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賞罰教育已經變成越來越多家長推崇的教育方式。所謂賞罰教育就是當孩子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爸爸媽媽們給予的不同態度。

當孩子們完成的十分優秀時,爸爸媽媽們選擇獎勵孩子們;而當孩子們做錯的時候,爸爸媽媽們則是選擇對孩子們進行懲罰。

這種賞罰教育各有利弊。一方面,孩子們會在爸爸媽媽們的鼓勵下變得更加積極,處理事情的能力也會與日俱增;另一方面,孩子們也會在爸爸媽媽們的批評下及時止損,明確什麼是對的而什麼是錯的。

但是如果爸爸媽媽們無法正確使用這種教育方式,那麼這種教育方式則會“害”了孩子們。如果爸爸媽媽們一味地對孩子們進行這種教育方式,長時間下來很多的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對獎賞產生依賴。

慢慢的孩子們就會形成“有好處就做事情,沒有好處就不做事情”的錯誤心理。比如,當爸爸媽媽們想讓孩子們去做事情的時候,孩子們總是會習慣性的詢問:“爸爸媽媽,我做好了會有獎勵嗎?”

如果爸爸媽媽們回答:有。那麼孩子們就會使勁全力去做這件事情。如果爸爸媽媽們回答:沒有。那麼孩子們就會拒絕去做事情,或者不情不願的去做這件事情。長此以往,爸爸媽媽們對孩子們實施的賞罰教育就會逐漸的變成了病態的教育方式。

沒好處,我幹嘛要做?

天天是家裡的獨生子。從天天出生的那一天起,天天的爸爸媽媽就對天天進行了“全方位的系統教育”。小到日常生活,大到為人處世,天天努力的按著爸爸媽媽的“規劃”成長著,天天一直以來都是爸爸媽媽的驕傲。

天天的爸爸媽媽一直以自己獨創的“賞罰制度”為傲,他們認為這個教育方式培養了天天的能力。但是幾天前發生的一件事情,卻讓天天的爸爸媽媽開始質疑自己的教育方式。

那天,天天的媽媽拿出一首七言絕句,想讓天天將它背下來。可是天天卻問道:“媽媽,如果我背下來了,你會給我什麼獎勵呀?”天天的媽媽說:“這首七言絕句是你上課要學習的,所以你一定要把它背下來,這個是沒有獎勵的。”

可是出乎天天媽媽意料的是,天天說:“我不!沒有獎勵,我是不會背七言絕句的!”媽媽在教育天天的過程當中,一直在用獎勵天天的方式,鼓勵天天完成一定的任務。但是隨著天天一天天的長大,天天的媽媽覺得應該慢慢的戒掉這種教育方式。

可是天天卻說沒獎勵堅決不做,這讓天天的媽媽很是發愁。因為這是自己給天天長期形成的習慣,所以天天的媽媽也不知道怎麼去幫助天天改掉這個習慣。

獎賞孩子,家長要有原則!

1. 孩子做出的貢獻可以賞

如果孩子們完成了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那麼作為爸爸媽媽們一定要給孩子們一定的獎勵。一旦孩子們接收到了爸爸媽媽們的獎勵,孩子們就會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是成功的。

這樣孩子們就會不停的挑戰自己,更好更優秀的去完成一些事情。爸爸媽媽們適當的給予孩子們獎勵也會激發孩子們的自信心,鍛鍊孩子們的能力。

比如,如果孩子們將自己心愛的玩具全部捐給“希望工程”,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也可以有玩具玩。那麼作為爸爸媽媽們就要針對孩子們的“貢獻”,給予孩子們適當的獎勵,鼓勵孩子。

但是要注意的就是,當爸爸媽媽們在實行獎賞制度的時候,要有一雙可以“分辨是非”的眼睛,同時也要有一定的原則。要根據孩子們的表現合理的進行獎勵孩子們,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孩子們做了就一定有獎勵。

2. 自己分內的事情不能賞

當爸爸媽媽們在實施“獎賞制度”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區分。並不是孩子們做了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得到獎勵,如果這件事情是孩子們應該做的;是孩子們能力範圍之內的;是孩子們分內應做的,那麼爸爸媽媽們不應該給孩子們獎勵。

舉一個例子,孩子們完成了今天老師在課堂上留下的作業、幫助爸爸媽媽們進行一次大掃除或者對待長輩們很有禮貌……這些事情都是孩子們應該也是必須要做的。

如果爸爸媽媽們在孩子們做了自己分內的事情的時候,還給予孩子們一些獎勵。長此以往,孩子們就會認為“無論我做了什麼樣的事情都應該得到爸爸媽媽的獎勵!”或者“如果爸爸媽媽不給我獎勵,我就不去做!”

一旦孩子們形成這樣的心理,孩子們就會拒絕爸爸媽媽們的要求,慢慢的孩子們就會喪失處理事情的能力,也容易養成“無利益,不做事”的心理。所以,當爸爸媽媽們在對孩子們進行獎勵的時候一定要有原則,這樣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們成長。

家長如何把持好“獎勵的度”,或者安全度過“獎勵期”?

1. 多用讚賞代替物質獎勵

很多的爸爸媽媽們在教育孩子們的時候都會採用“賞罰制度”,那麼如何正確使用這種教育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很多孩子在教育後期都會出現“給我獎勵,我才會去做”或者“我做了這件事情,媽媽給我買我喜歡的玩具”的現象。

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爸爸媽媽們要適當的將一些物質獎勵轉換為口頭上的讚賞。比如孩子們自己獨立將玩具全部收回進玩具箱裡、孩子們學會如何分享、孩子們在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

爸爸媽媽們都可以通過言語上的表揚和讚賞來鼓勵孩子,通過使用“寶寶真棒”、“寶寶最厲害”或者“寶寶是爸爸媽媽的驕傲”一系列的話語,都可以使孩子們充滿“幹勁”,不斷的努力,不斷的進步。

相反如果爸爸媽媽們一直在用物質獎勵孩子們,就很容易使孩子們出現“趨利”心理,這對於孩子們的成長極為不利。

2. 以身作則

每一位孩子剛剛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爸爸媽媽們在上面畫上了什麼顏色,孩子們就會染上什麼顏色。爸爸媽媽們是孩子們的第一任老師,爸爸媽媽們的一舉一動對於孩子們還說都十分重要。

所以,如果爸爸媽媽們想讓孩子們變成什麼樣子,那麼相對應的也需要爸爸媽媽們變成什麼樣子。爸爸媽媽們可以將自己分內的事情全部做好而且不要任何獎勵,孩子們就會在日常生活中,漸漸的被爸爸媽媽們的行為和思想所“感染”。

長此以往,孩子們就會認為做這件事情是應該的,這本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不需要任何的獎勵。所以教育孩子們不僅僅依靠說教,以身作則才是教育孩子們的最高境界。

3. 把一些事情逐漸變成任務

如果爸爸媽媽們不想孩子們養成“有獎勵,才去做”的習慣,那麼爸爸媽媽們一定要就得將一些事情逐漸變成孩子們自己的任務。

比如,當孩子們寫作業的時候,爸爸媽媽們可以對孩子們進行一步步的引導。初期由於長時間的限制,孩子們一定不願意老老實實的坐在書桌錢完成作業,所以需要爸爸媽媽們給予孩子們一些小小的獎勵。

當孩子們慢慢適應寫作業這件事情,爸爸媽媽們就要逐步放棄獎勵,將物質獎勵轉變為話語獎勵。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們,讓孩子們認為寫作業是自己分內的事情,就算沒有獎勵也要自己獨立完成。

爸爸媽媽們也可以把其他的事情對孩子們進行合理的引導,幫助孩子們成長。

4. 獎勵要忽高忽低

當孩子們完美的完成一件事情之後,爸爸媽媽們都會給孩子們一定的獎勵。但是爸爸媽媽們要注意,給孩子們獎勵也要講究方式方法,不可盲目。

對於獎勵要“收放有度”,不可以盲目的滿足孩子們的所有要求,獎勵要忽高忽低。一旦孩子們養成了習慣,孩子們就會想要更高層次的禮物。

這樣下去,不僅容易給孩子們養成錯誤的金錢觀而且對於爸爸媽媽們壓力也會很大。

5. 讓孩子明白自我責任

當孩子們向爸爸媽媽們“索要”獎勵的時候,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注意分辨,分辨出孩子們做了這件事情後需不需要得到獎勵。

如果這是孩子們分內的事情,那麼爸爸媽媽們要讓孩子們明白這是自己的事情。讓孩子們明白自我責任,而不再盲目完成每一件事情都要“索要”獎勵。

作為爸爸媽媽們首先要有正確的認知,獎勵不是賄賂。只有爸爸媽媽們有了正確的“賞罰制度”,才能讓孩子做事更積極,生活才會充滿正能量。正確的獎勵對孩子是激勵,會促進孩子的成長和發展,而不當的獎勵也會阻礙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87

玩具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馬路上兩個孩子相遇,命運會讓同框的兩個人走向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