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01

中國父母最重視教育,卻也最容易在教育上犯錯。

長期以來,“打罵吼”是許多家庭教育的常有現象,很多父母持有“不打不成才”的觀點,對孩子採取粗暴式教育。他們覺得這是為了孩子好,是對孩子負責的一種表現。

但這種“為孩子好”的行為,卻給孩子成長帶來了長期的負面影響和身心傷害,每年,孩子厭學、抑鬱、自殺的現象屢見不鮮。

前幾天,看到人民日報文章《家長咆哮式輔導孩子作業違法嗎?委員建議立法破解教育》,有關家庭教育法的草案已正式提請會議稽核。

常常看到這樣的言論:

為什麼我們小時候挨打受罵,也沒有人說什麼傷害。現在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也未免太矯情了吧?

其實,一個人的心靈是否受傷害,這是個非常內化的概念,我們是無法看見的。

但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很多人長大後,成為了功利的奴隸。他們變得越來越像一具具冰冷、僵化、麻木不仁的機器,對生活缺乏熱情,絲毫沒有一個活生生的人樣。

在無處不在的權力之爭中,許多人爭強弱,比高低,拜高踩低。就連孩子,也被拉入比較的行列,遭受歧視。只因為他們最弱小無助,怎麼對他們,都不用擔心有什麼嚴重的反抗和不好的結果。

生活在這種價值觀扭曲的環境中,你能快樂嗎?答案顯而易見是否定的。

許多人過著痛苦而疲憊不堪的生活,內心充滿了各種恐懼。他們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脆弱,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

他們內心缺乏安全感,害怕失業,害怕沒有錢,不敢表現真實的自己,每天不得不躲在自己畫好的假面具下假裝生活,甚至無法摘下面具,無法正常呼吸。

因為總是會忍不住想跟別人比,但你發現,無論自己如何努力,總有人比自己厲害,總有人過得比自己好。所以,你總是會很焦慮,總是被各種壓力壓得疲憊不堪,想停又停不下來……

這些,很多其實是小時候的內心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帶來的結果。

02

教育,僅僅依靠“好的出發點”,遠遠不夠。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因為觀念上的問題,把自己心中“為了孩子好” 的教育,演變成了一場又一場對孩子的傷害卻不自知?

有相當多的人不理解,肖老師為什麼要受到處理。他們認為,老師是為了學生好,即便她有歧視羞辱的言語,也是為了刺激學生努力上進,這是個真正負責任的老師。

他們說得最多的話是:“老師的初衷是好的”。“出發點是好的,只是方法粗暴了些,表達方式欠妥了些”。

如果針對的是一臺機器,這樣說是沒有問題的。 但教育針對的是孩子,一群有靈魂、有思想、有感受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時候,我們出於對孩子的輕慢,儘管出發點是好的,結果卻帶來了傷害。迎接孩子的,很可能就是一場又一場本不應該屬於他的人生災難。

以肖老師的影片事件為例:

這位老師言語中充滿著銅臭,她用自己的言傳身教,給孩子樹立不正確的三觀;她對孩子及其家長人格的不尊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孩子很可能會從此變得自卑;老師的言行,對其他孩子也起著非常重要的引導與示範作用,這位學生很可能還會因此受到其他學生的歧視、羞辱或排擠……

教育,僅僅依靠“好的出發點”,遠遠不夠。還需要專業科學的知識、尊重、愛、敬畏與耐心。這裡特別提到的是敬畏,敬畏每一個生命,敬畏生命的成長規律。

所有看不見孩子內在感受與成長規律的粗暴做法,都不是真正的教育,而只是因為認知問題或愛的能力不足,或缺乏敬畏之心而導致的自以為是。

03

在成人主導的世界裡,孩子有多麼弱小無助。可惜,這一點往往很容易被大人忽略或利用。

忽略,主要表現在,把成人的標準強加到孩子身上;利用,主要表現在威脅、恐嚇孩子:“你不按照我說的做,我就不愛你了”,“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就連一些長期關注教育的育兒達人,有時也難免地會犯這樣的錯誤。

曾有某大號育兒博主,為了懲罰6歲的女兒沒有及時完成她佈置的學習任務,週末全家驅車去珠海玩時,把這個可憐的小女孩獨自留在了廣州的家中。當女兒在晚上十點打電話告訴媽媽“我害怕”時,媽媽卻利用孩子的恐懼,又給她佈置了加倍的學習任務,完成了才回去接她。

當時,這位媽媽博主覺得自己的做法特別好,特別行之有效。她還為此發博文 “感謝自己的心狠手辣”。因為她的處理方式,不僅讓女兒在恐懼中完成了媽媽給予的艱鉅學習任務,同時,還震懾了另外兩個孩子,讓他們記住了“只有完成學習任務才可以玩”。

但是,媽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嚴重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很可能在女兒的內心造成了長期的負面影響。因為她本心並不想傷害孩子,她還堅信這是“為了孩子好”。

孩子最怕的是被拋棄與不被愛,那意味著他們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對於孩子來說,這種感受是真實的,因為他們沒有獨立生存能力。

04

過度施壓只會讓孩子變得脆弱與虛弱。

不可否認,當今社會成年人的壓力確實很大。這讓很多人面對孩子的表現不如意時,很難擁有好情緒。

但我們不知道,成人的情緒失控,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是隱性而持久的,日積月累的結果,是深遠的創傷與多方面的負性影響。

當我們把恐懼與焦慮施加到幼小的孩子身上時,孩子是無力承擔的。

一方面,孩子還處於自我構建與整合的過程中,他們內在的自我敏感、脆弱而不穩定,易受外界的影響。甚至,孩子的自我隨時有被崩解的可能。即便父母沒有直接把壓力施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也會受到感染,感受到無形的壓力與恐懼。

另一方面,孩子本身的心智還在發育成長中,系統機能並不完善,缺乏相應的調整、適應能力與處理情緒的經驗。他們通常會使用分裂的方式,把自己無法承受的情緒體驗切割出去。

如果孩子常常在壓力、恐懼、痛苦等情緒體驗中被迫採用這樣的處理方式,就會導致心理疾病,精神分裂早期就是這樣形成的。

更何況,來自成人世界中的許多壓力與焦慮,本不是孩子應該承受的,也不是他們能夠承受的。

儘管如此,每個孩子都本能地害怕自己不能滿足父母的期待與要求,他們會想方設法去迎合大人,但他們又很難做到。

因為,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目前自己所能達到的能力。

如果這種狀況經常出現,會讓孩子陷入一種習得性無助狀態中,總是感覺挫敗,覺得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沒有用”。今後他們遇到任何困難與挑戰,都很容易產生無力感與絕望感,習慣性選擇退縮和逃避。而自殺,則是最徹底的逃避。

這也是為什麼每年都有一些孩子因為學習壓力或其他原因而自殺。

05

“出發點是好的”,成了多少成人隨意控制和傷害孩子的擋箭牌。

不少家長或老師,只要覺得我是為了孩子好,就有了輕慢對待孩子的理由。

一句“出發點是好的”,就可以在孩子面前有恃無恐,無所畏懼。希望孩子聽話、懂事,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不同想法與做法,不允許孩子反駁自己。

一些家長或老師認為,自己是絕對正確的,孩子只要聽話、服從、執行、照做就好了,因為我作為你的父母(老師),肯定都是為你好的,難道還會害了你?

道理是沒有錯,沒有哪個父母會成心要害孩子的。但事實上,這種不自知的控制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卻無處不在。

比如那些有條件的愛:

當孩子表現不如家長期望時,家長把愛收回;孩子成績沒有按照家長的要求,就不理孩子或冷臉相待;孩子不聽話就不給她買她喜歡吃的那種零食等。

這些有條件的愛,都會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甚至自我否定,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認為只有符合別人的期待、表現讓他人滿意了才配得到愛。

“我們為什麼不珍視無條件的愛?歸根結底是四個字:有恃無恐。不怕失去,也不會失去。無論你怎麼打罵孩子,他都不會離開你。”

06

學會做到這兩點:

一、尊重孩子的感受與需求,不要處處要求孩子懂事聽話

如果孩子總是被要求聽話懂事,長期忽略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很容易成為一個壓抑自我、沒有主見、不敢反抗、被動服從和迎合他人的討好型人格者。

或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形成個性固執、叛逆、不信任他人,無法合作的偏執型人格。

馬思純在一檔節目中吐露了自己得了抑鬱症的經歷,因為從小被教育“要懂事、聽話,不能自我”,她長期壓抑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怕別人不開心、不喜歡自己,甚至上高速度也不敢上廁所,怕給司機添麻煩。如此小心翼翼地活著的她,十幾年沒有睡過好覺。

二、不要把自己的壓力傳遞給孩子

不要對孩子說:“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要怎樣報答我?”、“爸爸媽媽這樣辛苦都是為了你,你要……”等等之類的話,否則孩子會感覺到巨大的壓力。如果孩子沒有做到父母期待的那樣,就會產生嚴重的內疚感,活得疲憊而痛苦。今後孩子還會把別人的好與愛當成負擔,無法享受人生的幸福。

你要學會去接納孩子與你的不同,學會多給孩子耐心與時間,學會給孩子選擇權,讓孩子擁有生活的掌控感,才會不斷擁有前進的勇氣與動力。

有句話說得好: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來治癒。

1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婚禮當天這8個小互動,每一個都在說:“媽媽,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