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這就說明在這個時代,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依舊被珍視。智慧的父母會帶動自己的孩子一起節約,在教導孩子時也會時常強調節約二字。正所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很明顯的節約意識似乎從90、00後開始斷裂,很多年輕人都認為節約是一種“窮”的表現,倡導節約也只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東西。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對節約孩子閉口不提,根本沒有節約的意識。這是因為我們沒有經歷過那種物質匱乏的年代,沒有品嚐過用泥土、樹根充飢的那種苦澀。

節約是變相的收入

為什麼在爺爺奶奶那個貧窮的年代他們還能夠養活眾多的兒女 ?而現在一個家庭撫養兩三個孩子就已經是重擔了?答案就是在節約這個關卡上。

以前一件衣服基本每一個孩子都穿一遍,掉在桌子上的飯粒也不許浪費……這些事情或許也可能發生在我們孩子身上,但卻不被理解。姐姐穿過的衣服給妹妹穿就是爸媽偏心,掉在桌上的飯粒再吃就是不講衛生……

每一個年代過來的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時代特徵。或許我們不該再像爺爺一輩一樣,但是我們終究還是有我們自己的節約方式。對於上輩的習慣我們更應該尊重,哪怕是“陽奉陰違也好”,或許我們看來他們小小的不體面也是用生命換來的教訓。

在一檔綜藝中小S不許女兒買超過一千的衣服,這是一種節約,普通人家洗完菜的水用來拖地這也是一種節約……節約不是一種絕對的行為,而是一種相對的行為,就像有多大腳穿多大鞋的道理一樣。

對於富人家的節約方式我們沒必要冷嘲熱諷,或許我們自己家的節約方式也是別人認為奢侈的存在。節約是關注自己而不是苛求別人。

節約可以讓我們有更多可利用資源

小時候我們驚訝於爸爸媽媽可以給我們製造出各種各樣的玩具。如,廢棄碟片做的車車,壞了的花花裙做成洋娃娃的衣服,棒棒糖棍子做成的數數棒……這又何嘗不是爸爸媽媽的節儉呢?在愛與節儉中取得兩全。現在很多變廢為寶的節目很是受到推崇,幼兒園老師也在教孩子們怎樣變廢為寶。

從環保的角度來看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不能任由我們攫取再揮霍。

從經濟的角度來看,現在的房貸、車貸、育兒支出已經成為“三巨頭”。

生活中能夠節約一點是一點。懂得節約的家庭或許日子過得並不富裕,但至少能夠滿足生活所需,透過自己的創造也能達到生活有序。

節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們要如何教導節約意識淡薄的孩子們呢?

限制孩子消費能力

做爸媽的總是擔心孩子的錢不夠花,總覺得孩子離了自己就會餓著,凍著。孩子一回家不問學習狀況,不問交友狀況而是先去詢問孩子錢夠花嗎?

孩子有了多餘的閒錢怎麼會不消費。學生人群需要的金錢應該適量,無論是文具的購置還是衣服的選擇都應該選擇親民的品牌。名牌效應在孩子們身上有著最明顯的表現,有的孩子無論是大到衣服,小到一隻筆都要追求牌子貨。

這樣在價值觀和消費觀下長大的孩子,怎麼能夠接受以後平凡的生活呢?

教會孩子砍價

以前人民以會砍價為榮,可現在的孩子卻把砍價看做一種負面行為。“砍價不就是買不起嗎”這種觀點我相信一定存在。

小時候,每一次媽媽上街都會緊緊跟著,親眼目睹媽媽與小販周旋,一次次的討價還價。長大後為了讓自己的錢包不幹癟得那麼快,也學著媽媽砍價的樣子和商家談判。但是,現在,卻發現自己的孩子連還價的勇氣都沒有。

直到今天我仍然記得母親教給我的對半砍技巧,可是現在的孩子們買東西永遠都是賣方一口價。在很多名牌商品上更是沒有砍價的餘地。

孩子們不會砍價的原因是脫離生活太久了,不太明白物品價值到底幾何。雖然孩子們在學習上比我們小時候精進百倍,可是在生活上還是小白一個。在週末帶孩子逛逛菜市場,在買衣服的時候教教孩子砍價,都是一些現場教學的最佳場所。

殊不知,這些貌似太俗的行為,正是一種節約理念的滲透。

以身作則

做人做事最好不要雙重標準。有的父母省吃儉用都要給孩子創造好的物質條件,這樣的行為本無可厚非,但把握不好會誤導孩子。

超越家庭能力而給孩子的物質條件能夠維持幾時呢?俗話說什麼鍋配什麼蓋,讓孩子踏踏實實的生活,認清現實,不要妄求那些“過分”的物質條件。

作為父母也不要給孩子營造一種富裕家庭的感覺,質樸、踏實,永遠是我們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孩子能夠知足是我們悉心教導的結果,不要讓拜金和物質至上的觀點佔據孩子的思維。

節儉已經是傳承千年的美德,它的存在一定是有合理性的。應該正視節約環保這個話題,而不應該把它打入貧窮的隊伍。

9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德國憑啥拿一半的諾貝爾獎?或者我們可以看看德國家庭的育兒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