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一位媽媽和她9個月大的兒子天天(化名)正在客廳的爬行墊上互動,這時門鈴響了,隨後這位媽媽帶進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走到天天身邊,彎下腰對他說:“嗨,天天,你好!”天天(化名)和那位客人對視了一會,然後開始大哭轉向媽媽爬去。

相信爸爸媽媽們對此場景一定不陌生,6個月前的孩子對陌生人無感,誰抱都可以,但在這之後,他們會變得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特別敏感、警覺。當這種“陌生人焦慮“出現時就說明孩子進入了我們常說的“認生期”,這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

什麼是“陌生人焦慮“?

當孩子和媽媽(親密陪伴者)建立起親密情感紐帶時,他們會經常表現出令媽媽們(親密陪伴者)感到迷惑甚至煩惱的消極情感反應。這種消極情感表現為嬰兒期出現的兩種恐懼:一種是陌生人焦慮,另一種則是分離焦慮,今天我們要說的是陌生人焦慮。

陌生人焦慮是指嬰幼兒在陌生人接近時表現出的恐懼和戒備反應。在最初形成依戀之前,大多數嬰兒對陌生人的反應都是積極的,一旦依戀形成,他們對陌生人就可能產生焦慮。

當他們熟悉的媽媽(親密陪伴者)出現時,他們會微笑、會有積極的迴應;而當一個或多個陌生人介入後,孩子就可能出現應激反應,大哭或是轉身去找媽媽。

這種“陌生人焦慮“通常在8-10個月時達到頂峰,在2歲時逐漸降下來。不過,有些8-9個月的嬰兒並不對所有陌生人都有應激反應,有時他們也會做出積極的反應。

如何幫孩子平穩渡過“陌生人焦慮“期?

1、 爸爸媽媽(親密的撫養人)在身邊

如果媽媽或其他親密的撫養人不在身邊,嬰兒對陌生人的反應通常是消極的。就算媽媽離他們只有幾十釐米,陌生人的接近都會讓他們哭鬧起來。

2、 爸爸媽媽要對陌生人做出友善的反應

孩子能透過社會參照來推斷面前的這個人對自己來說是否“安全“。如果爸爸媽媽是友好地和陌生人打招呼,或用積極地語調向孩子介紹陌生人,他們的”陌生人焦慮“會減少。

3、 給孩子一些時間熟悉陌生環境

在熟悉的環境下嬰兒發生“陌生人焦慮”的機率會降低,當孩子剛被帶到一個陌生環境時會因為陌生人的出現而產生焦慮,但要是他們在這個不熟悉的環境中已待上10分鐘後,當陌生人出現時,他們的焦慮感就會降低。

對於2歲以上的孩子,如果還有“陌生人焦慮“出現,爸爸媽媽們不妨在日常生活中這樣做:

TIPS:部分5-6歲的學齡前孩子會重新出現“陌生人焦慮“,這是由於孩子的自主意識越來越強,會出現害怕陌生環境和畏懼與陌生人獨處、溝通等。

1、 尊重孩子,不去評判,和他們待在一起就好

當孩子出現“陌生人焦慮“時,他們自己已經很痛苦了,如果此時連最親密的爸爸媽媽都不能理解自己,還要負面評價自己膽小、懦弱等,這對孩子來說真的是如天塌下來一般可怕。

2、 父母帶頭做榜樣,給孩子做社交示範

爸爸媽媽們在日常參加社交活動時,可適當創造讓孩子也參與的場景,讓孩子看到自己如何與陌生人打交道和溝通。如有社群舉辦的親子活動也可積極參加,多次實踐後,孩子會漸漸掌握和陌生人交往的技巧,從而增強自信心。

3、 全家總動員,在家常做社交練習

每個孩子在成長階段都會出現“陌生人焦慮”,其實只要父母能用一顆平常心去面對,並學習相關認識來適當引導孩子,他們都會順利渡過這個階段。相信只要你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再加以正確的引導,孩子未來回報給你的一定是陽光與溫暖!

參考資料:《發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

7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稚子童趣:我老公給我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