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傳統的家庭教育是不願意讓孩子接觸金錢的,認為從小過多的接觸錢會讓孩子受到不良影響,這種消極防範導致孩子從小缺乏經濟意識,懂事以後反而會出現盲目消費、不會理財的現象。其實作為家庭成員之一的孩子,不可能不與錢打交道,適當地增強孩子的經濟意識,從小培養孩子的經濟頭腦,對孩子的健康成才是十分有利的。
有這樣一個孩子,名叫楊樂,剛上初中二年級,平時比較聽話,過年的時候親威朋友給了他600元的壓歲錢。為了培養樂樂的消費理念,媽媽沒去幹涉他的壓歲錢,讓他自由支配。可是沒過幾天,他的錢一下子少了許多,媽媽問他幹什麼用了,他開始不肯說,後來逼急了才說了實話,請同學吃肯德基用了200多元,買小禮品用了100多元,和同學去娛樂性營業場所用了150元。短短几天,600元的壓歲錢就花的所剩無幾了。
楊樂從小沒有養成合理的消費習慣,不理解父母的辛勞,不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因而導致出現不合理的消費現象。
孩子得了高分,中國父母通常會給孩子發獎金、買東西,但美國父母卻不同,他們要孩子做家務,父母付報酬。美國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就把一些家務分給孩子,並與孩子一起討價還價,定好價錢,給多少錢幹多少活。當然家務幹得不好,也要扣工錢。
布萊特的小兒子柯西,在他十二歲的時候,他承擔了把家裡的垃圾收集後放到垃圾點的工作,每週的工錢是一美元。他家大大小小十幾個房間,幾十個廢紙簍要一個個地清理一遍,工作量不小,一美元也賺的不容易。有一次,布萊特的朋友來訪,故意神秘兮兮地問小柯西:“你一共有多少錢?”柯西自豪又神秘地悄聲告訴他說:“78美元。”朋友問布萊特:“為什麼不讓他存銀行裡?”他說:“我們也為柯西開了戶頭,主要是一些大錢,為他將來讀書準備的。這些小錢就由他收藏,自己拿著,一美元一美元的往上加,看得見,摸得著,時不時摸出來數一數,千勁大……
美國父母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的理財意識,讓成孩子有一點私有財產,這更利於激發他們的個人觀念,培養他們的獨立人格!
讓孩子從小接觸錢、瞭解錢並學會如何合理使用錢,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經濟意識和理財能力,以適應未來經濟生活的需要。因此,理財教育就成了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一個叫憂憂的孩子,拿到壓歲錢之後,非常想買一輛自己喜歡小腳踏車。憂憂的想法得到了父母的支援,因為這個小腳踏車是憂憂所需要的。
但是,在超市的時候,憂憂與父母有了不同的意見。憂憂一進超市,就看中一款腳踏車,就是價格比預算的要高出很多,幾乎花掉他所有的壓歲錢。父母給憂憂提議,多比較幾家,然後再做決定買不買。可是憂憂已經完全被這輛車吸引住,他堅持非買這款不可。
父母沒有強行糾正憂憂的想法,而是讓憂憂買下了這輛腳踏車。不久,父親帶憂憂去另一個超市購物,憂憂看到那個超市的腳踏車款式更多,價格更實惠,一下子後悔了。父親根本沒有責備憂憂,但是,從那次開始,憂憂在以後購物的時候都能做到貨比三家,並且還會問父母是否有更好的提議。
孩子在將來是要自己決定如何支配金錢的,現在做出錯誤的決定也許只是損失幾十元,最多幾百元,可是卻能換取一個教訓,以免長大後一賠可能就賠上萬元,甚至傾家蕩產。
孩子開始有零用錢之後,就要讓他(她)學習如何花錢,這樣才會懂得珍惜金錢。和孩子協商,學費、書費或全家一起的費用由父母出,但自已想要的玩具、出遊、朋友的生日物等,則要他們自已付錢。
父母在給孩子零用錢引導孩子合理消費的時候,要清楚明確地告訴孩子每一筆錢的用途。比如零用錢中包括零食費、乘車費、玩具費、其他雜費。在給孩子之前要約法三章,各種費用已在零用錢中,父母不再為其支付任何費用,如果想買昂貴的東西,就要慢慢地儲蓄,等攢夠了錢再買。這樣就能大大激發孩子儲蓄的樂趣。
懂得理財的父母,在給孩子零花錢的同時,會為孩子準備一個記賬本,讓孩子自己記一筆帳:每個月他(她)得到多少零花錢,買了些什麼東西,這些東西的價格多少。如果孩子賬記得清楚,就給予鼓勵;如果不記賬或濫購物, 就加以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