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愉快的週末,你癱在家裡的沙發上刷著《乘風破浪的姐姐》,想象著自己也像姐姐們一樣在舞臺上三十而驪,光彩奪目,活出自由。可眼前一個稚嫩的聲音,把你拉回了現實,粉碎了你的完美幻境。

“媽媽,我們玩一會兒吧。”剛開始你還挺有耐心:“你先自己玩,媽媽忙完了就和你玩。”接著你開始翻看微博,刷抖音,生怕錯過了哪條熱搜。

這時,孩子又過來問:“媽媽,我們玩一會吧。”被孩子這麼一打斷,你突然坐起來,看到孩子他爸永遠是從前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父愛如山,一動不動,你更生氣了,恨不得把他倆趕到鄉下捉雞攆狗。

“你就不能自己玩一會嗎?沒看見我還忙著嗎?”孩子被你委屈地吼走了,自顧自的玩著,再沒有打擾誰。

夜晚,望著孩子熟睡的臉,忘了白天他煩人的樣子,靜靜地出神。你開始自責,以後不能這麼對他了,要好好愛他,好好陪著他。

第二天,天亮了,昨晚的一切就像夢一樣,醒了,你還是忍不住衝他發了脾氣。等到你想放下手機:“過來,媽媽陪你玩會兒。”孩子已經長大了:“媽,我快考試了,沒時間玩。”

“媽,我還要陪我女朋友呢,沒時間玩。”

“媽,我在出差呢,沒時間玩。”

後來,你後知後覺,發現孩子環繞在膝下的時間,總共也就那麼幾年。

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你願意犧牲你的時間去陪他,他就會抽出空來陪你。

當我們錯過了陪孩子的成長時光,便真的錯過了!

大多數家長陪伴真的只是“陪”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三流媽媽給手機,二流媽媽給玩具。”鄰居蔡大姐總是向我抱怨,不知道如何和自己孩子相處,一度覺得自己很失敗。明明自己什麼東西都給他最好的,也花了不少時間陪他,可孩子始終和她不親近,甚至對她有些冷淡。

瞭解完她和孩子的相處之道,我恍然大悟,孩子疏遠她絕不是偶然。

她所謂的花時間陪孩子,就是給孩子喜歡的玩具,讓他自己在客廳玩耍,而她自己躺在旁邊的沙發上玩著手機,壓根兒就不會主動與孩子對話溝通。

孩子稍微多問她幾個問題,心情好了耐心回答,心情不好,便不耐煩:

“去去去,問你爸去,這一天天的,就你事兒多。”大多數家長口中的“陪伴”,真的只是“陪”而已。甚至連單純的“陪”也“陪”不好。奧巴馬在競選總統期間,也曾自豪地說:

“我未必是一個好總統,但我一定是個好父親,因為在長達21個月的競選時間裡,我從來沒有錯過一次女兒們的家長會。”

從議員到總統,無論身居什麼樣的位置,有多忙碌,增加了多少工作量,奧巴馬總會抽出時間,儘量陪伴在女兒身邊。

每天晚上都會和女兒們共進晚餐,並且耐心地回答孩子們的各種問題。

他和妻子曾是最忙碌的父母,但仍然可以在有限的時間,給予孩子們高質量的陪伴。

哪怕每天15分鐘給孩子講個故事、玩個遊戲、搭個積木,孩子的童年也會因為你的陪伴更加精彩,人格也更加完善。

“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

父母和孩子彼此尊重,重視陪伴,努力實現各自的夢想,這是或許教育的真諦!

孩子變差,從父母的忽視開始

雜誌《人物》中有一段對中國網紅鼻祖——沉珂的採訪:

“自小被父母打發去跟保姆生活,在現實中孤僻敏感的問題少女沉珂,發現了一個更有安全感的虛擬世界,她把現實生活中那些無人理解的情緒訴諸網路。”

當年沉珂的自創說唱歌曲、複雜的情感生活,是一大部分90後的青春記憶。

沉珂的家境很好,爸爸是藥企老闆,媽媽常年在國外度假,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少之又少。

小學四年級,爸爸將她轉至貴族學校,從此,父母幾乎從她成長的道路上中途退場。

武志紅說:“沒有迴應,家也是絕境。”

儘管家庭僅僅是沉珂成長過程中的“問題”之一,但無疑是最巨大、最醒目的。

30多歲的沉珂,她在生活裡依舊無法獲得安全感。長期被父母忽視的孩子,甚至不敢提出自己的要求,總在擔心自己給別人添麻煩。

太宰治的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道盡了孩子們的心酸。

長大後的他們,對父母也沒有多少感激之情,關係疏離且淡薄。

長大後的他們,對父母也沒有多少感激之情,關係疏離且淡薄。

媽,我英語考了97,全班最高分喔!

剩下那三分錯在哪了?現在會了嗎?

爸,你能關心我一下嗎?

你還想讓我怎麼關心你?我給你花了這麼多錢,我還不關心你嗎?

可能很多人的童年都有類似這樣的經歷,考試終於考了第一,家長卻質問為什麼不是滿分,期待表揚的願望落空;想和爸媽多呆在一起,但爸媽總是工作繁忙,賺錢無暇顧及;但重要的是,這樣的童年說不上有多糟糕,並沒有遭受虐待、欺凌或者拋棄——相比於那些生活在家暴陰影、家庭破裂等各種環境中的小朋友,我們無疑是幸運的。但是,恰恰是那些看似安靜的、無害的、不可見的“忽視”,也可能在多年後成為無法解開的“癥結”。

直到開始不斷地進行自我探索,一起回溯原生家庭時,某些被遮蔽的真相,才會慢慢顯露出來。愛的反義詞不是恨,而是遺忘和忽略。那種被無視、被遺棄的感覺,足以摧毀一個孩子。

冷暴力,是孩子一生的噩夢有一部分的父母忙於生計,生活本身也有一些問題讓他們自顧不暇,使得他們沒有多少精力去關心孩子,照顧孩子的感受,更有甚者長期“冷暴力”孩子。這種“冷暴力”可以是面無表情的忽略和冷漠,也可以是口無遮攔的嘲諷和挖苦。孩子試圖講道理,柔聲細語,父母無視。

大聲說出來, 被迴應的往往都是:“養你這麼多年,花了這麼多錢,你就是這麼跟我說話的?你這是不孝。”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被父母長期冷暴力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網友董董回答道:“小學五年級的暑假,母親讓我上輔導班,她問我願不願意,我表示不願意。

母親一個暑假沒理我,那個暑假我基本上沒開口說過話,痛苦地用頭撞牆。最後寫了封信給母親,說我知道錯了,我想去。我這輩子都忘不了,母親看到那封信時臉上得意的神情,這是我一輩子的羞辱。”

心理學有一個詞叫“存在性焦慮”,是指無論孩子說什麼做什麼,父母都是一種冷漠和敷衍的態度。

孩子會覺得,自己是沒有存在感的,是不被愛的。曾經一期《奇葩說》,柏邦妮說:心裡有很多苦的人,要多少甜才填得滿啊?馬東答道:你錯了邦妮,心裡有很多苦的人,一點點甜就能填滿。

任何一點人間的真情都會讓這些孩子感動得流淚,羅馬並不是一日建成的,童年期遭受的“冷暴力”也許要用一生去埋葬。

它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有可能是一輩子的,比打罵孩子更可怕。

給足孩子充分的情感迴應,孩子會更優秀,馬伊琍曾發微博反思自己沒有給孩子充分的情感迴應,一味的想要孩子過早獨立。“我在愚蠢的獨立育兒理念下,堅持在她睡著後,哪怕自己睡著了也會半夜醒來把她抱回小床......

那時的育兒理念多是從小訓練獨立啊、延遲滿足啊、挫折教育啊,現在看全是胡扯!分明越是滿足依賴感,越是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迴應的孩子,長大才會有安全感、才真正獨立!”

一位二胎網友母親也底下感慨道:孩子依賴家長的時間不會太久。

大多數的父母,都有一個這樣的誤區,認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差,不夠堅強和勇敢。所以用忽視,打罵挫折教育的方式,讓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

殊不知,一個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不是經歷了多少苦難和挫折,而是內心儲存了多少幸福和希望。生活本身給孩子帶來的苦難和挫折就已經夠多了!

感受過無條件的接納,體驗過發自肺腑的快樂,心中駐紮著光明和美好,孩子才會對自己有自信,對生活有憧憬,對生命有敬畏,人間值得,未來可期!父母的“看見”和充分的情感迴應,能讓孩子享受到愛的滋養,美的浸染,給予了孩子獨立和勇敢的底氣,也是孩子一生應對挫折的盔甲。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想讓孩子能持續不斷地努力,家長教育要避免這種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