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會有嫉妒的情緒嗎?
看到別的孩子有更好玩的玩具,第一反應不是我想要,而是變成了我一點都不喜歡他。當別的孩子表現好受到老師表揚,第一反應不是我要向他學習,而是他這個樣子真讓人討厭。
如果你的孩子開始了“嫉妒”,那麼首先要恭喜你,孩子的思維能力已經發展到最高級別了。
美國著名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斯坦利·格林斯潘將孩子的思維劃分為九個層次,從最基本的注意世界,也就是能夠注意到身邊的事物,並且有所反應,一直到最高階的反思性思維,對自我、對世界有評價和反思的能力。
嫉妒,是一種看到別人的行為,和自己比較之後,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估,然後發現自己不如他人之後產生的一種情感。
這種情感讓孩子意識到他人比自己強。
從斯坦利·格林斯潘的理論來看,擁有嫉妒的孩子,他們的比較思維和反思性思維已經發展得很好了。
但是,嫉妒並不是一種讓人愉快的感覺。它會讓人痛苦,要承認自己不如別人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情。據一項研究顯示,嫉妒會啟用與生理疼痛相關的腦區(Takahashi et.al., 2009),也就是說,嫉妒會真的讓人生理上覺得疼痛。
關於嫉妒,很多大人都未必能夠處理好。
想想和你玩得好的朋友,原本每天一邊喪喪地吐槽,卻突然靠著家裡的支援買了一套大平層,你的心裡是滿懷欣喜地祝賀他嗎?
再想想,原本每天上班和你一起摸魚、一起罵老闆的同事,突然有一天被提拔,成為了你的直接領導,你會心悅誠服地支援他嗎?
坦白地說,很難。
而當人有了嫉妒這種情緒,又沒有及時排解之後,朋友之間的感情就會產生裂痕,甚至走向終點。
嫉妒會影響一個人的感受和行為,並且表現在和朋友相處的每一個時刻:
比如說,你會誤解朋友的行為,朋友買了房之後抱怨裝修太貴,在你的眼中會感覺他就是在炫耀。
你在體會到這種炫耀之後,就會說一件自己覺得很厲害的事情,比如我家雖然沒有大平層,但我老公很愛我。不知不覺,你會變得爭強好勝,想要搶掉朋友的風頭。
而最讓你覺得痛苦的可能是,他明明是我的朋友,我為什麼會嫉妒他呢?我是一個小心眼的人,我是一個壞人。這種對自我行為的懷疑,又會加重你的痛苦。
所以嫉妒,真是一個讓人煩惱、讓人痛苦、又不知道該如何排解的情緒。
最近,我看了一本童書,叫做《鮑勃玩波普》,提供了一種解答方式,我覺得很棒。
鮑勃決定去會會羅伊。
羅伊向鮑勃展示了他的作品,“飽飽芝士漢堡”,“滿滿綠色顏料筆”,“嘭嘭穿梭羽毛球”,每一件作品確實非常漂亮。
但鮑勃不願意承認,覺得它們都不過是“普普通通的東西”。
羅伊當然不服,於是兩人開始了“battle”。下面兩張圖中,左邊是鮑勃的作品,右邊是羅伊的作品。
一番battle下來,鮑勃也不得不承認羅伊的作品很不一般。
不想認輸的鮑勃,偷偷去了羅伊的窗戶外頭,瞄了一眼羅伊的工作室。
第二天,他們倆都展示了一隻巨大的氣球狗。
這兩隻狗一模一樣。
羅伊控訴鮑勃抄襲,倆人打成一團,最後氣球爆炸了,羅伊氣哭了。鮑勃也哭著說,對不起。
最後鮑勃懇求道:“我們一起做好不好。”
這個故事將“嫉妒”這種情感描述得非常細緻。
鮑勃本來是眾人矚目的藝術家,羅伊搶走了他的風頭,鮑勃心中不忿,要和他比較。
但比較一番之後,鮑勃發現確實技不如人,就開始“玩陰招”,偷偷模仿羅伊的作品。
最後倆人徹底撕破臉,打成一團。
那怎麼辦呢?作者提供瞭解決方式,那就是“我們一起做好不好”。
當你發現有一個人也很優秀,甚至比你更優秀的時候,除了和他競爭以外,還可以向他學習,同他合作。
本書的最後展示了合作的成果,羅伊和鮑勃,一個負責雕塑,一個負責畫畫,創造出了一個無敵汪汪狗的雕塑,吸引了所有人。
嫉妒可以導致感情覆滅,但嫉妒也可以導向感情昇華。
關鍵在於用什麼樣的心態看待競爭和比較,看待他人的“優秀”,和自我的“不足”。
這個問題很深,作者嘗試著用很淺的方式來解答,給了孩子一個正確的方向。
《鮑勃玩波普》其實已經是鮑勃系列的第三本了。作者馬裡恩·杜查斯嘗試著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鮑勃是個藝術家》解決的是孩子的自我認同的問題;
《鮑勃的藍色憂鬱期》探討的是孩子的友情危機;
到了《鮑勃玩波普》,就嘗試著想要解決孩子的情緒——嫉妒。
馬裡恩 · 杜查斯的高明之處還在於,“藝術”這個概念貫穿系列始終,鮑勃系列可以當做孩子走向藝術之門的引子。
在《鮑勃是個藝術家》中,作者展示了野獸派、印象派等不同流派的畫作。
《鮑勃的藍色憂鬱期》化用了畢加索創作的“藍色時期”。
《鮑勃玩波普》的故事以波普藝術為切入點,書中的故事也有真實原型,是波普畫家安迪·沃霍爾和羅伊·利希滕斯坦之間的競爭。
喜歡鮑勃,不妨三本一起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