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我家弟弟Eric第一場幼兒園演出是一個大戲劇表演,那會兒他讀小小班,也才剛過3歲。

一個班有24個孩子,那天我們家長都坐在學校舞臺後面,看著一群造型可愛的孩子,在聚光燈下,或可愛、或有秩序、或調皮地做著動作,我知道我們這群在觀眾席的家長們,都做出了一樣的舉動:舉起相機

當我看到我家娃穿著萌萌的青蛙服裝,在舞臺上擺動著左右手可能都不協調的動作時,我滿心思裡想的就是一段話:

天啊,我家孩子上舞臺了。他那麼小,平時那麼愛哭,竟然有勇氣登上那個舞臺,還沒有哭!

我們一家人感動得稀里嘩啦,恨不得捧著一束大鮮花,舞臺高光打在那群孩子的身上,然後我們用最響亮的聲音,告訴孩子:你太棒了

今天想和大家說的話題,和這個小序曲息息相關:大型比賽要如何籌備、或者如何幫助緊張的孩子放鬆,讓孩子可以在臺上做得更好?

01

從1月份跟朋友們分享了我家孩子參加比賽的過程後,也有媽媽給我分享喜訊,受我的鼓勵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去帶孩子體驗全過程,沒想到挖掘了孩子的很多很有趣的故事,還有朋友的孩子在過程中脫穎而出,取得讓人意外的成績,連續晉級等等……

這些資訊或喜或憂,但有一點感受我們一定是共通的,就是揪心

這種揪心並不是貶義詞,而是天底下可憐父母心的那種,喜憂參半

我們希望孩子好,又擔心自己拖後腿幫不上忙。

我們感動於孩子的努力,又害怕自己不夠勝任。

連陪孩子迎接挑戰,可能自己也都能力有限。

這些心情,我全都有。

拿到全國第一名或者進入決賽這些念頭,我也是真沒有。我們家經常調侃說,力所不及之處,也只能等待孩子以後的機緣了。

和我們大人這些內心的“小九九”相比,孩子的表現反而真實太多。

孩子怕,就是真怕,孩子緊張,就是真緊張,孩子放鬆下來,也是真放鬆下來。

02

作為一個業餘陪賽媽媽,我無論是2019年帶哥哥參加21世紀英語演講比賽的初賽,還是帶哥哥弟弟參加今年的希望之星演講比賽,我能做的事情相比2019年有點進步,但其實也達不了多大的難度——我相信,螢幕前正在看我文章的朋友們,你們都能做得到。

1、提前和孩子磨文字

演講比賽都有主題,我們倆孩子免不了都要去準備。參加比賽我有一個基本原則是孩子們也知曉的,就是沒有代筆如果孩子連90%的內容都沒想法,其實他也不合適參加這個比賽

哥哥當時的自我介紹,就是標準的“思維導圖體”:

我喜歡樂高

我喜歡藍色、綠色和黃色

我喜歡籃球

現在讓我回看那個自我介紹,坦白說,我覺得提升空間還蠻大的

一部分原因也在當時的我經驗比較稚嫩,不知道如何和孩子更深一層去挖掘自我介紹的文稿亮點。這些自我介紹都是6歲孩子的文稿,我能忍住不讓自己替孩子寫的心思,但沒想清楚如何讓孩子說更多、更放飛,更願意表達自己

今年當我引導弟弟的時候,我拉著孩子換了一種討論方式,卻意外發現,透過一些趣味討論和發散性思維的引導後,弟弟出來的文稿,竟然是很鮮明的“Eric體”:

我喜歡躺在我哥哥的大腿上睡覺

我想成為世界上第一快樂的人

這樣子的自我介紹,我不管評委喜歡不喜歡,但是我很感動呀,因為我能想象到這便是Eric會說的話,這是他的大大腦洞中一定想跟人分享的東西。

2、協助孩子反覆練習

比賽的臨場不確定性太多,既然要上場,反覆練習到穩定的狀態,基本上是每一個孩子都不能繞開的。

我家倆孩子都對演講沒有太大的興趣,除了學校活動之外,很難看到他們兩參加什麼演講的活動,連有時候我在家裡吆喝“一起唱首歌吧!”,他們這些直男們,都是看看我,然後一起走開,讓我在後面牙癢癢卻又拿他們沒辦法。

但既然是比賽,反覆練習就是磨,都得花時間去試一試。

演講的指標其實很簡單,以希望之星為例,評委的考核無外乎分為幾個部分:

孩子需要有幾大注意事項,比如身體姿態是否夠放鬆、說話是否嘹亮大聲、動作是否豐富有趣,特別是肢體語言的部分,孩子的眼神、動作、面部表情、感情的飽滿度,都是評委會認真看的部分,這些都是我需要提前做的功課。

因為那麼小的孩子,當我們和他說“NG重來”的時候,我家兩個孩子,都因為彩排的反覆,就在旁邊哭泣過。扭過頭去不理我的不理我,捂著手袖難過著啜泣的啜泣,我內心的揪心、為難、百感交集、想逃跑棄權一樣的心情,說真的,現場都湧現過

我會說服我自己,想要不顧孩子水平去衝第一名而做準備的家長,一定不是像我這樣的。這個難關看起來是難,但也是在孩子適齡、適度的範圍內去進行的,這也是屬於孩子的一場全力以赴呀

孩子從來沒試過要這麼正經地做一件事情,哪怕是短短的自我介紹,他們的膽怯顯現無疑,但我也的的確確感受到,他們內心在接受到媽媽的堅定後,是有調整的,他們透過呼吸、蹲坐、沉思等不同的方式,給自己更多的力量,勇敢地、專心地調整好狀態去講自己的文稿,那些他自己寫的、本身就是他想講述的內容。

雖然磕磕絆絆、稚嫩如斯,那卻是他們力所能及、盡力而為地“我口說我心”啊。

03 家人的信心真很重要

我家哥哥2019年希望之星演講比賽,走到半決賽預選就止步了。坦白說,我之後也沒有去分析為什麼別的小孩子成功、自己的孩子落選了。

雖然肯定有些遺憾,但也覺得意料之中。畢竟自己的孩子自己清楚,我家哥哥的英語水平同年齡裡其實不差的,但比賽和英語基礎並不是正相關關係

但讓我驚喜的是,自從2019年帶哥哥參加比賽後,我能感受到哥哥在改變,他願意上臺和同學分享,願意在臺上演講。

從文稿、到PPT到影片製作,再到上臺的演講,都是他自己獨立、一個人完成的。

如果我們帶孩子去參加一個比賽,是以孩子能否走到多少關來判斷價值,那無疑大部分止步在這裡或那裡的我們,都是失敗的。但如果我們的方向是帶著孩子重新認識自己、走出敢於嘗試的一步,這樣的認知或許比能否取得終點勝利,更為持久和有意義。

陪伴孩子走過的這幾年,我常說“慢就是快”,並不是因為我佛系、或者我對於孩子沒有任何期待,但總是這麼說,是因為我真的願意等待和陪伴,我相信孩子內心的力量,也知道星星之火終究會燎原。

【END】

5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沒有攻擊性”的6種貓咪,非常可愛,還是孩子的好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