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朋友的孩子正讀高三,也許是學習壓力太大,經常會和父母發生爭吵。
這一次,孩子又來了脾氣,一言不合就把朋友給拉黑了。
看著自己發出的資訊顯示對方拒收,朋友氣得牙根癢癢又無可奈何,一肚子的委屈和不解:
“難道做父母就應該忍氣吞聲嗎?”
2
其實朋友的遭遇很多家長都遇到過,朋友的困惑很多家長也都有。
“我天天管你吃管你喝,一天到晚伺前伺後,你不但不領情,還動不動就甩臉色看。要知道,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啊!我把心都掏出來了,孩子為什麼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呢?”
家長們都這麼想。
但這只是家長的視角,如果聽聽孩子的意見,他們也是滿腹委屈和不滿。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個特別常見的現象,就是家長走不進孩子的內心,孩子不理解家長的苦心。
家長不知道孩子在想什麼,不知道孩子想要什麼,而總是覺得孩子不理解自己付出的辛苦。孰不知,在孩子們的眼裡,家長不但沒有給自己心裡想要的東西,而且還讓自己感受到太多的壓力與漠視,成為了熟悉的陌生人。
於是,雙方互不滿意,甚至會發生冷戰乃至更極端的事情。
3
比如朋友後來才知道,孩子之所以拉黑了自己,是因為覺得家長的關心不夠。
事情的起因,是朋友向老師了解孩子的情況,老師說,從坐姿就能看出她的懶散,然後老師批評了她。
於是,朋友回來後也不分青紅皁白對孩子進行了批評。
孩子說,自己因為胃疼才那樣坐,你問也不問就下結論,不關心人家,沒有溫暖,然後就把媽媽刪了。
從孩子的心理上講,她上課坐姿不正,內心深處是希望老師能過問一下原因,得到老師的重視。
沒想到,在老師那裡卻做出了另外一種解讀,而媽媽不但不為自己撐腰,居然也和老師一樣批評自己,於是一怒之下不再和媽媽溝通。
孩子這樣做,當然有使小性子偏激較勁的因素。
但顯然,家長也沒有真正了解孩子那點小心思。
4
薩提亞有一個“冰山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樣,能夠被外界看到的行為表現或應對方式,只是露在水面上很小的一部分,大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
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體,則是長期壓抑並被我們忽略的“內在”。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只是看到了孩子冰山上面的八分之一,而忽視了下面八分之七,忽視了他們的內在需求和真正的想法。
當然,這個道理反過來也成立,孩子們也往往只看到父母的那八分之一,而感受不到那最重要的八分之七。
但此時,受委屈和需要做出改變的,只能是家長。
“因為這是你的孩子,你們和孩子之間的一場戰爭,其實這是一場不公平的戰爭,你永遠是處在被動方。”
由於兒子的叛逆,作家麥家曾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最終,他認識到了這一點。
因為家長是成年人,是教育者,這是家長應該去承受的。
5
家長走進孩子的內心,孩子才會理解家長的苦心。
做家長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孩子平等交流。
曾經看過一位家長介紹教育經驗,她的女兒2011年考入了香港大學。
他們的做法是,從小就尊重孩子,靜靜地傾聽孩子的講述,讓孩子毫無顧忌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無論他們認為是對的還是錯的。
他們認為,在傾聽過程中做到了解,了解了才能引導。父母和孩子做朋友,讓孩子面對父母時沒有畏懼和拘束,是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的,也是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的。
平等地和孩子交流,不居高臨下強硬說教,寬鬆而不放縱,嚴厲而不苛刻,細緻而不包辦,這是他們的祕訣。
6
很多時候,孩子的叛逆源於我們的霸道,源於孩子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斷,卻沒有機會和我們交流。
我們眼裡蠻不講理的孩子,和同學、朋友之間卻相處融洽,原因就在於,他們之間是平等的。
孩子和父母老師之間的某種對抗,是因為在家長和老師眼裡,只是簡單地把孩子當成了管教的物件。
和孩子成為一種特殊的朋友關係,同他們坦誠交流思想,互相了解對方的想法,這是兩代人相處最理想的狀態,也是家庭教育最理想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