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爸爸),我來大姨媽了”
家有女兒的,都會等來這一天
除了一聲“噢”和遞給她一個衛生巾
然後……
“青春期的女孩對於月經的處理通常是比較迷茫,也很少有家長圍繞初潮、月經給女兒進行較深度普及,很多是給她買了衛生巾就,然後……沒有然後了”。
孫莉穎主任說,青少年女性在家長眼中還是孩子,但就身體而言,其實已經是一位發育比較成熟的女性。青春期女性成年後將扮演母親的角色,生殖健康保護應從兒童、青春期開始。這個年齡段有必要讓她們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家長需要了解,類似“青少年而言任何程度的月經不規則都是可以接受的”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
孫莉穎 副主任醫師
科室:小兒、青少年婦科
專業特長:各類小兒、青少年婦科疾病的診治。尤其在兒童性早熟、特納綜合徵、外陰瘙癢、外陰硬化苔癬樣變、青春期多囊卵巢綜合徵、青春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幼女的外陰陰道炎、陰道異物及性發育異常的診治上有多年豐富的臨床經驗。
門診時間:週五全天(湖濱院區)
根據統計資料,1980年,中國女孩的平均月經初潮年齡是13.75歲;到了2002年,初潮年齡提前到12.25歲;目前,還沒有準確的資料,但根據臨床接診經驗,初潮年齡還在提前,尤其是近些年,女童性早熟現象比較多見,個別女性初潮年齡甚至不到10週歲。因此,對於目前的孩子來說,十二、三歲來月經,是比較正常的。
正常月經週期的維持需要體內多種激素與器官相互協同作用,主要受到下丘腦-垂體-卵巢(Hypothalamus-Pituitary-Ovary,HPO)軸的調控。大腦需要向卵巢傳送“訊號”以促使其分泌相應的激素,經過一系列複雜的訊號傳遞,從而促發一次正常的月經。青春期月經初潮後HPO軸的功能初步形成,尚未建立穩定的週期調節和反饋機制,大腦和卵巢之間的協調“合作”,即HPO軸發揮正常功能可能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成熟,以維持“規律”的月經。
同時,正是因為HPO軸不成熟、不穩定,青春期月經容易受情緒、學習壓力、營養攝入不均衡、節食、運動、疾病和藥物等因素影響出現不同型別的月經紊亂。
就週期而言,月經初潮時,月經可能不是每月來潮,週期可能不足或者超過1個月,經期可能不到7天或者持續超過數週;就出血量而言,有的月經過多、經期過長,有的月經稀發、月經過少,此外月經中期出血甚至停經數月、閉經等也都不罕見。
早期月經常為無排卵性月經,隨著機體發育成熟,月經的總體趨勢為週期越來越接近1個月,規律性越來越強,大部分女性在初潮後三年,月經會接近成人狀態。
兩次月經的第一天之間的間隔時間稱為一個月經週期,正常的月經週期一般為21-45天。經期通常持續5-7天,剛開始幾天出血量可能較多。整個經期一天使用7-8個中等浸溼的衛生巾或衛生棉條是正常的。可使用相關手機APP或者日曆來記錄月經情況。
雖然青春期女性容易出現月經不規則,但不代表任何程度的不規則都是可接受的,當孩子出現以下情況需要帶孩子來院就診:月經過多、有血塊伴頭暈眼花等不適,月經持續10-15天以上不淨,超過3個月不來月經的也要帶孩子前來就診。
同時,以下情況也要引起重視,必要時諮詢醫生:經期持續超過10天,或者在整個經期經量較大(每天使用8片以上的衛生巾或8個以上的衛生棉條),或者每月有1次以上的月經來潮。
陰道口周緣覆有一層粘膜及粘膜下組織稱處女膜。膜的兩面均為鱗狀上皮所覆蓋,其間含有結締組織、血管與神經末梢,有一孔多在中央,孔的形狀、大小及膜的厚薄因人而異,變異很大。
不同年齡期,處女膜特點有所不同。新生兒處女膜色暗紅、膨脹,較厚,有時遮蓋尿道外口;兒童期處女膜變薄、蒼白及質脆,息肉樣變退化,不突出,處女膜孔通常直徑4-7mm。而到了青春期,初潮前2年,外陰部血管形成增加,膨脹充血又如新生兒時,處女膜再水腫變厚,呈典型葉片狀,中間孔徑約1cm左右,可伸展。
青春期女性雖然才十幾歲,但已經是“未來母親”。青少年時期作為青春期與育齡期的過渡時期,其生殖健康理應受到加倍的重視,家長作為監護人要與孩子一起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萬一不幸發生了,孩子又有了月經推遲的現象,需要讓醫生排除是否懷孕。
小檔案:小兒青少年婦科(PAG)
小兒青少年婦科(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Gynecology,PAG)是一個多學科、跨學科的綜合領域,是現代婦產科的重要分支,但從疾病譜、治療及轉歸的角度來看,與成人婦科迥然不同,是婦產科學的重要和特殊組成部分。
稽核:孫莉穎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