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對科普知識沒興趣?只看故事書?閱讀上的偏好,我家孩子也有。這也不怪孩子,故事誰都喜歡看,包括我自己。學生時代,看的幾乎都是文學書。當了媽,反而會看很多的工具書、科普書等等。最大的感受是,以前文學之外的書,接觸得太少,也太晚。閱讀如此有趣、美好,如果僅限於某一種型別,太可惜。

閱讀也需要多樣化,著名學者張中行,談到閱讀也要培養“眼力”。然而“眼力”的培養,卻並不容易,需要透過不斷的閱讀實踐。

翻閱過大量的書籍,才有可能具備選書的能力。在瞭解世界的階段,孩子要看怎樣的童書?也許書中的某一個並不正確的觀點,會長時間影響孩子的認知。

記得分享《我們的感覺》這本童書時,有家長提到自己曾拿一張錯誤的圖片,“科學”地給孩子普及知識。可惜很久之後,才發現自己看的那本書,對那一部分的內容講解,是錯的。改變有偏差的認知,需要花費一些時間。

孩子還小的時候,或許有老師推薦,有家長幫忙選合適的書籍。然而成長的過程中,面對浩瀚的書籍,孩子終究要自己學會選書,選好書。閱讀不同的書籍,閱讀足夠好的書籍,鍛鍊閱讀的“眼力”。

知識量大的孩子,閱讀範圍大都是比較廣的。孩子不喜歡科普,或許是沒看到喜歡的。故事類的書,不用我多說,我家老大日常自主閱讀的,全是故事類。因而,在科普書籍的選擇上,我會找一些有趣的,放書架上。遇見吸引人的,孩子也會主動翻閱。

最近入的《到裡面來》,翻開就放不下,是一本講科普的寶藏書。《到裡面來》,獲得葡萄牙國家閱讀計劃推薦圖書,被葡萄牙《快報》評選為2017最佳圖書。

《到裡面來》其中一位的文字作者,瑪利亞·曼努埃爾·佩德羅薩,既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家長。因為兒子在7歲時得了神經疾病,瑪利亞·曼努埃爾·佩德羅薩開始關注大腦的相關知識。《到裡面來》,帶有瑪利亞·曼努埃爾·佩德羅薩對兒子深深的愛。

《到裡面來》的另一位文字作者,是葡萄牙專攻繪本領域,並且獲得童書作家獎的伊莎貝爾·米尼奧絲·馬丁斯。她出這本書,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探索自我。

《到裡面來》的插畫,則由獲得葡萄牙國家插畫獎的瑪德蓮娜·瑪多索所畫。最打動我的,是《到裡面來》這本書裡的插畫,如果閱讀過,或許也會被裡面的圖片所吸引。

《到裡面來》的知識是嚴謹的。審校作者,是專業的,不是神經科學博士,就是神經科醫生、神經心理學博士後研究員、腦科學研究員、博物館館長……

能獲得葡萄牙國家閱讀計劃推薦圖書,《到裡面來》在內容是有保證的。閱讀過,更是會被打動。《到裡面來》不僅吸引孩子,也能讓大人看得入迷。能讓不同年齡都愛的童書,是難得的。

童書閱讀的多樣化

閱讀的偏食,有時候會限制一個人看世界的方式。比如在大多描寫的故事中,對漂亮女性往往會有偏見。帶著這一認知,我家老大遇見漂亮的女性,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為了打破她的刻板印象,我會找不同的書籍,讓她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以為的現象。

閱讀,怎樣算會閱讀?在《閱讀手冊》中,提到真正“會讀”,需要具備的能力。

會閱讀新內容讀物會閱讀多種文字符號會閱讀多種文體、風格

會閱讀,不侷限於會讀故事書,也會看各種風格的書籍。瞭解不同文風,練習真正會閱讀的能力,其中也包括科普書籍。一本書最開始吸引人的,首先是圖片。《到裡面來》從封面開始,已經別具一格。

《到裡面來》講解科普、腦知識的內容,通俗易懂。配上的插圖,看了讓人忍不住感嘆“真貼切”。

孩子對科普書籍不感興趣,或許是沒有遇到好看的書籍。《到裡面來》,瞭解新知,體驗不同的閱讀感受。讓有趣的童書,帶來更美妙的閱讀體驗。

一起來玩創造力

創造力是人類發展的引擎之一。——《到裡面來》

人工智慧的時代,機器缺的是人類獨有的創造力。《到裡面來》中,有一章內容是講“創造力”,創造力主要有四階段。

準備孵化靈感實現

之前所做的努力,都是為了最後的實現。一個人的創造力,是固定的嗎?不是,日常中練習越多,會越有創造力

孩子們的創造力,超乎我們的想象,但如果不鼓勵、保護,創造力或許會慢慢遠離。發散思維,是創造力的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多多讓孩子思考不同的思考方法,是能鍛鍊發散思維的。這一點,《寫給父母的未來之書》中,也分享過同樣的觀點。

講到發散思維,想起我家老二。從一開始的被動,到後來的主動思考。

有次在路上,看到路邊樹上掛著一個呼啦圈,孩子說肯定是拿不下來的。我提議,或許可以架一個梯子。孩子接著又說,樹那麼高,哪有那麼高的梯子。舉了消防車的梯子,孩子想想,覺得也是可以的。有趣的是,後面的談話變成,要是呼啦圈拿下來,放家中的哪裡呢?

有一天,老二忽然對我說“媽媽,我現在有很多方法,我能自己解決很多事。”從樹上的呼啦圈,到門,再到生活中的其他小事,主動思考不同的思路,一點點去積攢經驗與思考的過程。讓習慣說“不可能”的孩子,慢慢變得積極思考。

創造力離我們很遠嗎?也許,就藏在日常的生活中。《到裡面來》講科學,講知識,看插圖,也能體會到《到裡面來》的創造力。看過《到裡面來》的文字,再看插圖,會被深深折服,居然可以用這樣的圖片來表達。

視覺的盛宴

原本給孩子入的《到裡面來》,到最後,我越看越入迷,除了簡練的文字,更被裡面的圖片深深吸引。

最近對視覺筆記著了迷,看到小夥伴發的讀書卡片,特別吸引人。與其一直羨慕別人,不如自己練就這樣的能力。請教後得知,想要畫出那樣的讀書卡片,圖文轉譯的能力,是需要具備的。

圖文轉譯,看到《到裡面來》,有被驚喜到。裡面的文字插圖,就是圖文轉譯最好的詮釋。學習一項技能,一開始不知道如何入手,模仿是不可缺少的階段。《到裡面來》對於“圖文轉譯”的展示,就是很好的老師啊。《到裡面來》的插畫作者瑪德蓮娜·瑪多索,可是獲得過葡萄牙國家插畫獎。和文字一樣,看名家的圖片,也是一種享受。

對於手殘黨來說,《到裡面來》不僅僅有創意上的點撥,更是入門的好幫手。對照著其中的一幅,臨摹的圖片。自己平時畫的,孩子直呼醜,這一幅,乍看下,孩子覺得真是好看。

《到裡面來》裡的圖片,用簡單的線條與圖案,精準地表達文字的內容。看《到裡面來》的圖片,是一場視覺的盛宴。

《到裡面來》,將科普的內容,講解得簡單,配合充滿創意的圖片,體會科普知識也很有趣。孩子們閱讀怎樣的童書?《到裡面來》這樣專業又有趣的。

3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每天都不想上學?確認原因後,聰明家長都會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