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談及德國,國人腦海中迅速彈出的關鍵詞肯定包括啤酒和汽車,這源於德國在全球範圍內響噹噹的製造業。然而在德國,最讓他們引以為傲的除了汽車,還有德國“製造”的孩子。

長年定居在德國的美國探索頻道新銳華人導演朱春光,拍攝了一部教育題材紀錄片《德國“製造”的孩子》,該片以一家在德華裔的故事和視角出發,向大家展示了德國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德國 因戈爾施塔特公立幼兒園的一天

小米、小麥兩姐妹跟隨爸爸媽媽生活在德國南部城市因戈爾施塔特,他們每天早上7點起床,洗漱準備完畢就由媽媽開車送她們去當地口碑很好的一家公立幼兒園上學。

在德國,老人基本不參與帶孫輩,帶孩子基本由父母獨立完成。小米小麥的爸爸工作繁忙,所以接送的任務由媽媽完成。

早上八點是晨會(Morgenkreis)時間,孩子們分別在各自的小組,用遊戲的方式說出日期、天氣以及一些簡單數字概念。在晨會之後就是幼兒園的重頭戲:興趣分組活動。

小小的孩子和媽媽分離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因為有興趣的引領和吸引,孩子很容易忘記分離的焦慮,積極投入到有趣的活動中去,因為她們還有更重要、更有意義的事需要完成。

通過不同的興趣分組,孩子能在看似毫無教學痕跡的專案活動中學到知識、增強自信,同時也能收穫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專案的完成需要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漫長的過程是寶貴的經驗,是環境和老師給予孩子們珍貴的不斷試錯和修正的機會,在不斷犯錯-修正-成功的迴圈中讓孩子獨立思考、行動以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每天的專案活動結束後根據不同幼兒園的安排,有加餐點心或者戶外運動。

德國各聯邦州都會制定自己的幼兒教育大綱,而大綱的具體執行則由幼兒園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愛好自行調整。

根據不同的幼兒園的安排,幼兒園上課時間有半天也有全天,(半天居多)全天幼兒園在午睡之後(不強制午睡,沒有午睡習慣的孩子可以自行安排安靜的活動)直到15:00都是自由活動時間,老師不再安排任何教學或者集體活動,孩子們在這一段長時間內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和興趣選擇活動。

森林徒步,認識大自然

足球比賽

戶外活動種類繁多,從各種球類到社會實踐再到森林徒步,應有盡有。

中國 北京公立幼兒園的一天

再來看看北京大部分公立幼兒園的一天:

8:00 早餐

8:30-9:00 分割槽活動

幼兒園有不同功能劃分區域:手工區、娃娃家、科學益智區、建築區、圖書繪本區、歌舞表演區等不同分割槽,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每天選擇不同的區域和同學一起玩玩具。

9:00-10:00 戶外活動

包括但不限於球類運動、攀爬、扔沙包、折返跑、騎車等

10:00-10:15 上午點心

11:00-12:00 午餐

12:00-14:00 午睡(不睡的孩子必須躺在床上保持安靜,但不可以下地活動)

14:00-15:00 下午分割槽活動

15:00-15:15 下午茶點心

15:15-16:00 戶外活動

16:00-17:00 晚餐

這是一份北京公立幼兒園的日程表,是我根據身邊孩子就讀的各類各級公立幼兒園綜合整理的結果。需要註明的是,戶外活動這兩小時因為北京的天氣原因經常難以保證。有部分公立幼兒園也實施半天制度,午餐後由家長接回家自行安排。

現在北京部分公立幼兒園也開始實施混齡教育,或者說開始進行帶有混齡啟蒙教育理念的教學活動,小、中、大班的孩子經常能通過不同的活動安排在一起學習和交流,比如跳蚤市場、圖書館日或者文藝演出。

我女兒就讀的幼兒園從中班開始,每天都有小值日生輪流幫助老師整理擺放餐具和收拾桌子。每個孩子輪流在班級裡給大家講新聞,這個形式類似於紀錄片中德國幼兒園的晨會。

家長和孩子分享幾個新聞,孩子可以自行決定是否選用,如果不選用新聞,也可以選擇自己身邊發生的事作為新聞素材,然後把新聞素材用繪畫的形式畫在紙上,圖文對照分享給班級的同學們。

以上提到的德國公立幼兒園與中國公立幼兒園,有很多活動在流程設定很相似,但在具體的實施和操作過程中產生的差別卻令人頗感驚訝,培養出來的人才型別也大相徑庭,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思考。

相似的教學安排,不同的教育結果

教育理念的差別

中國:權威式教學,希望孩子服從和聽話,不鬧事兒不找事兒

在中國,老師是具有絕對話語權的權威存在,尤其對於幼兒園的孩子們來說。聽老師的話、保持安靜和不吵鬧,是基本要求。老師不讓做的事不做,老師不讓說的話不說;爭做乖孩子,好孩子。

老師不讓孩子做的事很多,主要原因是因為孩子還小、這個不會那個也不懂,所以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和危險,老師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目前中國的這種權威式教學也不是中國獨有,在上個世紀的德國也同樣經歷過這樣的模式。

“當時對兒童的教育認知和現在是不一樣的,那時候會說你還小、你什麼都不懂、你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應該聽大人的話,延續大人的成長經驗長大。”

“當時也沒有先進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針對小朋友的個性化教育。”

直到1990年德國統一,經濟增長速度持續遲緩,失業率上升的同時企業對員工的要求越來越高,孩子們的未來將面臨新的挑戰,這才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才開始注重孩子的個性化教育和發展,所以形成了現在的德國學齡前教育理念。

德國:協助式教學,希望孩子有獨立思想,“找”事兒解決事兒

小米小麥的媽媽很羨慕在德國長大的孩子充分享有自己的選擇權。

從前的德國需要按部就班、聽從指揮的人,現在需要能夠解決問題和創新的人才。社會不再需要一模一樣的人才,而是需要創新來推動整個國家的發展。

老師始終作為一名旁觀者和協助者存在,不越權、不越位,不去替孩子發現和解決問題,這一切都需要他們自己獨立完成。德國幼兒園教學中的重頭戲:專案教學活動很好地給予孩子發現和解決問題的機會。

在漫長的專案進展過程中孩子們會遇到各種難以預料的困難,老師始終作為一個旁觀者的角色存在。

教育者的差別

中國:統一大綱、統一培訓、統一教學模式

在中國,正規學校的本土老師絕大部分畢業於師範院校,各類各級師範院校擁有類似甚至相同的教學大綱和考核標準,這種考核標準下培養出來的老師也都具備固定的知識結構和類似教學方法。

老師到崗之後,嚴密的考核標準導致老師不願也不敢創新教學,因為創新就意味著有失敗或者不妥的風險,而少有人願意冒這樣的風險。最安全的做法就是緊跟政策和大綱的要求。

德國:不同大綱、不同培訓、不同教學模式

前文提到在德國,各聯邦州都有自己的教學大綱,而幼兒園又擁有極大的自主權,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對教學活動計劃進行個性化安排。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那些在某些國內可能是“調皮搗蛋”的孩子,在不同的教育體系下可能就是有著特殊才能的孩子。

園長說:“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

孩子們只是有不同的愛好、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處事方式,發掘不同孩子的興趣點並積極引導和幫助他進步和發展興趣愛好,他就是那個“又乖又配合”的“好”孩子。

不管你的興趣點是什麼,在幼兒園總能有你的一席之地。

孩子們聚在一起完成手工品

專注於自己作品的孩子

對拼接搭建遊戲感興趣的孩子

引導孩子利用玩具進行光影探索的老師

然而這樣多樣化和個性化的教學對老師來說,是個巨大的考驗,對老師和幼兒園的要求更高。

專案老師負責具體的教學計劃實施和落實,他們是花樣最多也是腦洞最大的群體。

德國幼兒園的專案活動沒有實際的指南和主題規定,完全按照孩子們的想法即時制定,這就需要老師和孩子們之間有緊密的聯結,能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援,最重要的基礎是信任。

老師和孩子們沒有距離感更沒有權威感,一起撕紙、“打仗”;一起“打鬧”和“瘋笑”。

老師在從孩子們身上收穫靈感和素材。遇到大家有爭議的問題時,幼兒園會在各專案組內舉行民主投票,以結果說話,沒有一言堂也沒有爭執不休的場面。

專案組的孩子想要把自己的專案成果放在全市最大的商場裡展覽,這樣在國內“異想天開”的想法在德國這所幼兒園得到了老師和學校的支援。

老師和學校一起幫助孩子們完成了他們的心願。在一個月以後,孩子們的作品正式在全市最大的商場大廳展出。

孩子們在“美國”這個專案中完成的其中一件作品:自由女神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讀和創作手法,同樣的原型被孩子們演繹出千變萬化的版本。

其他專案組孩子們完成的金字塔作品

火山小組的作品

每個孩子都有當眾展示和解讀自己作品的機會

老師們不僅僅是簡單幫孩子實現了展出作品的願望,通過如此有儀式感的活動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社會參與感,同時也能讓社會和家長了解幼兒園的教學模式和教育成果,讓更多的人蔘與到幼兒教育工作中去。

社會環境的差別

中國:價值觀相對單一,對成功的定義比較狹隘

長期以來,中國社會對成功的定義都是相對狹隘的,人們對成功的定義依然停留在有錢、有權或者既有錢又有權的層面上,這個趨勢短期內看不到扭轉的可能。

家庭幸福,因為無從衡量甚至無從描述,所以不算成功;做自己感興趣但不被主流社會認可的事,不算成功;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賺錢少,不算成功;哪怕擺早餐鋪、做房屋買賣經紀人、做銷售能賺錢,但是工作不體面,不算成功。

從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上也能窺見中國大多數民眾對成功的定義。現在的家長目光遠大,985、211 都遠遠滿足不了他們對孩子的殷切期望。國內奔著北清復交去,國外留學除了常青藤,其他統統不入法眼。

如果孩子考不上大學或者考不上好大學,在絕大部分家長眼中就是徹底完蛋的象徵。

哪怕能讓孩子學一門手藝,理髮也好,汽修也罷,這些都是底層社會的職業,登不上臺面。除非做這樣的工作能帶來非常可觀的收入,否則就是失敗的寫照、是不好好學習帶來的後果。

德國:社會價值多元,對成功的定義相對寬泛

比起精英教育,德國更重視的是職業教育。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Berufsausbildung)舉世聞名,德國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以及全民對職業技師的尊重和認可在世界首屈一指。

德國前總統赫爾佐格曾在公開場合提出:“德國想要保持在國際上的經濟競爭實力,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師。優秀產品需要優秀的技工來完成,沒有技工實施完成的科研成果,僅僅是紙上談兵。”

那些在中國“難登大雅之堂”的汽修技師、廚師、焊工,在德國都是廣泛得到社會認可的職業,技工的收入也高於普通白領,德國大學畢業生的平均年薪為30000歐元左右,而技工的平均年薪是35000歐元左右,某些工種的工人收入甚至超過了大學教授。

如果技工想要繼續深造,還有兩條路可以選擇:

第一,申請進入應用技術大學學習,畢業後拿到碩士文憑。

第二,通過補習取得“Abitur”(完全中學畢業文憑)後申請綜合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

在這樣的教育體制下,德國孩子從小擁有更廣泛的選擇和出路。他們不必為了分數和高考孤注一擲,那些中國孩子用來拼分數和考試排名的時間,德國孩子都用來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了解自然、感受生活。

正如院長所說,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對生活充滿信心和熱愛。堅信生活必將美好,哪怕過程起起伏伏且滿布荊棘。

整個世界正處在極速變革的時代,社會需要的是創新人才,循規蹈矩的工種已經開始部分被人工智慧取代。

我們的教育也需要變革,孩子的未來我們無法預測。

從現在開始,我們需要教給孩子的是獨立思考和探索未知的機會和時間,未來他們面臨的挑戰是我們無法預測和想象的,唯一可以斷定的是,未來社會肯定不需要端坐聽話和流水線上批量產出的刷高分人才。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父母的溺愛其實是一種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