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什麼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英語是“deferred gratification或者“delayed gratification字面直接翻譯是:推遲的滿足感。

比如我們想要一個東西,不過我們等了很久才得到,當我得到這個東西的時候,並不是抱怨怎麼現在才得到,而是依然是有滿足感的。

很多父母知道“延遲滿足”這個詞,但是對於“延遲滿足”的意義或者如何實施,會有著不同的理解。

有些人只是透過字面意思認為,我是不是應該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會認為“延遲滿足”是一種教育方法,想要透過這種教育方法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對“推遲滿足感”進行的研究,最著名的大概要算棉花糖試驗了。

20世紀60年代,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的幼兒園做了一個棉花糖試驗,試驗者給一群4歲的孩子每人一塊棉花糖,說:“你們可以隨時吃掉它,但如果能堅持到我回來再吃,你就會得到兩塊糖。”

說完他就走了。有些孩子很快就把糖吃了,而有些孩子堅持等到了試驗者回來,當然他們也得到了許諾的兩塊糖。

之後,研究人員對這些孩子進行跟蹤研究,一直到他們高中畢業。發現4歲時能夠為得到兩塊糖而等待的孩子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較高的效率以及較強的自信心,他們能夠更好的應付挫折和壓力,並且具有責任心和自信心,普遍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

而那些沒有抵禦住誘惑的孩子抗挫能力、自控能力較差,在壓力面前不知所措,做事效率較低,自信心和責任心都不強。

此後培養孩子擁有適當的“可推遲的滿足感”,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人們認為擁有適當的“可推遲的滿足感”的孩子,具有一定的自控力,這個能力和將來的學習能力、應對困難的能力確實有正相關的關係。

在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也確實看到一些孩子由於溺愛和過於百依百順,常會提出一些沒有節制的要求,使得父母們開始考慮要不要推遲滿足孩子的要求,來培養他們的自控力?

這種能力哪裡來?

“推遲的滿足感”是人的一種能力,是人能夠等待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間再做想做的事,反應了自我控制或剋制慾望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也不應該簡單地作為一種教育方法。

要理解推遲的滿足感,必須理解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同時培養孩子能夠等到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

沒有必要不加以區分總讓孩子等待或者總是故意不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反而容易破壞孩子對父母的信任,不利於親子關係的良好發展,特別是不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做出及時恰當的迴應。

如何跳出“延遲滿足”的糾結,發展孩子的自控力

讓孩子擁有等待的能力,首先需要了解孩子的發展特點。

新生兒不具備等待的能力,餓了、困了、累了、想要抱抱了,都會第一時間發出需求,想要得到照顧者的迴應,這是生物的生存本能。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你永遠不要擔心,會寵壞一個小嬰兒。”6個月之前寶寶的哭泣通常都是生理或者生活需求,是真實的訊號。

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的經典研究發現0~3個月,如果父母對嬰兒的啼哭反應比較及時而恰當(及時排除引起寶寶不舒服的原因)。

等寶寶長到8~12個月的時候,和那些父母反應不及時的寶寶相比,她們哭鬧反而少了很多。

有一些寶寶8~12個月的人際溝通方式發展相對要好,雖然她們還不會講話,可能會利用臉部表情、身體語言手勢呀呀學語和別人溝通,而不需要總是用哭聲。

關於及時反應的方式不一定是寶寶一哭就馬上把他抱起來,而可以用各種其他的方式做出迴應,比如走過去看看他是餓了、還是需要換尿布,也可以跟他講講話唱歌、撫摸他的面板等。

這些行為消除了寶寶不舒服的因素,讓他感覺到關愛,逐漸建立起對父母的信任,這就是最初的親子依戀。置之不理永遠都是最糟糕的做法。

當然,如果我們出現偶爾不能及時迴應寶寶的哭鬧並作出恰當的反應,只要我們長期的照料方式是穩定的、有規律的,偶爾有幾次沒及時達到寶寶身邊也不會造成不利影響。

在寶寶人生最初的6個月,父母對寶寶的哭聲反應及時,能夠揣摩出他們需要什麼並給予恰當的滿足,這樣他們就知道不必大聲哭泣來引起父母的注意,這將進一步促進他們其他交流方式的發展。也是培養他們將來人際交流技能的基礎。

自控力的培養不要違背孩子的發展特點

其實發展自控力的能力藏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裡,不必要刻意創造事件。

比如在生命最初的幾個月中,孩子想要吃奶是刻不容緩的一件事情,新生兒期孩子幾乎一秒鐘都等不及,餓了想要第一時間吃到,甚至連等待奶陣的時間也會著急到大哭。

在孩子3-4個月的時候,想要吃到奶需要等待媽媽坐下,然後抱起自己,解開衣服才能吃到奶。雖然孩子也會在飢餓的時候著急的發出:呵呵呵的聲音,眼神急切的等待著媽媽完成這些動作,但是比起頭幾個月的自己,他們已經可以短暫的等待並逐漸開始理解一些因果關係。

6月齡左右,孩子在等待吃輔食的過程中,比如媽媽說:“寶貝~燙,媽媽吹吹。”孩子雖然很急切,但是依然會眼巴巴的看著你,幫助他解決燙的問題。

在孩子12-18個月時,開始逐漸發展出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聽從一些簡單的要求,比如:寶貝我們下樓玩,你等媽媽一會兒,媽媽穿上衣服我們就下樓······

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就已經具備一些和學習有關的自控力的基礎。

尊重孩子的年齡特點,對他們要有現實的期望

大腦的前額葉在幼兒時期還遠未發育成熟,所以要求幼兒在面對誘惑的時候去剋制自己、還能權衡利弊,這顯然要求過高。

比如,家裡有很多好吃的零食,父母要求孩子要剋制住零食的誘惑,好好吃飯。要先問一下你自己能夠抵禦得住美食的誘惑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何況他們還是個孩子!

不想讓孩子吃零食就不要買來放在家裡,更不要用這種方法美其名曰的訓練孩子的自控力。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不提過高要求、不運用過分的方法,凡事過猶不及,刻意讓孩子剋制慾望反而會產生一些傷害。

利用生活中的細節來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生活中就有很多自然的時刻,需要孩子們等待和剋制衝動,當然他們的自控能力還很差,離不開照顧者的提醒和幫助。

很多研究發現,一歲半到三歲期間孩子慢慢具備了自控力,在很多情況下可以做到短暫的等待。

比如,過生日的時候,我們可以要求孩子等待吹蠟燭後,再許個願,切蛋糕後分給全家人後,我們再開始享用美味的蛋糕;若想要滑滑梯,我們需要排隊,等輪到你時,你就可以上去滑了;玩藏貓貓時,你需要等待我數到20······在合適的情境中讓孩子等一等就是在順勢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合情合理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形成良性的迴圈

比如孩子想要一個新書包,如果距離開學的時間還早,我們可以跟孩子商量,等到商場打折了或者是我們可以網上選購,等待快遞送過來。

如果明後天就開學了,你還讓孩子耐心等待未免太過刻板。

很多的時候可以讓孩子在一定的範圍內做主,在選擇中適當的控制自己的慾望。

比如我每次帶妞妞去家附近的小商品超市買東西,我通常會提前跟她約定好只能選一個,因為不能所有喜歡的東西都買回家,家裡有的玩具不重複買。

通常她看中都是貼畫、頭飾什麼的,偶爾碰上她看中的有點貴的東西,我會跟她商量:“我們網上看看,看看有沒有更好看更便宜的?回家我們一起選怎麼樣。”

回家一定要真的選,不能言而無信辜負了孩子對你的信任。

當然也有例外的時候,有次她在超市看中了一盒拼圖,她表示自己非常非常喜歡這個,等不及網購,我查了一下網上的價格差不多,家裡也沒有類似的,就答應了她。

還有一次妞妞看中了指甲油,出於安全考慮我跟她商量,我們還是買指甲貼吧,指甲貼更安全沒有氣味,而且圖案更好看,手機上直接給她看網購圖片,妞欣然答應。

我們應該相信兒童的發展主體性,他們怎樣提要求、提什麼要求,並不僅僅由“父母怎麼滿足我”這一個條件來決定。他們有自己的理解、思考和觀點。

良好的親子關係,平時生活中養成的自制力,幼兒的思考和選擇,決定了孩子提什麼要求,也決定了我們怎麼滿足他們的要求,而且這幾個因素是相互影響的。

時刻記得我們是在養一個孩子,而不是養一條規則、做某道題,非黑即白。

以人為本,看見生命的力量,正如一顆種子的成長,它會魔幻般的突破泥土向陽生長,只要提供充足的營養,它便會在有限的可能裡成長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部分內容參考資料--《養育的選擇》

諮詢師介紹

本文內容更新於2021年03月15日,經馬蕾孕哺育科普資訊組稽核。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科普資訊,避免公眾被錯誤認知和謠言誤導,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判斷和處理。個人的哺育問題需要與母乳餵養諮詢師討論或諮詢。對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議,請給我們留言。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7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好聽的女孩名字:200個溫暖的女孩名,如海棠盛放,花開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