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都說育兒沒有說明書,遇到發育難題經驗不夠用,操碎了新手爸媽的心。

常見的育兒難題一籮筐:

寶寶哭的天昏地暗,哄不停。

寶寶睡覺為啥總驚醒?

寶寶總是出汗冷冰冰?

最麻煩的問題是,寶寶遲遲不開口講話,這讓很多媽媽糾結又上火,尤其在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時,發現語言發育遠遠落後,然後開始疑神疑鬼,胡猜亂想,拿不定主意。

上網查資料?想著給寶寶找原因,一堆的專業名詞,專業術語,看著頭大。有沒有更通俗易懂的解釋呢?有沒有更接地氣的指導呢?

問過很多媽媽,什麼時候,透過哪些表現,發現寶寶語言發育出現異常?

統計了一下基本上有三點:

1、說話晚,詞彙簡單。鄰居家寶寶都能叫爸爸媽媽了,自己寶寶還不會說話,鄰居家寶寶會說短語,打招呼了,自己寶寶還是不會說話。而且教寶寶學說話進步緩慢,記憶力特別差。一般這些對比常發生在15-24個月之間,或者更晚。

2、理解和表達落後。很多媽媽發現,寶寶即使開口講話,但會說的有限,不會能準確、快速、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對別人說話的理解,也比較遲鈍,不是他們聽不到,而是聽不懂。很多父母對這方面的觀察比較晚,大約在3-5歲之間。

3、口齒不清,發音不準。很多寶寶剛開始學說話,都不清楚,很多子音都說不準,除了發音,但是有些是正常發育現象,有些則是發育問題在作祟。什麼是正常,什麼是異常,有些父母分不清,容易忽視。這個問題的發現時間比較寬泛,有的在1歲就開始注意,有的等孩子大一點才重視。

4、沒有主動語言。模仿發聲是所有寶寶的天性,一旦嘗試過發出聲音後,他們都能主動的模仿說話,父母就是最佳的模仿物件,但有的寶寶卻沒有說話的興趣,即使父母怎麼逗,就是不迴應,不說話。這個觀察比較有難度,很多寶寶在1歲左右可能模仿說話,但在2歲左右也可能閉口不言,很多自閉症早期表現就是這樣。

劃重點:如果寶寶這些表現比同齡人落後2個月左右,就應該警惕,並進行引導。如果差距超過6個月還遲遲沒有進步和改善,那就需要進行專業的評估和檢測了。

那麼如何及時追蹤寶寶發育動向,並及時發現問題呢?

這對未來的干預很重要,畢竟0-6歲是黃金髮育視窗,過了這個階段,寶寶的可塑性降低,很多語言問題都會形成頑固的錯誤習慣,糾正起來難度會增大。

專業建議如下:

1、0-3歲定期做測評

這個測評可不僅僅是評估語言問題,有個時髦的詞兒叫“萬物互聯”,語言發育遲緩背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各種其他方面的發育問題“互聯”後,都可能會連累語言發展,忽視了其他方面問題,我們真的會錯過揭開真相機會。

測評主要包括五個能力:

大運動能區指身體的姿勢、頭的平衡,以及坐、爬、立、走、跑、跳的能力;

精細動作能區指使用手指的能力;

語言能區指理解語言和語言的表達能力;

適應能力能區指兒童對其周圍自然環境和社會需要作出反應和適應的能力

社會行為能區指對周圍人們的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測評工具有很多,比如衛健委釋出的《0-6歲兒童發育行為估量表》,都比較適用於我們的寶寶。

2、3-6歲才是重點

雖然語言發育遲緩,本質上從發現時就應該強調介入干預訓練,但為什麼要強調3-6歲這個時間段呢?這個時間節點不是憑空而來,國外很多語言障礙研究發現,3歲寶寶從思維邏輯,認知發展,肢體行為,社會屬性等多個方面,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具有配合和聽從指令,完成訓練目標的能力。而截至到6歲,是因為符合語言發展規律,正常情況下,普通孩子到了6歲左右,內部核心語言的發育都接近於成人,語言可被塑造的最佳時機到此為止。

其實語言發育遲緩遠比上面解釋的要複雜得多,除了很多發育問題,也不要忽視了語言環境因素這個因素,畢竟語言是後天學習的產物,說好說話,都離不開父母的精心教導。

4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多大就要戒掉紙尿褲?太早太晚對娃的危害都很大,要選對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