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則小故事這樣說:
三歲半的小西在吃飯的時候喜歡玩小汽車,他的媽媽將他的玩具收拾了起來,可是小西也很執拗,為此和媽媽著了急,家長拿起了小汽車摔到地上,大吼大叫“不讓你玩,你就是要玩,等會再玩不成嗎?”
孩子被媽媽吼叫了以後,愣了一下,隨即哭了起來。
等到孩子平靜之後,告訴奶奶,他自己心裡很害怕,說:“媽媽吼叫起來,就像是野獸一樣”,看著孩子發出這樣的感慨,家長也是又著急又心疼,為自己剛才的行為為孩子道了歉。
Jutta Bauer的《發脾氣大叫的媽媽》曾經獲得過德國每年一選的最高榮譽:文學獎,兒童繪本類金獎,也被譽為是德國最火的育兒繪本,被很多的幼兒園,小學和教育學家拿來舉例參考。
裡面有一段話這樣講:
“今天早上,我媽媽突然發脾氣了,她衝著我生氣地大叫!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跑了。
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裡,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里,我的翅膀掉到了熱帶叢林中,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的家長都喜歡用吼叫的方式來達到立竿見影的目的。
因為這樣做,孩子會迫於你自己的壓力而不敢反擊或者繼續自己的當前行為,這也是很多家長心目中的最“快速”的教育結果,然而,這樣的吼叫式育兒的弊端實在太多,對孩子的發展成長和性格養成會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
吼叫式育兒的弊端1,孩子習慣性不理睬
當孩子初次犯錯誤的時候,家長的吼叫也許會起一定的作用,孩子會害怕或者是畏懼,進而糾正自己的錯誤,然而,如果家長將這種所謂的“教育方式”當做是一種個習慣的話,那麼孩子聽得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
“既然我不管做啥她都要吼我,那也無所謂了。”
其實這和孩子的大腦反應有一定的關係,當一件事情變成日常習慣,那麼他們就會習慣性的忽略,所以,我們發現,家長吼叫的頻率越高,作用反而會越少。
2,孩子容易“以暴制暴”的回擊
有的家長不管何時何地,都能夠找到機會來吼叫孩子,或者是因為自己的工作不順,或者是因為同事關係緊張,回到家裡之後,孩子一吵鬧,家長就會找藉口來發洩到孩子身上。
“你沒看見我正煩著呢嗎?”
“別人氣我,你也過來煩我?”
…...
即使自己的吼叫一時之間可以嚇唬住孩子,然而,這樣的效果也只是暫時的。
如果長此以往,孩子心裡的怒氣積攢的越來越多,也會出現以暴制暴的還擊,這是一種反噬的作用。
3,孩子沒有辦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當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吼叫式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用自己的高聲調和語氣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這無可厚非,然而,孩子對於吼叫的第一反應,並不是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是從心底感到害怕。
你吼叫的內容他可能壓根就沒有聽進去,而是會自發的給自己想一些防禦的方法,或者是迴避,或者是逃避,來免受你的責罰,長此以往,孩子還是沒有辦法意識到自己錯在哪裡,第二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
4,容易讓孩子養成偏激的性格
一般而言家長的吼叫,孩子的反應無非就是兩種,一種是妥協,聽從,另外一種是反了,抗衡!
如果你的孩子出現前者的反應,那麼孩子就會養成膽小,懦弱,遇事畏首畏尾,毫無主見的性格;而如果孩子表現為後者,那麼孩子就會養成叛逆,自私,霸道的性格,也會用同樣吼叫的方式來處理和解決問題。
教育孩子是一個長期而漫長的過程,也是我們家長不可推卻的責任和義務,期待用吼叫的方式來達到對孩子的震懾和教育,是對孩子無形中的“體罰”,也是一件發了脾氣不見作用的教育方式。
怎樣做到“左手規則,右手愛”?吼叫的方式不能奏效,對孩子的成長和性格發展都是沒有半點好處的,而家長需要將“不吼不叫”當做是教育孩子的使命。
《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這樣說:
“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謬的觀念,認定若想要孩子做的更好,就得先要讓他們感覺更糟。”
他提倡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和善而堅定”,懂得“左手規則,右手愛”的道理。
1,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吼叫式”的育兒方法用到了就會變成一種習慣,所以,家長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學會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比如很多的家長會在職場上控制自己的情緒,而對於小孩子則表現的更有威嚴,這就導致了家長容易拿出“大人”高高在上的姿態來教育孩子。
應當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在自己想要吼孩子的時候,心裡預設數上20秒,平心靜氣,等到自己安靜下來,再和孩子深入地聊一聊。
2,適當讓孩子承擔相應後果
既然不能吼叫,那麼孩子犯錯了怎麼辦?
其實,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家長都能夠大概預測出後果,必要的時候讓孩子承擔一些後果和責任。
比如在孩子犯錯誤之前,必須警告孩子這樣的行為會導致一些什麼樣的後果。
孩子們每一個動作行為和事件的後果都是相互促進和匹配的,孩子年齡過小,家長也不能奢望孩子能夠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但是可以給予他們適當地懲罰,讓他們得以教訓。
比如孩子正在吃飯的時候,不小心將碗裡的飯菜灑到了桌子上,我們可以不吼不叫,但是需要讓孩子自己學會去清理和打掃,讓他們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是需要付出勞動來彌補的;
如果孩子將自己的新玩具和圖書亂扔亂丟,我們也可以不吼不叫,而是規定孩子必須先將自己的玩具收拾起來,才可以進行下一輪的遊戲或者是活動,在教育中潛移默化的規範孩子的行為。
努力管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對你心懷畏懼,用愛去包容和溫暖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