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咱們這一代人,幾乎每個孩子都是被吼大的。

帶孩子的煩惱,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知道,孩子不僅做事磨磨蹭蹭,還喜歡搗亂,難得好心想幫媽媽乾點活,卻變成了幫倒忙。

更可怕的是左耳進右耳出,講了千百遍的錯誤,孩子照樣犯,有時候講多了還非要跟家長對著幹,當爹媽的也不是菩薩,總會有忍不住發火的時候。

這氣頭一上來,音量就控制不住了,所以日常生活中吼罵孩子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可是現在時代變了,我們發現孩子們真是越來越吼不得了,動不動就離家出走上天台,要麼就是跟家長對著幹,越是訓斥越唱反調,這又是為什麼?

喜歡對著幹的孩子,都是家長“逼”出來的

家長朋友們可以反思一下,平時大聲批評孩子時,是不是這樣的?

“我數一、二、三,你再不趕緊穿好衣服今天就別出去玩了!”

“整天就只會玩玩玩,作業放在那自己能自動寫完嗎?”

“我警告你今天不要惹我生氣!”

“你看人家xxx衣服都是乾乾淨淨的,你天天怎麼回事?”

這些都是平時家長訓斥孩子時的片段,從家長的角度上來看,孩子的行為讓大人感到不滿,卻怎麼講孩子都不當回事,沒放在心裡,所以錯誤也沒有改正。

家長的意圖很單純,就是想要糾正孩子的行為,加快孩子的辦事效率,或者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想的去做。

可是在孩子的視角下,這些話是什麼呢?是威脅,是怒罵,是居高臨下的命令,是跟“別人家孩子”間的比較。

這些話在孩子的耳朵裡都是充滿戾氣、怨氣的,語氣中全是憤怒與責備,甚至是失望。

試想一個成年人每天都在對你這樣說話,你會有什麼反應?當然會感到非常憤怒,很不滿,甚至激起逆反情緒,想要大吵一架。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這樣的,雖然他們面對的是自己的父母長輩,但現在的孩子已經不像以前,有這麼強烈的長幼有序的觀念,在這個社會與教育環境下,新生代的孩子更需要平等溝通與話語權,我們家長平時不也總是說要跟孩子做朋友麼?

說到這裡就要詳細解釋一下了,為什麼說以前的孩子被罵了,也不會這樣跟父母犟嘴、唱反調呢?其實這跟孩子的生活環境、家庭模式都有很大關係

以前孩子都有自己的兄弟姐妹,父母文化水平也比較一般,整日忙於工作,很多時候都是父母管老大,老大管弟妹,弟妹闖禍了,不僅自己要受到責罰,還要看著哥哥姐姐因為自己受牽連,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孩子更聽哥哥姐姐的話,凡事也會跟哥哥姐姐有商有量。

這種明顯的等級感會讓家庭形成非常明顯的秩序性,年齡小的孩子忌憚哥哥姐姐,自然不敢“越級”跟父母頂撞。

再者以前的孩子生活在大院裡,從小都有一批同齡人一起長大,互相之間挨家挨戶也都認識,今天誰被媽媽揍了,誰又被爸爸罰了,大夥都知道。家長的打罵大家都能看到,反而會覺得這是一種很正常的情況,不會因為被吼幾句就覺得自己有多委屈——畢竟大家都一樣

但是現在的孩子不一樣了,孩子們生活在獨套公寓裡,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沒有這麼多親密的同齡朋友,轉而會在家庭裡需要更多的話語權,渴求與父母平等溝通交流,而且有更多的空間去思考,去完善心靈的成長。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若總是用吼罵來威脅、逼迫、命令孩子,孩子會覺得這是父母沒有尊重自己的表現,長此以往,孩子也會模仿家長的行為,“你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你。”

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越吼越不聽話的根本原因,家長的溝通方式應該隨著時代而改變。

不吼不罵,試試這3招,管教省心多了

☛非暴力溝通

著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溝通的觀念,它提倡人與人之間應該是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而不是分析和評判。

比如當孩子吃飯時盛湯,動作太快灑出來了,很多家長看了溼淋淋的桌子不由得大怒:“慢一點行不行,幹什麼動作都這麼粗魯,你這樣以後誰想跟你吃飯!

然而盛湯時用力過猛,潑灑出來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會有的小毛病,家長其實沒有必要因此就給孩子貼上“粗魯”“容易被人嫌棄”的標籤,最好的辦法就是降低音量,平和地告訴孩子:“盛湯的時候可以慢一點嗎?灑了一桌子吃飯的人看了會很不舒服,而且媽媽等會兒收拾起來很麻煩,吃飽飯後你願意一起收拾嗎?”

家長在糾正孩子的問題時,採用的是提出具體、清晰的事實需要,而不是對孩子行為的評判,在這種情況下,孩子自然會很快就接受父母的提議,並且把注意力放在回憶自己剛剛的舉動上。

☛減少命令句式

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多時候都扮演著一名指導者,一些心急的父母看到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就大聲呵斥命令。

孩子沒把衣服收拾好,就在一邊玩著手機,不少家長是這樣督促的:“你給我馬上把衣服整理好,扔得亂七八糟,真是的!整天就會玩手機!”

這種表達方式下,不管是6歲的孩子還是16歲的孩子,聽完了心理都會覺得很不舒服。6歲的孩子年紀還小,不敢反抗,只會心情很不好地放下手機去整理,而16歲的孩子多半就會頂嘴了。

與其命令孩子,不如把句子裡的“你”換成“我”,說出來的話一下就能讓人接受了:“我看到一堆亂糟糟的衣服。”

孩子自己有計劃,自然就會告訴家長“我待會就收拾”,如果孩子沒留意到或者忘了,他們也會因為父母的提醒主動去收拾。

☛不給孩子貼標籤,幫助孩子找到解決辦法

這一點其實非常難做到,因為它要求家長剋制好自己的情緒換一種思維方式來處理孩子的問題。

當發現孩子在某個問題上總是屢教不改,彷彿左耳進右耳出時,很多家長都氣急敗壞,一是生氣孩子不把問題當回事,二是氣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忍不住罵孩子翅膀硬了。

然而這些孩子真的是在左耳進右耳出嗎?也許他們只是真的不知道要怎樣去改正,或者改正的方式他們不能接受呢?

與其一味抱怨、批評孩子,不如幫助孩子一起去尋找問題的原因,去制定解決的辦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也要參與進來,他們既會感受到來自父母的耐心和好意,也會明白遇到類似的問題應該如何處理。

盒子寄語

跟孩子的溝通是有技巧的,經常大聲吼罵孩子,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很多家長在跟孩子溝通時,發洩情緒的語句要比解決問題的語句多得多,這種帶著負面情緒的溝通只會讓親子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僵硬,不如就事論事,不帶預設地去引導孩子解決一個個問題。

蹲下來跟孩子溝通,平等交流不僅僅是說說而已,真正能做到這一點,孩子必然會成為一個凡事懂得跟父母商量、張弛有度的人。

2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給孩子打疫苗心情感慨 孩子打針說說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