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昨天在餐廳吃飯的時候,看到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在過道里跑來跑去,有好幾次都差點撞到了端著碟子的服務人員。

他媽媽看見了,趕緊大聲制止:“亮亮別跑了,這樣很危險,會撞到別人的!”

小男孩彷彿沒聽見,繼續往前跑。

他媽媽坐不住了,起身追他,說:“你給我回來!”小男孩一看媽媽追他,跑的更來勁了,大叫著往前跑的更快。

媽媽著急了,說:“再不回來,下午你就不許看動畫片!”

孩子一聽就不樂意了,“不!你不給我看動畫片,我待會兒就不去幼兒園!”

“那你趕緊回來,不要亂跑撞到別人!”

“那你要給我看動畫片我才去!”

媽媽一時語塞,但卻毫無辦法,只能無奈又生氣的點點頭。

孩子終於安靜下來了,回到餐桌上慢悠悠的吃著飯。

這樣的橋段是不是很熟悉?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在爭吵中都越來越喜歡談條件。

而父母生氣歸生氣,但是又不能真的打罵他,“耍流氓”又耍不過他,很多時候只能自己吃癟,答應孩子的要求。

孩子喜歡談條件,或許是已經發現了父母的“軟肋”,知道如何做父母就會同意,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愛談條件的孩子身後,

往往站著愛談條件的父母

一、孩子很聰明,很多談條件的技巧是和父母學的

在孩子頑皮的時候,很多父母會不自覺的跟孩子談條件:

孩子不肯吃飯,父母說“不吃飯就不給你買玩具!”;

孩子不寫作業,父母說“寫完作業就帶你去遊樂園”。

總之,就是用某項獎勵或者某項懲罰來讓孩子聽話。

面對隨時都可以把你氣炸的熊孩子,這些辦法簡單又奏效。雖然知道這樣做不好,但往往就是這樣的辦法有用。

於是,父母用的多了,反而有了反效果:孩子會越來越狡猾,甚至還反向學會了如何與父母談條件。

二、孩子談條件,是因為可以通過【談條件】這件事得到自己想要的

孩子很聰明,在和不同的家庭成員相處之中,他們能夠迅速的掌握每個人的性格特徵。

我常常收到不同家長的求助,說孩子只會在自己面前頂嘴撒潑,要玩手機、要買玩具,但在其他家庭成員面前卻不這樣。

又或者孩子只在爺爺奶奶面前談條件,吃了這口飯待會兒買什麼零食。

其實你會發現,孩子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拿到了他想要的東西。

但同樣一個孩子,他能和媽媽耍賴要玩具,但跟著爸爸的時候卻很聽話,也不會耍賴也不頑皮;

同樣一個孩子,能對著爺爺奶奶說出“待會兒買飲料我才吃飯!”的話,但面對著嚴格的爸爸媽媽卻是言聽計從。

這樣的差異,其實正是孩子學習來的。

往往是父母“喜歡講條件”的說話方式,讓他學會了:如何通過談條件得到自己想要的。

這時候,你的引導尤為重要。

家長可以怎麼做?

當我們被孩子氣到,情緒不好,往往會跟他談條件,但這樣其實是個不好的行為,是個壞榜樣。

所以,大家可以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來處理接下來的事情。

一、家長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情緒本身並沒有錯,但是當我們被孩子氣昏了頭的時候,就無法很好地解決問題。

所以,當我們無法控制情緒的時候,不妨先各自冷靜一下,否則不僅沒法解決問題,還會讓本就緊張的關係雪上加霜。

而人如果想控制好自己情緒,有三個前提。

第一個前提叫體驗情緒,一個人如果要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情緒,那麼就得對這種情緒有非常豐富的認識和體驗,就是你能懂這種情緒。

舉個例子,比如說你能非常好地處理好“氣憤”,前提是你體驗過什麼叫“氣憤”。

比如孩子不喜歡吃飯,他不想吃,你就說:“不吃飯就不能看動畫片!”,對他來說,就等於你強行不讓他做喜歡的事“看電視”,要去做不喜歡的事“吃飯”,他是很生氣很難過的。

如果你不懂這種情緒,就不會很好的處理這種情緒。

一個人管理好情緒的第二個前提是:能覺察情緒。

一個人有各種情緒之前,總是有苗頭的,你有沒有覺察情緒的意識和能力,決定了你接下來能不能管理好、處理好情緒。

在孩子頂嘴談條件的時候,我們會氣憤,也許還會狠狠的拒絕他,但是在此之前,在你覺得快要罵他的時候,在你快要說出“不吃飯就不許看動畫”這句話之前,忍住,並深呼吸

如果你能覺察出自己 “生氣”的情緒,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就不會總是被孩子的條件牽著走

第三個,我們要想控制、管理好自己情緒的前提叫“接納情緒”。

也就是說你得能接納自己當前的情緒狀態,你得接納孩子的情緒狀態。

孩子談條件,孩子頂嘴,他可以這麼做嗎?其實是可以的。

只是大家需要明白,我們接納他的情緒,不因為他的頂嘴而生氣,但是他提出的要求能不能實現還是你說了算。

所以我們成人要能控制自己情緒,這三個前提不能忽略:第一,體驗情緒,認知情緒。第二,覺察情緒。第三,接納情緒,接納孩子的不高興。

二、允許孩子為自己申辯

在親子關係中,最忌諱的就是,父母不允許孩子有不同的意見。

可是,當孩子的感受被不斷否定時,他們也會感到委屈、憤怒。

而只有將孩子的頂嘴,看成是普通的申辯,才能平心靜氣地把談話進行下去。

在《媽媽是超人》中,胡可、安吉和小魚兒在表演話劇,胡可脖子上戴著枷鎖,但是枷鎖能不能開啟是兩個兒子說了算。

為了能讓自己脖子上的枷鎖開啟,胡可不停地和兩個兒子說著“好話”,但是都沒用。

最後沒辦法了,胡可使出了殺手鐗,問安吉:“你還想不想回家睡覺了?”

沒想到這時安吉立刻和媽媽談條件:“那你能讓我賴床嗎?”

胡可猶豫了一會兒,思考再三,還是接受了安吉的提議,答應了他。

胡可尊重了安吉脫口而出的“條件”,完成了話劇。

心平氣和的關鍵,是我們對孩子不同意見的包容。

三、表明底線

家庭中大部分的規則,其實大多都是在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磨合中建立起來的。

很多時候,面對孩子的辯解,家長很難判斷這到底是孩子在表達意見,還是在“頂嘴”。

這時候,其實我們可以向孩子展示底線,申明邊界在哪裡,在這個邊界範圍內你都可以來跟我講道理。

比如:“表達意見可以,不能發脾氣”;“講道理可以,不能說不尊重父母的話”;“定好的規則,爭辯也不會更改”。

當孩子明確地知道邊界在哪裡時,他反而會建立起一種安全感,這個時候他就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這個東西可以為自己爭取一下,但那個東西想都別想。

如果父母是沒有底線的妥協,只會助長孩子的脾氣。

《媽媽是超人》中的馬雅舒就是這樣,非常容易同意女兒米婭的要求。

米婭想吃冰淇淋時,馬雅舒不同意,孩子直接躺在地上哭,馬雅舒妥協了;

米婭剛吃完蛋糕,在菜市場又哭著說要吃麵包,馬雅舒拒絕,米婭撒嬌,馬雅舒又妥協了。

連馬雅舒自己都說:“我應該是一個很好妥協的媽媽。”

對於米婭來說,她不知道媽媽的底線在哪裡,她只知道,她想要的都可以通過耍賴、撒嬌、談條件來獲得。

而反觀梅婷教育孩子,在看平板上就有著嚴格的要求,看完一集動畫片就不讓看了。

快快的爺爺和媽媽是站在統一戰線上的,快快看完一集動畫片後,還在偷偷看著平板,爺爺堅持沒收。

無論快快是哭鬧,還是談條件,都不讓看。

家庭規矩中的底線,其實就是告訴孩子,有些事情即使是哭鬧,談條件,都沒用。

和孩子談條件,不如和他劃底線。

四、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有時候父母苦口婆心的教導,孩子聽不進去,哪怕我們把人生的智慧都告訴孩子了,不願意讓他們走一點彎路,孩子也不願領情。

對父母來說,看著孩子犯錯不出手,簡直是對抗自己的天性。雖然很難,但我們得承認,這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有時候制止“頂嘴”的最好辦法,恰恰是讓孩子親自去實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只有當經歷過後,他才會心服口服地承認,媽媽是對的。

好啦,快用小七老師的辦法試一下吧。

關於育兒,或許你還有很多問題

沒關係,小七老師一直關注家長們的需求

我們將不斷推出能解決大家育兒問題的內容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兒子“偷錢”,媽媽暴打:孩子犯錯時,父母第一處理方式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