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你已經長大了,應該學會體諒一下父母,咱們家賺錢不容易。

相信大多數的8090後對父母的這套說辭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家裡窮”的思想幾乎伴隨了絕大多數孩子的童年,節儉也成為這些孩子還沒有走向社會就已經學會的一項基本技能。

在向來節儉的父母那輩人眼中,對孩子進行貧困教育更多地是為了讓孩子學會節儉,但絕大多數父母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在學會節儉的同時,或許也丟掉了很多同樣重要的東西。

從小在窮意識中長大的孩子或許會因為家境貧困而變得不夠自信,甚至會越來越敏感。這種心靈上的傷害,極易讓孩子養成性格缺陷,並且終身難以治癒

父母偏愛“哭窮教eid 育”的背後,其實藏著對孩子的教育期盼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絕大多數父母經常跟孩子說家裡沒錢,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從小養成節儉的性格,從而在長大後能“攢下”變化的底氣。

可殊不知,這樣其實是變相地抑制孩子的物質需求。並且家長透過哭窮的方式,就算給孩子買到了心儀的禮物,孩子內心也會覺得有愧於父母。

而這種愧疚心正是父母用來要挾成長階段孩子的最有效武器。

當然父母這樣做並非是出於“惡意”,畢竟父母擔負了養育孩子的大任,透過“哭窮教育”能讓孩子更加真切地理解到父母的不容易,從而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學習等其他更加重要的任務上。

哭窮的教育方式有什麼弊端呢?對孩子的四種負面影響,家長別不放心上

【影響一】:物質的缺乏導致孩子喪失安全感

教育學家認為,在0~6歲的孩子,需要的是物質上的滿足。他們認為,物質上的滿足感能夠帶給孩子最直接的安全感。

這其實並不難理解,成長過程中的孩子天然處於“比較”的關鍵期,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比較並不是愛慕虛榮,而是自然而然的對比,是你有我沒有的對比,而並非你比我好的對比。

對比失敗的一方會因為物質上的匱乏產生精神上的不滿足,沒有辦法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

如果說將孩子的精神世界看作一個有輸入和輸出兩條水管的大水缸,物質上的滿足就是輸入(外在獲取),精神上的滿足就是輸出(向外表達),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內心世界,也就是大水缸的動態平衡。

想反,如果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哭窮,輸入就會嚴重不足,內心世界的動態平衡就會被打破,孩子內心世界發生動盪,為了恢復物質不足帶來的不安全感,孩子就會更加願意追求物質,久而久之就會養成被物質所驅使的壞習慣。

【影響二】:哭窮會導致孩子更加敏感

因為沒錢,所以從小看到心愛的玩具不敢去買;因為沒錢,即使長大後也只能遠遠地看著那些價格昂貴的吊牌,甚至還會出現自己配不上這麼名貴衣服的念頭。

這些其實都是從小的“哭窮教育”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

同時,這種敏感還會傳染到孩子的日常的人際交往中。

✔ 不敢和同學出去玩,生怕他們會玩一些昂貴的專案。

✔ 每次出門都要提前規劃,生怕中途出現一些需要額外花錢的昂貴專案。

✔ 購物不看樣式先看商標,去超市買東西也會讓價格成為最主要的選擇標準。

最糟糕的是,這種自卑不會隨著自己長大而消失,即使自己成績優異,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績,還是避不開這種敏感的習慣,甚至有些人會一輩子被禁錮在這個奇怪的圈子中。

【影響三】:“哭窮教育”無法讓孩子有較大的格局

眼界決定格局,格局決定未來。一個從小在窮的觀念下長大的孩子,無法形成大的格局。他做事情總是會瞻前顧後,以至於錯過了大好的發展機會。

當父母經常對孩子哭窮,孩子就會潛移默化中認為錢是稀缺的,而不是開啟格局,從長遠處看到自己的人生規劃。

心理學上將這種心理稱為“稀缺效應”。

大部分這樣的孩子都缺乏一定的計劃性。他們更容易享受急於求成的快感,追逐名利的喜悅,容易在慌亂之中做出錯誤的決定,看不到未來的發展。只會計較眼前的得失,而無法將眼光放得長遠。

結果就是路越走越窄,以至於到最後索性無法轉身。

【影響四】:“哭窮教育”無法養成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因為缺乏,所以不捨。

從小接受“哭窮教育”的孩子,會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金錢上。金錢的地位甚至會高於周圍的任何事情,這樣的孩子不是金錢的主人,而是金錢的奴隸。

這種錯誤的金錢觀會領著孩子越走越遠,從而失去了最開始的方向。

寫在最後

教育從來都不是簡單1+1=2的疊加,父母要做的是要給孩子設定上下限的限制,從而在這個限制內儘量給予孩子富足的精神生活。

就拿節儉來說,父母如實告訴孩子家庭情況就足夠了,大可不必一味地給孩子灌輸家裡窮的概念。要知道教育不等於強調,喋喋不休的強調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孩子在未來丟掉最重要的東西。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春天,就是要把孩子帶出去的季節(附18個親子互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