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甜椒兒媽媽,一個時間相對自由的全職媽媽,喜歡分享,喜歡傾聽,希望把經歷過的、看到過的、聽到過的,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對觀者在育兒上、情感上有所啟發……

諾貝爾獎是以諾貝爾在1895年的遺囑設定的一個獎項,這個獎項包含了物理獎、化學獎、和平獎、醫學獎以及文學獎,含金量非常高,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不管是科學家或者是文學家,醫學家,都是畢生的榮耀。

這是讓人感到驚訝的數字。

說到“德國人”,我們能想到的除了包攬了將近一半的諾貝爾獎外,還有就是“工匠精神”,是什麼原因讓德國人如此優秀?

我們或者可以看看,德國家庭的育兒理念。

德國家庭的育兒理念,值得家長深思

一個人優秀,不值得被關注,但是一個民族大多數人都是優秀的,這個民族就值得被關注,他們的教育理念值得被研究。

德國的家庭中,家長一般更重視孩子這幾方面的培養:

1、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我們最常說的一個詞語,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卻最容易被忽視。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孩子考試不及格,或者是及格了,但是不理想,是不是很多家長都會批評孩子哪些錯誤不該犯,甚至會用一些打擊孩子自信心的詞語,諸如“真笨”、“腦子裡都是漿糊嗎”,這種打擊不會瞬間影響孩子,但是會潛移默化消除孩子的自信心,造成的影響是,每逢在遇到考試,孩子心裡就七上八下,生怕自己考不好。

德國的家庭更注重對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哪怕孩子考試不理想,但凡比上次進步了,都會得到父母的稱讚,父母總是能夠找到稱讚孩子的理由,讓孩子相信父母所說的那樣“你就是一個非常棒的孩子”。

2、培養孩子的表現力

我們教育孩子往往更傾向於讓孩子成為一個低調的人,希望孩子學會剋制自己,學會壓抑自己,希望孩子朝著父母給設定的方向來努力,但是德國的父母恰好相反。

德國的家庭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家裡來了客人之後,孩子會給客人表演節目,不管孩子表演的是什麼,最後都能得到家長和客人的讚美

這是德國家庭鼓勵孩子表現自己的一個縮影,德國家庭的父母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表現力”,表現力強的孩子才會願意嘗試、願意挑戰、願意創新

3、培養孩子的“自我”

在沒有父母教化引導的前提下,每個孩子出生以後一段時間都是“自我的”,孩子在出生以後一段時間內會以自己為中心,認為全世界是圍繞著自己轉的,所以孩子成長過程中,在2歲前後的階段中,拒絕分享,甚至是喜歡搶別人的玩具。

不過在不同的家庭環境和父母教化的影響下,孩子朝著不同的方向成長,有的孩子成了願意分享的孩子,有的孩子成了願意讓著其他人的孩子,有的孩子依然有些“自我”。

中國家庭的很多家長,都是願意孩子成為那個“謙卑有禮”、“懂得謙讓”的孩子的,所以經常看到家長對著兩三歲的小寶寶說“你要懂得分享”,就是在家長這樣引導和教育下,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壓制自己的想法,按照父母的要求來做這些事情。

德國的家庭正好相反,家長更注重對孩子“自我”的培養。他們更願意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不會強制孩子去分享,給孩子機會可以選擇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可以拒絕自己不想學習的東西

德國著名的音樂家舒曼,小時候經歷過這樣一件事,他14歲的時候母親問他是否願意跟著母親學習美術,舒曼內心並不想,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拒絕,就低頭不語,母親笑著說:你的表現已經給了我答案,如果你能大聲說出來,那我會更高興

尊重孩子的個人選擇,讓孩子有“自我”空間,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才能有可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

家庭中最常見的引導方法,建議家長不要再使用

說到育兒理念,想要說的話太多了,日常生活中,大家聚在一起聊天,或者是孩子們聚在一起玩耍,孩子的不同表現,家長的不同觀點,都是不同育兒理念的撞擊。

1、不要逼迫孩子“叫人”

在很多中國家長的眼中,什麼樣的孩子才是懂事的孩子呢?見人就喊,不管是什麼人,親戚朋友或者僅僅是鄰居、一個小區的住戶,都要讓孩子乖巧懂事地叫一聲“叔叔阿姨、爺爺奶奶”。

我們隔壁的阿姨就是這樣的,而且她每次都跟我炫耀:“我們的就是主動叫人,讓叫什麼叫什麼,很懂事。

她的得意映襯著我家的寶寶好像不知禮數一樣,實際上,的確如此,我家的寶寶只對熟悉的、親近的人稱呼,而且每次都是出自意願的,我很少引導她。

為什麼我對這件事這麼反感?因為我個人就是這樣長起來的,來家裡做客的從來不認識的人,都要恭恭敬敬喊上一個“叔叔”或者其他的稱呼,長久以往讓我形成了一種“討好型”人格,這還是其次,這種習慣甚至一度影響了我的社交,有段時間個人內心實在是不想“叫人”,所以不願意出門,因為感覺一出門就有好多人盯著你看,等著你張口叫一聲叔伯,如果你不叫,就是得罪對方了

實際上呢?根本沒有人介意甚至是注意你的這聲稱呼,難過和尷尬的只有自己

2、不要逼迫哥哥姐姐“讓著小的”

謙讓是一種美德,沒錯,但是一個家庭中,兩個孩子相差沒有幾歲,強迫大孩讓著小的,對大的是很不公平的。

如果想要教會孩子們謙讓,就一定要同時教育,讓兩個孩子都要懂得謙讓,千萬不要再讓一方無限次讓著另一方,這會限制、壓抑那個孩子的成長。

3、 不要逼迫孩子去分享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重視分享這件事,有的時候是希望孩子可以融入環境,更多的時候是考慮到大人自己的面子問題。

為什麼這麼說?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兩個孩子在小區裡玩,一個孩子拿著小飛機,另一個孩子大哭起來,奶奶往往就會讓自己的孫子去分享,因為如果不分享,就會覺得面子上過不去,畢竟對方的孩子已經哭了。

很多的分享都是在大人的操控下完成的,這對孩子的影響是長遠的,讓孩子很難有自我,讓孩子時常處於一種被動的局勢,讓孩子無法正常拒絕別人的要求

給孩子一個相對自在自由的成長空間,這個空間裡,是以孩子為主體的,而不應該是以大人為主體。

1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6個孩子,5個博士1個碩士“博士老爹”的育兒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