡,一個人從嬰兒到成人,被分為:嬰幼兒期(0-3歲)、童年早期(3-6歲)、童年中期(7-11歲)、青春期(11-20歲)四個階段,大致與散養階段、幼兒園階段、小學階段、初高中階段相對應。
家長因為精力有限或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在面對不同階段的孩子,關心的問題可能會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比如孩子一歲之前,父母更多關心孩子的“養”,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天大的事,健康和營養狀況更是牽動著每個寶爸寶媽的神經,孩子的教育可能會被忽視;而孩子上小學以後,父母則更多地關心孩子的學習習慣、智力發展等跟教育和學習相關的問題。
事實上,每一個孩子都是“全人兒童”。
Whole Child是一個教育領域的名詞,“全人兒童”是臺灣版本的翻譯,意思是完整的孩子。如何定義“完整”呢?總體來說,孩子的發展可以分為三部分:
1. 生理發展 Physical development
包括兒童身體的變化,和運動技能發展的時間順序等。每個月身高體重應該到達什麼指標、什麼時候會坐站走跑跳、什麼時候出現第二性徵,都遵循著一個大致的發展規律。
2. 認知發展 Cognitive development
包括知覺、語言、學習和思維等。孩子什麼時候開口說話、什麼時候會複述一個故事、什麼時候能理解數學概念、什麼時候會幻想和創造,也都有一定的時間範圍。
3. 心理社會發展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包括情感、人格和人際關係。孩子為什麼會怕生、孩子粘人怎麼辦、孩子什麼時候開始擁有自己的秘密、如何引導孩子面對挫折,家長關心的這些問題都是“心理社會發展”相關的問題。
這三部分的發展不是割裂的,而是一個整體。每一個嬰兒從出生起,他的生理、認知、心理社會性就在同步發展。
比如,從新生兒到3歲,孩子身長和體重在持續增長,從牙牙學語變成小話嘮,運動技能也從爬到走,甚至跑跳,這些是家長看得見的變化,與此同時,一些家長意識不到的變化也在悄悄發生:
生理發展層面,嬰兒的大腦發育逐漸複雜化,極易受環境的影響,這個階段負責視覺和聽覺的大腦皮層發育成熟;認知發展層面,嬰兒的逐漸形成感知形狀、距離、深度的能力,學習和記憶能力慢慢顯示出來,發展出模仿性學習和問題解決能力;心理社會發展層面,他們開始形成對父母和其他照顧者的依戀,自我意識萌發,主動性增加,對其他孩子對興趣也慢慢增加。與這些特徵對應,孩子會不會爬、語言發展快慢、分離焦慮、第一個叛逆期、社交衝突等熱門育兒話題也“應運而生”。
與其在遇到問題之後焦灼不安,不如提前瞭解孩子正在經歷什麼階段,下一個階段特徵是什麼,這樣才能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給孩子提供更適合發展的環境,為育兒難題找到合適的應對方案。
在面對每一個細枝末節的問題之前,作為家長,也可以嘗試從宏觀視角去看待教育這件事。
3
教育,引導新生命體適應世界的過程!
關注孩子的“發展”是關注孩子在不同階段的生理、認知、心理社會發展的特徵;而教育活動的本質,就是根據每個孩子的生理、認知、心理社會發展特徵,引導孩子適應他所在的世界:
因為人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動物,所以我們需要孩子養成早睡早起的作息規律;因為每個人最終都需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穿衣吃飯、學會烹飪、學可以安身立命的技能;因為人是群體動物,人的一生都需要與其他人打交道,所以我們要教會孩子學會合作、擁有同理心;因為人類文明發展程序中累積了大量的精神財富,所以孩子要了解上下五千年,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更好地適應當代文明;......仔細琢磨人類所有的教育活動,本質上都是引導孩子一步一步地適應這個世界。
孩子需要適應的第一個“世界”是他所在的家庭。每一個家庭中父母二人的親密關係、生活習慣,以及他們代表的文化和價值觀,都會影響著家庭氛圍、家庭規則,從而形成一個個“小世界”。
降生在不同的“小世界”當中,孩子獲得的教養都會各有不同:
父母經常相互擁抱和親吻,孩子就有更多地機會學習如何表達愛意;父母早晚都刷牙,孩子就有更多的機會學到良好的護齒習慣;父母飼養寵物或養植物,孩子就有更多機會了解動物習性和人與其他物種的關係;父母經常為自己的過失道歉,孩子會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到如何面對自己犯的錯;……在家庭這個“世界”中,孩子將學如何保持個人衛生,學會餐桌禮儀,學會自律,學會溝通和表達。而這些表達方式、生活習慣、愛好,甚至口味,都會對孩子適應其他“世界”產生影響。
對於大部分中國孩子來說,從三歲開始,他們就需要去適應第二個“世界”——社會。這個世界裡有家庭成員之外的其他人,比如幼兒園和其他學校的同學和老師、公共場所的服務人員、工作後中的領導和同事......
他們每一個人都來自不同“世界”,為了跟他們溝通和互動、競爭和協作,孩子們要學會平衡自我需求與社會要求,學習知識和技能,學會面對傷害和欺騙和死亡,理解什麼是平等、包容、尊重......
如果有機會,他們還需要適應那個廣義的世界——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在這個層面上,他們會接觸到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體驗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他們將有可能思考自己作為人類與天地萬物的關係,思考存在的價值......
從這個角度思考,家長們遇到的育兒問題,尤其是跟孩子的生活習慣、品格養成、人際交往相關的問題,其實都有了答案:孩子所在的“世界”的規則、價值體系,就是我們引導孩子的準則,孩子的“世界”範圍越大,他需要理解和學習的東西就越多。
4
參考生物鐘、社會時鐘、地球時鐘,
育兒觀也需要“私人定製”!
在孩子降生的最初兩三年,為了讓他適應所在時區的正常生活,家長曆盡千辛萬苦,為孩子養成一種作息的內在節律,我們稱之為“生物鐘”。
孩子3歲之後,會被送進幼兒園,開始集體生活,接下來是小學、中學、大學、讀碩讀博、工作、結婚生子……
社會環境促使人們到了某個年齡,就開始做某件同齡人都在做的事,我們把這種時間標準稱為“社會時鐘”。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而人類的歷史只有700萬年。如果把地球歷史換算成24小時,人類在23:59:56秒才開始出現,也就是說,人類不過是“地球24小時”裡“最後的三秒鐘”,我們姑且把這個時間標準稱作“地球時鐘”。
參考“生物鐘”、“社會時鐘”,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漫長豐盛的;但是參考“地球時鐘”,對於人類、乃至地球而言,每個人都生命歷程又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仰觀宇宙之大,正是因為人的存在渺小,生命才顯得彌足珍貴。
有且只有一次的生命裡,你希望孩子擁有怎樣的生命歷程?你是否希望孩子順應“社會時鐘”?你希望孩子擁有多大的世界?你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這些是每個家庭需要“定製”的育兒觀,是每個家長都應該花時間思考的問題。
有時候我們會在育兒的道路上走入困局,因為某些問題的解決方案頗受爭議,比如“孩子被打,要不要教他打回去”,比如“該教孩子尊老愛幼,還是教孩子保護好自己的權益”,走出困局的關鍵,就是反思自己的育兒觀:
如果我們作出了某個選擇,孩子可以從我們的引導和言行示範中收穫什麼?這個收穫是否與我們想要傳達的價值觀相一致?這樣的反思可以幫我們找到心底的答案。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每個家長或者教師都有自己的侷限性,有些問題似乎沒有百分百正確無憾的教育方案,而且每個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都有自我教育的能力,不再受父母意願的支配。
追求卓越和偉大,或追求平凡的幸福,最終都會是他們自己的選擇。父母能做的,只是在最初的十幾年,為孩子提供一種價值參考,並且儘量提供一個包容的環境,不限制他發展的可能性。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