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1)

幼兒園老師給孩子們講了兩遍小毛驢過河的故事。

第1次講小毛驢馱著三個袋子過河。

第2次又講小毛驢馱著兩個袋子貨過河。

毛毛回家後問爸爸,小毛驢到底駝著是三個袋子還是兩個袋子過的河?爸爸說三袋和兩袋都一樣。毛毛急了。三袋和兩袋就不一樣,那一袋哪去了呢?

爸爸只好說掉河裡了。毛毛又問:“掉到河裡了為啥它不撿?小毛驢到底駝著是三個袋子還是兩個袋子過的河?”爸爸急了,“你管他駝幾袋,反正過河了”毛毛毫不示弱:“你不說清楚,我以後不去幼兒園了!”——

遇到這樣和你抬槓的孩子,是不是很無奈,甚至很生氣?

你的孩子是不是也總愛跟父母唱反調?

在資訊多元化的今天,孩子們的思維成長早已是我們小時候數倍的發展,我們會發現愛唱反調的孩子越來越多。

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我們通常認為孩子幼稚無知,不成熟,沒有家長閱歷豐富,所以他們說的話完全可以當做耳邊風,這種思想主導下,有些家長便極少賦予子女發言權。

如果孩子犯錯了,只有受教育的份,聽大人說話,言聽計從。一旦反駁就會受更嚴厲的批評,而沒有看到反駁背後是孩子整理思維,抒發想法,鍛鍊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另一種進步。

其實那些善於同父母對某件事進行爭辯的孩子比只會默默不語的孩子思維會更敏捷,看待問題更全面,在性格上更有主見,有自信,創新能力也絕不遜色。因為孩子與大人爭辯的過程其實就是他們開動腦筋,鍛鍊思維的過程。

會辯解也是一種能力,敢說比不敢說更讓我們欣慰。敢說的孩子是內心自信、行為自主的外在體現,並能在爭辯中感受到自我存在感。

(2)

兒童從3歲開始便開始有了自我意志,此時他們的語言能力開始覺醒,自我意志也開始萌芽。

在與他人辯論時,孩子的論點不是不經大腦,隨口而出的胡鬧式爭辯,而是經過對周圍環境的分析,例如對未來風險進行粗略評估(父母心情好壞、能否捱揍),是否有旁人助自己一臂之力(爺爺奶奶的助威)等等;還要挑選自己所涉獵到的所有語言詞彙,挑出最有利於自己,最有攻擊力的表達方式,挑戰父母底線,例如,我知道你們都不愛我了、我已經長大了等等。

孩子這些爭辯看似無跡可尋,其實卻是戰略性十足,因為這些能使他們更充分表達自己的慾望,從而達到辯論成功的目的。

在這些爭辯中的“戰略”都是孩子智力發展的體現,長此以往,父母甚至我們老師都抵抗不了孩子智商的提升。

孩子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令人驚訝,為了達到目的,一次的辯論失敗不會讓他們偃旗息鼓,他們還會再度拿起長矛,一次又一次地挑戰成人為他們設定的底線,直到爭取到他們想要的權益,這時才會成就感十足地滿意而歸,個人意志也就這樣形成了。

所有的這些都是將來進入社會生存的必要技能,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孩子的一生總是在這樣的細枝末節上慢慢豐滿,分分秒秒都在為他們將來成為的那個獨一無二的人做細緻準備。

在了解孩子為什麼喜歡“唱反調”後,家長們還會認為他們是存心與自己過不去嗎?

(3)

面對槓精寶寶,家長需要遵守一個原則,就是不能跟孩子“硬碰硬”。

只要不是原則性問題,大可隨孩子去,等他們對要求的事情感覺沒意思了,自然會重新迴歸。

如果孩子已經不處於辯論範圍,而是在無理取鬧,那麼家長可以冷處理,不理他們,讓他們也嚐嚐“唱反調”的心情。等胡鬧勁過去了,他們就知道這種“戰略手段”對父母根本沒用,完全白費力氣,以後胡鬧之前就會考慮考慮了。

與孩子心平氣和地交談溝通,不但效果好,也鍛鍊孩子的溝通能力,與人交往能力,讓他們知道只有耐下心來大家商量,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同時,隨著孩子逐漸長大,要注意引導孩子學會客觀地看問題,看到實物的多面性。首先家長要心態平和,平時在和人相處時不要鑽牛角尖。孩子們也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自己沒有注意到的問題。當孩子用很糟糕的態度反駁你時,這正是你自己平時常用的口氣和態度。

記得有個年輕人曾經講他爸媽的一件事。

一次,爸爸說有水的地方就有魚,媽媽說洗臉盆裡怎麼沒有?爸爸又說那水是活水,媽媽說擰開水龍頭怎麼也不見有魚流出來?

爸爸說你這是抬槓,媽媽一聽來氣了,你滿嘴跑火車,一點不著調。這下兩人吵起來,冷戰兩天......

所以作為成年人的家長們,更應該做好生活的榜樣,放低姿態,多讚揚他人,非原則性的問題不必璣珠必爭。

當家長改變煩躁和嫌棄的態度,變為耐心地與孩子對話交談時,就是在用行動告訴孩子,多思考、敢提出異議的行為是能被他人關注並受到尊重的。

許多偉大的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敢於反對權威和約定俗成的慣例。

雖然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成為偉人。但我們希望,它能夠通過我們的正確引導下,敢於真實的表達自我,放飛內心,健康成長。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寧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綿如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