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很多家長養育孩子過程中總是覺得特別吃力,由於孩子的“不聽話”,導致日常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都能成為親子之間的莫大阻礙,家長命令、訓斥、或者溫柔說教,奈何孩子就是不為所動,於是很多家長開始氣急敗壞,責罵甚至羞辱,最後弄得自己和孩子兩敗俱傷。

其實,這是因為父母在養育過程中,不懂得“借力”,而所謂借力,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懂得和孩子“合作”的藝術。

1

尋求合作

什麼是尋求合作呢?簡單說就是讓孩子“聽話”,但注意,這兩種說法有著本質的區別。

讓孩子聽話,是家長居高臨下地單方面要求孩子,而什麼樣的人才會尋求合作呢?顯然是地位平等的人,通過溝通共同成就一件事。

而且兩種說法的背後,孩子的形象也是截然相反的,前者眼中的孩子是缺少理性、總是被本能慾望牽著走,也不講道理,不思進取,因此只能被管束。

而後者認為孩子是可以明白事理的,也有向好向上的內在願望,而且可以通過一些途徑溝通,並達成共識。

注意,你怎麼看孩子,孩子就會變成什麼樣,這是心理學“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的。

2

如何尋求孩子的合作呢?

比如當孩子把香蕉皮扔到了地上,我們通常會說這些話:

“你太不像話了!”

“簡直就是個邋遢鬼!”

“馬上把它撿起來!”

“再不撿就揍你!”

......

當我們用指責、辱罵、命令、威脅這些方法時,孩子通常很難合作。

書中給出了六種有用的方法:

1、描述你看到的:“香蕉皮掉地上了。”

2、描述自己的感受:“看到廚房地上的香蕉皮,我很不高興。”

3、給提示:“香蕉皮很滑,不小心踩到就會摔跤,應該扔進垃圾桶裡。”

4、用一個詞表達:“香蕉皮”

5、提供一個選擇:“你可以扔到廚房的垃圾袋裡,也可以扔到外面的垃圾箱裡。”

6、寫便條:“水果很好吃,能吃的都吃掉,不能吃的扔進垃圾箱。”

3

所有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最大程度保護孩子的自主性和自尊心。為什麼自主性和自尊心那麼重要呢?

自主性是指表現為一個人自由地、獨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狀態。 自尊心是指一種由自我評價所引起的自信、自愛、自重、自尊,並希望受到他人和社會尊重的情感體驗。

自主性是人格的核心,是人內心能量的源泉。而自尊心則是人向好向上發展的基石。我們中國文化裡有“人之初,性本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些觀念,都是因為古代的聖人認為,人骨子裡都有這兩種東西,只不過有的人保護得好,就會不斷向好向善發展,而有的人被破壞掉了,或被扭曲了,才會誤入歧途。

可以說,一個孩子行為失當,是因為他已經自暴自棄了,或者他因為覺得無法找到做自己的力量感,內心充滿了無助、空虛和憤懣。

所以我們在尋求孩子合作的時候,要盡最大程度保護這兩點。

4

這六個方法具體有何妙用呢?

☞ 描述你看到的

可以再給大家舉兩個例子以增加理解。

比如:

你想讓孩子自己整理床鋪,可以說:“被子和衣服都堆在床上。”

你想讓孩子給自己的花澆水,可以說:“你買的花正在掉葉子。”

☞ 描述自己的感受

我們和別人溝通的時候總愛用一種句式,就是“你怎樣怎樣”。這樣說就像用手指著別人的頭,帶有一種強烈的指責意味,而且你的描述不見得客觀,往往是自己的主觀臆測。

而如果換成描述自己的感受,因為無論你是什麼感受,都是事實,把這個事實告訴對方,就是一種溝通,而且沒有那麼明顯的指責性,維護對方的尊嚴。

比如孩子刷牙的時候,水龍頭的水一直滴個不停,你可能會說:“你為什麼總是這麼粗心大意呢?”

換成描述自己感受的句式,你可以說:“眼睜睜看著這些寶貴的水被浪費,讓我很心疼”。

☞ 給提示

比如 “即使慢慢滴水,每天也會浪費到好幾加侖的水。”

這個方法類似於講道理,但簡明扼要,點到為止。這也是在給自主性萌發的空間。

講道理是必要的,畢竟孩子小,很多事情需要跟他講明白才行,但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忘性大,講一次不管用,下回還會犯,於是很多家長會苦口婆心地講了再講,最後就變成了批評、恐嚇,我認為造成這樣的局面,往往是第一次沒給孩子講透這個事,孩子並沒有完全明白。

給孩子講道理不能太抽象,最好讓他們看得見摸得著。

比如一個孩子滑滑梯的時候喜歡頭衝下,這很危險,那麼怎麼告訴他呢?如果只說“你這樣滑會傷到腦袋”,有的孩子可能想象不出來危險在哪,那麼你可以用一個玩具娃娃演示給他瞧,讓他直觀地看到,才能感受到危險性。下回即使他還會犯,你只要再提示一下,他就會明白了。

☞ 用一個詞表達

這是“給提示”的升級版,道理不用多說了。

而且我認為這還是一個避免嘮叨的一個好辦法。做媽媽難免忍不住嘮叨,一樣的話說好幾遍,孩子剛開始可能聽,後來一聽就煩了,我們看沒有效果,就說得更多,孩子更煩,形成了惡性迴圈,我們自己都控制不住,不知道該怎麼辦。

那麼從現在起,每當想嘮叨的時候,就把你所想說的話,濃縮成一個詞。剩下的交給孩子的自主性吧!

我們還可以和孩子商量個小暗號,比如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不由自主總把頭低下來,你們就可以約定,只要你說“頭”,就是讓他抬起頭的意思。

或者到外面玩的時候,只要一說“噓”,就是讓他安靜下來的意思。這樣的方法孩子會很喜歡。

☞ 給一個選擇

雖然是提要求,但不強硬,是一種堅定的溫和,給了孩子選擇的自由,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且也保護了自主性。

☞ 寫便條

把想說的話寫下來是一種讓心沉靜的過程,避免了很多情緒化表達,孩子讀的時候心也處於一個比較沉靜的狀態,有利於比較有深度的溝通。而且口頭交流雖然直接,但說完就沒了,而寫在紙上的文字會讓人印象更深刻,也可以一遍遍加深記憶和理解。

5

另外我還想補充兩點。

一是不要把孩子管得太多太細。

管孩子要區別兩件事,一個是孩子自己的事,一個是和別人有關的事,我們管的重點應該是後者,比如孩子在車裡大喊大叫,影響到別人了,我們肯定要管。

孩子想穿什麼衣服,想什麼時候寫作業,想玩什麼遊戲,想報什麼興趣班,甚至以後想考哪個大學,想學什麼專業……都是他自己的事情,我們可以去引導,建議,但也要學會放手,這個度要把握好。

尹建莉老師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裡曾寫過一句話:

一個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會逐漸從權威家長手下的聽差,變成自身壞習慣的聽差,他的壞習慣正是束縛他、讓他痛苦的桎梏。不是他心裡不想擺脫,是他沒有能力擺脫。

我們要學會放手,保護孩子自我探索的空間,在這個過程中難免走些彎路,表面上看是失去了一些東西,但卻給他自主性生髮、成長的好機會,就像孩子生一場病,往往是讓體內正氣得到鍛鍊的好機會一樣。

二是孩子如果總是無法合作,甚至和家長對著幹,也很可能因為你和孩子的連結沒有建立好。我們要在這方面下功夫。

孩子的天性是愛屋及烏,他喜歡誰,跟誰親,就願意聽他的話,很多父母長期把孩子丟給老人或保姆,一個星期甚至幾個月、一年才見孩子一面,孩子跟你都不熟,也很難玩到一塊去,怎麼能聽話呢?

和孩子建立親密的心理連結最重要的時期是3歲前,因為這個時期孩子最依賴他人,如果這個階段錯失了,至少也要把握12歲前。

教育絕不是一個單方面的行為,它的本質是喚醒,喚醒孩子體內自我成就的內在動機。就像我們給孩子調病,本質上也是喚醒、扶助孩子的正氣,而不是依靠種種療法。

所以無論教育還是調病,都更像一個藝術,不是牟足了勁就能成功的,需要我們的慧心,包括對人生、人性有更深的體察,放下太多的自我執著看到事情的本來面目,在“為”與“不為”中尋找平衡。

這六個方法看上去很簡單,卻是開啟教育這門藝術的鑰匙,我們可以從這裡開始,在踐行中體悟,讓慧心逐漸生根發芽。

作者簡介:

我是軍哥,從事育兒工作8年,這裡是親子早教,

我們擅長幼兒教育指導諮詢,兒童成長指導,各位早教問題為你解答!

我將根據你的需求,給出你最專業的解答!感謝你的觀看,喜歡記得關注!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經常被鼓勵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