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同事和我抱怨說,雖然自己沒和公公婆婆住一起,可是每天他們都會過來幫忙半天。有一次寶寶感冒流鼻涕,婆婆把門窗開的老大,說是要通風,結果孩子呢?用三角巾包的嚴嚴實實。晚上同事回到家,心疼的不行,孩子背上耳朵上全是痱子。同事說:婆婆年齡大,老是自以為是,自己又不好說她,老是聽別人說怎麼樣就做。

養娃的路上,隔代育兒總是有那麼多千奇百怪的事情發生,也才有那麼多婆媳不和的矛盾出現。據相關調查顯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人數達到2000多萬人,其中80%是由隔代親人照看。而城市裡父母工作忙,也有很大一部分孩是由父母看管著。

隔代育兒,老人帶孩子的特點有一種餓有一種冷,叫奶奶覺得你餓,奶奶覺得你冷

小時候看領居家的奶奶可以喂娃吃飯從街頭一路追到街尾,那時候覺得好好笑,怎麼小孩吃個飯老人家要那麼拼命。等到自己大哥的孩子出生,發現自己的親媽也是這樣,家裡打好飯,孩子樓下玩,一路追著喂。再到自己的娃出生,奶奶也一樣,生怕餓著她,即使孩子不想吃肚子都圓鼓鼓了,也會執拗的覺得孩子沒吃飽,變著法給孩子喂:寶寶,再吃一口,等會給你好吃的東西。不然就是手機扔給孩子,自己一口一口的喂,看著孩子把碗裡的吃完,才覺得自己成功了,好滿足!

老人家最怕孩子挨餓受凍,早上起床給孩子穿件短袖,婆婆說秋天來了太薄,晚上開窗通會風,婆婆說夜裡涼不要開那麼大,冬天更是三五件給孩子包著。有這種冷是因為老人自己覺得冷,完全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了孩子。老人家完全顧不上“忍三分寒,吃七分飽”的養育法則。

老人各種迷信說法,愛用各種偏方

有那麼一群老人,非常迷信。給孩子算五行八卦,然後師傅交代幾歲前什麼事情不能做,他們就會特別在意。孩子小時候稍微不舒服就說受驚了,以後不要帶他去。我記得寶寶很小的時候,帶去外婆家回來就有點感冒發燒了,婆婆就開始碎碎唸了:以後不要去外婆家了等大了再去,算命的先生說了孩子幾歲前很多地方不能去。

老人家也特別愛用偏方,很多時候認為科學的不中用。於是很多老人就會自己去採藥,也不管症狀病因是否一致,總是覺得自己小時候就是這樣過來的,給孩子熬製各種湯水,覺得有奇效。

老人偏執,不願意接受新鮮事物,最愛聽別人的建議除了兒媳的

大多數老人都比較偏執,喜歡用自己的經驗來帶娃,卻不知道時代在改變在進步,教育孩子也已不同往日。總是聽他們說:以前我們的孩子多好帶,放那邊自己可以玩半天,現在的孩子就知道玩手機看電視,以前我們的哪裡會這麼鬧這麼不好帶。可是他們不想想現在物質那麼豐富,孩子接觸到的東西已經不像從前那麼稀缺。

我們家婆婆特別聽大姑子的話,大姑子建議的她都照做。也樂意接受別人的說法,唯獨兒媳說的話不怎麼當回事。無奈,婆婆永遠不是媽,相敬如賓就好!

老人帶孩子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影響?過分溺愛寶寶,造成孩子任性,自理能力弱,依賴性強

老人到了一定年齡,對其他事情已經沒有什麼熱情。容易把對子女的愛全部集中到孫輩的身上,對寶寶過分關注,事事代勞生怕孩子受半點委屈。孩子出門衣服鞋子要幫著穿好,東西要備好。孩子明白爺爺奶奶會疼她,特別嬌氣,遇事就哭,找爺爺奶奶。這就導致孩子任性,懶惰有依賴心理,從而變得生活自理能力變差,適應能力也相應低。

抱著老觀念,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破壞孩子的好奇心、冒險性和創新精神

老人家思想比較守舊,很多事情都不讓孩子做,生怕孩子受傷。孩子一旦做一點事情,他們就馬上阻止。我家孩子愛畫畫,總是畫在衣服或者手上,奶奶總是阻止孩子,還把畫筆沒收。即使我們和她說多少遍,畫筆都能洗乾淨,就讓她畫。可是在她的眼裡畫身上衣服上就覺得髒。

老人家很喜歡在孩子集中的時候過去打擾幾句,以為這樣能參與進去,可是正是他們的一兩句話,把孩子的專注力給破壞了。老人給孩子各種保護,卻也給了孩子各種限制!

引發家庭矛盾,造成父母與子女的矛盾,一個家庭兩種主張

正因為有長輩的參與,造成家庭會有兩種育兒觀念,家庭沒有統一的指導方向,孩子不知道哪個才是正確的,只會按舒服的去執行。而這也就是家庭矛盾的主因,父母希望讓孩子獨立自主敢於冒險,長輩事事代勞阻止危險發生。卻不知道孩子在不斷的失敗中能學到很多知識,在一次次冒險中越來越勇敢。

隔代育兒那麼多缺陷,作為父母我們該怎麼做呢?尊重老人,不一味的指責,用緩和的語氣交流

首先我們要看到老人帶娃的辛苦,畢竟我們平常上班孩子還需要長輩幫忙,不能一味的指責,看不到他們的付出。當有問題時,我們不要語氣過激,長輩也不太接受,靜下心來好好溝通。當媽媽不好和長輩說時,就應該讓爸爸好好和長輩談。

多讓老人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不把孩子作為唯一的關注點

年紀大後的老人,每天無所事事,唯一的關注點就是孫輩,他們自己的子女已經長大已經管控不了,唯一還能聽話的只有孫輩,所以多多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是分散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多讓他們去接觸外面的世界,而不是圍著家人團團轉。

正面出發,給老人看一些專家的視訊書籍,以及一些正面的新聞

現在關於科學育兒的文章視訊很多,爸爸媽媽們可以把一些觀點很正確,做法很好的視訊發給長輩們看,一般專家學者的話他們也願意聽叢。另外也可以通過旁人去勸解老人,有時候旁人的一句話勝過我們的千言萬語。老人家要勤充電,不做隔代育兒的門外漢。

父母親自己要捨得花時間精力陪孩子,一個家庭只有一種主張

著名女作家池莉曾說:“我發現從古至今,孩子都是一樣的,家長卻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現在太多的父母只願在孩子身上花錢,不願意花時間和心思,實質上是家長變糊塗了,自私、盲目、愚蠢和懶惰。”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 當我搬起轉頭時,我無法擁抱你;當我放下磚頭時,我就無法養活你。但是錯過了孩子的童年培養,等長大後一切就無法彌補了。孩子寧願你物質上差一點,也希望精神上能得到陪伴與給養。避免孩子只與長輩親,而不願意和父母在一起,養而不教是父母最大的失敗。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18歲之前,哪個階段變化最多?排在第一位的是6歲以前,第二位的是青春期。這段時間用對了力氣,可謂是事半功倍;這段時間出了問題,真的會讓人追悔莫及!”

寫在最後:

隔代育兒有很多的弊端,父母們一定要重視。尊重長輩的同時,做好與長輩們的溝通,確保家庭只有一種主張,立好規矩原則,孩子才會去遵守,而不是什麼都可以做。讓老人家多培養自己的業餘愛好,不把目光集中在孫輩身上。別讓老人的關愛變成了阻礙!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長輩再多的愛也彌補不了父母的愛。父母在工作外一定要多陪伴自己的孩子,而不是當甩手掌櫃,眼睛盯著手機,孩子和你說話都不理睬。就像李玫瑾教室說的,錯過了孩子最重要的時期,將追悔莫及!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鋪張浪費,不懂節約,因為孩子的節約意識差,家長及時引導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