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溪閨蜜最近為了女兒的事很是頭疼,她女兒在幼兒園,不是搶小朋友的東西,就是搞破壞,比如把橡皮泥扔到小朋友的湯碗裡。
看見幼兒園班級群有人@她,她都提心吊膽的,擔心是女兒又惹了什麼麻煩。
下午,她正在開例會,老師打來語音電話,說女兒把一個小朋友的臉抓破了,讓她去一趟幼兒園。
到了幼兒園,一看小朋友的臉,被抓得還挺嚴重。閨蜜生氣地問女兒怎麼回事,女兒說這都是她教的。
原來,閨蜜女兒去年上幼兒園,是班上個子最小的。她擔心女兒在班上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於是,就教了女兒一套“秘籍”——
東西不要給別人搶了去;別人打你,你一定要還回去。只有你厲害了,別人才不敢欺負你。
果真是親媽,坑孩子沒商量。這樣教孩子,孩子還能和同學愉快地玩耍嗎?還能有好朋友嗎?
這哪裡是愛孩子?簡直是害孩子。
幼兒園也是一個“小江湖”、“小社會”,孩子的社交力開始表現出來,父母應該為了孩子的社交去做加法,而不是做減法。
1、孩子的社交併非一帆風順
孩子在3歲以前,他們最喜歡的玩伴,是照顧他們的人。但3歲後,上了幼兒園,他們更願意走出去,和同齡人打成一片,出門玩,也喜歡扎堆,一旦沒有朋友,即使身邊有父母陪著,也倍感無聊。
即使孩子願意去社交,找朋友玩,可孩子的社交也未必是一帆風順的。而導致他們社交不順利的原因,有外因,也有內因。
父母不恰當處理孩子矛盾的方式,會讓孩子出現社交障礙。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和爺爺奶奶手心裡的寶,尤其是出門在外,特別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於是,盯得很緊,時時刻刻保護著孩子。
別的孩子拿了自己孩子的玩具,大人在旁邊幫腔:“這個玩具是我們的,你等會要還給我們。”
有時,孩子之間起個爭執,大人怕矛盾激化,秉著“大事化小”的原則,拉著自家孩子遠離“是非之地”。
這種過度保護的方式,可能會避免孩子“吃虧”,可也給孩子社交路上製造了絆腳石。久而久之,孩子會用大人的思維去思考孩子之間的問題,變得斤斤計較,甚至,不願意和別人在一起玩,覺得沒有意思。
還有一種,父母逼著孩子去社交。
有的孩子性格內向,屬於慢熱型的,父母覺得社交能讓孩子變得活潑開朗,便一味的逼迫去社交,其實,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更恐懼社交。
我侄兒是一個性格偏內向的孩子,平常只和熟悉的小朋友一起玩。
有一次,我弟的一個朋友帶孩子來玩,他叫大侄兒陪著小客人玩。可我大侄兒卻說自己有作業要寫,不願意出房間。
我弟進房間說,你這作業明明寫完了,你出去玩一會,要不穿溜冰鞋去廣場,要麼你和他一起拼樂高。見大侄兒不動,弟弟又催:“為什麼不願意和小客人一起玩,你平時不是最討厭寫作業的嗎?”
最後,在我弟的逼迫下,大侄兒哭了,只說自己真的只想寫作業。
有孩子的是“自來熟”,有的卻是“慢熱型”的,父母要區別對待,不要“一視同仁”,雖然孩子社交力很重要,但是盲目逼迫孩子去跟別人社交,往往會適得其反,可能讓孩子更排斥或厭惡社交。
在孩子交朋友這件事上,父母一定要用恰當的方式,適當的引導,而不要挖坑。
2、培養孩子的社會力,需要父母做推手
不管是因為什麼原因,孩子在社交上遇見了問題,父母都需要正確去引導孩子,因為人是群居的,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要與人打交道,不能讓自己活成一座孤島。
但父母引導孩子去社交的方法很重要。
首先,孩子的社交和成人社交不同。
兒童心理學家,資深青少年諮詢師邁克爾·湯普森博士在他《媽媽他們欺負我——幫孩子解決問題社交難題》說:“孩子的核心社交技能與成人不同。”
在為孩子提供社交技能的幫助時,我們一定要記住,不要用成年人交友的方式去要求孩子。
在公園裡,你會發現一些並不相識的孩子,很快玩到一起,而他們擇友的標準,並不是因為哪個孩子更有禮貌。
遊戲力工作室創始人李巖老師在談論兒童社交能力時分析說:
我們如果想加入一個群體,那麼我們需要表現出自己具備2個條件:
我能服從群內的既有規則和秩序,
我能為群體做出貢獻。
有一次,我帶兒子出門玩,幾個男孩在一起踢足球,他想加入,可那幾個孩子玩的正盡興,根本不搭理他。
後來,我兒子找來一個樹枝,跟他們說:“我們把這個樹枝當作射門,誰踢的球碰到樹枝,誰就贏了。”
孩子們一聽覺得不錯,於是,我兒子順理成章也就加入了“足球隊”。
其次,不要過度參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有人的地方就要矛盾,尤其是孩子之間,有矛盾更是正常的。
孩子之間有了矛盾,只要不是肢體衝突,家長不必急於參與,先“圍觀”,有時,孩子們自己也可以化解這些矛盾,找到一個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方式。
如果孩子有了肢體衝突,把孩子拉開,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即可,至於別的話,也不必多說,尤其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對他的小夥伴有負面的評價。
在社交過程中,孩子的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共情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都能可是真實的“社交衝突”中得到鍛鍊和發展。
所以孩子與別人有矛盾,並非是洪水猛獸,反而是成長中必經過程,父母的坦然,倒是更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再次,父母做榜樣。
雖說孩子的社交和成年人不同,但是,孩子的成長還是一個習得過程,他們首先是看到父母如何做,才會學著去如何做。
如果父母不喜歡社交,沒有什麼朋友來往,總是“悶頭髮大財”,孩子沒有見過父母和朋友在一起相處的場景,一般也不願意主動去交朋友。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30%靠才華,70%靠人際關係。”
社交力強大的孩子,他們能夠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遇上社交問題會開動腦筋,能夠想辦法解決問題,也會理解別人,也儘量讓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
良好的社交力會讓孩子的成長如虎添翼,是他們成長的墊腳石。而孩子的社交力離不開父母的幫助。
作者簡介:林溪,喜歡花草魚鳥,閒時寫字,倆娃寶媽,願意和你們分享養育孩子的點滴。
今日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