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網上有個很可愛的視訊。

爸爸要給這個小男孩換紙尿褲,小傢伙十分不樂意,一直說著“不行”、“不要換”,甚至生氣地趴在地上大哭起來。

當他看到新的紙尿褲時,小傢伙竟然把紙尿褲扔到樓下,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很多父母都有同感,寶貝兩歲左右時突然變得“不聽話”,說“不”的情形每天都在上演,雖然事件各不相同,但主題永遠不變,那就是不按大人說的做。

其實,2—3歲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這時期的寶寶使用的高頻詞彙就是“不”。

由於“寶寶叛逆期”威力無窮,也成為了很多父母的“抓狂期”。

孩子說“不”很常見

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裡,咘咘大哭:“我不要菜菜”,為了逃避吃青菜,她還大喊“吃不了,太燙了”,其實碗裡的蔬菜一點也不燙。

期間,賈靜雯一直耐心說服咘咘,可是咘咘仍然不停地搖頭,小嘴巴緊閉,就是不肯吃青菜,說得急了,她竟然把碗裡的青菜挑出來,扔在了一邊。

這下媽媽可生氣了,要懲罰不乖的咘咘。

咘咘立刻淚如雨下,再次哭鬧起來,讓賈靜雯很是無奈。

2歲左右,孩子開始進入“叛逆期”,原本乖巧的寶寶開始變得“麻煩”,他們常常將“不要”掛在嘴邊,稍不如意,就會哭鬧,讓家長很是苦惱。

其實,這是孩子自我意識萌芽的表現。

“寶寶媽媽給你洗澡嘍!”

“不!”

“寶貝,笑一個,我給你拍照!”

“不要!”

“寶貝快跟阿姨說你好!”

“不。。。”

耶魯大學40年研究成果顯示,孩子的自主性從一歲半左右開始發展,喜歡以自我為中心,經常說的詞彙就是“不行”、“不要”、“不、不、 不”。

大人這樣做就大錯特錯

孩子總說“不”這種叛逆的行為,其實是他們宣告長大的標誌。

叛逆是身心發展的必經階段,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他們認識到世界上除了“我”,還有 “他人”,從而出現一些否定行為,以此建立自己的好惡觀,表達個人需求。

但家長往往會過度反應,比如過度苛責孩子提出的要求,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沒有主見,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

01.過於嚴厲

科學家表示:“生命體最先表現出的狀態就是探索的狀態。如果一個生命體最初表現的狀態不積極,那麼他的心理一定不健康。”

隨著孩子身體和心理不斷髮育,自我意識不斷髮展,他們慢慢想要嘗試去做更多事情,想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

相反,如果兩歲多的孩子沒有出現“叛逆”行為,也許並不是孩子“乖”,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演員徐靜蕾是公認的才女,一次訪談節目裡,她回憶起童年成長經歷卻潸然淚下,原來父母對她的教育一直是嚴厲多於肯定。

旁人眼裡聽話乖巧但她內心極度自卑,甚至在考入電影學院後差點因為不自信放棄學業。

過於嚴厲控制孩子的自主探索行為和想法,不僅會抑制孩子的正常慾望,阻礙孩子獨立性發展,變得不自信,還會導致他們承受挫折能力差,過於在意別人的負面評價。

02.溺愛孩子

同樣,面對孩子不正確的行為和無理的要求,父母一味地寵溺孩子,更不是守護孩子天性,而是將孩子推向深淵。

前一陣有個新聞,一個小學生正在專心地打遊戲,旁邊孩子的奶奶彎著腰給他餵飯,孩子連看都沒看她一眼。很多網友都說“這麼大的孩子,怎麼還要餵飯!”。

這位奶奶卻說孩子平時學業繁忙沒空玩遊戲,寧願她委屈點也不想讓孩子委屈。

大人連吃飯都給孩子一手包辦了,可見平時更是不會讓孩子做一點家務,更別提他會體諒家人辛苦付出了。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說的就是溺愛。

大人對孩子提出任何要求都無條件滿足,想要的玩具、想吃的零食、想做什麼事情,只要是孩子提出的都能實現。

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得到”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輕易滿足只會讓他不珍惜。

寵愛過頭是溺愛,別讓溺愛毀了孩子的三觀。

03.強迫孩子

我的朋友說他兩歲多的兒子特別自私,出去玩從來不願意跟別人分享他的玩具,特別讓他頭疼,生怕以後交不到朋友。

有次他一心急就替孩子把玩具“分享”給其他小朋友,孩子哭得非常傷心。

不願意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不是因為他們自私,而是孩子只有佔有他的東西時,才能感受到“我”的存在,強迫孩子“分享”,教不會真正的分享。

面對孩子成長階段中出現的種種情形,家長要把握好適度原則,到底該怎麼做才好呢?

為什麼你的孩子總是喜歡對你說“不”?全是因為你還沒掌握這4點!

面對孩子說“不”, 大人可以這樣做!

01.理智對待寬容面對

去年冬天閨蜜帶小傢伙玩雪,第一次打雪仗小傢伙興奮極了,玩的特別開心。

第二天,廚房裡傳來孩子的笑聲,再看到地上有面粉,她過去一看,差點驚呆了!

眼前的小傢伙已經變成了“小雪人”。孩子的小手正伸進麵粉袋裡,看到媽媽進來,激動地把麵粉撒到她身上。

他又哈哈大笑起來,閨蜜有點發怒讓他趕快停下來,他卻皺著眉頭說“不要嘛,我還要玩”,一問他原因,他興奮地說“媽媽,你看,下雪了,打雪仗!”

原來他還沉浸在打雪仗的快樂中呢!

孩子說“不”的時候,父母先靜下心聽聽孩子的想法,彆著急生氣,不要被眼前的情形牽動情緒,寬容一點,你會發現孩子的新世界。

02.理解孩子尊重孩子

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中,嗯哼哭鬧著說“我不願意!”原來是霍思燕提出可以把他不需要的玩具捐給其他小朋友玩,但是嗯哼在聽到後生氣地拒絕了媽媽的要求。

遭到拒絕後霍思燕並沒有生氣,很有耐心地說“你的東西你有權利自己來做決定,但是在願意的前提下,是可以跟別人一起玩的,對嗎?”

聽到媽媽這樣說後,嗯哼便說“媽媽,我自己來決定要不要捐”。

我們不能總用成人的想法和標準去要求孩子,在孩子拒絕時,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傾聽原因,尊重孩子的意願。

有一項研究對兩歲左右寶寶進行實驗,結果表明一組“叛逆性”強的寶寶,長大後80%都獨立性非常強;而在另一組“叛逆性”比較弱的寶寶中,只有24%在成年後做到比較有獨立性。

在孩子3歲以前,父母如果能給寶寶足夠的說“不”的機會,其實也是在鍛鍊孩子自己做判斷和自己做決定。

03.減少正面衝突

昨天,在小區裡,孩子們一起做遊戲。有個小女孩開始搗亂,媽媽剛一提醒,她就開始鬧情緒。

媽媽耐心地講了半天,然而糟糕的的情緒非但沒有好轉,她反而越哭越厲害了。

講道理講不通,媽媽決定不管她了,讓她一個人哭一會,發洩下情緒。過了會她看沒有人理她,哭著也沒什麼意思了,又跟沒事兒人一樣去玩了。

兩三歲歲左右孩子情緒不受自己控制,在孩子得不到滿足時,很容易陷入崩潰、大哭的情緒中,父母在這個時候很容易被激怒,覺得孩子不講道理,感到非常丟人。

孩子沉浸在當時的情緒中無法脫離時,“冷處理”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不跟孩子“對著幹”,讓他們自己發洩情緒。當他發洩完不良情緒,安靜下來的時候,再平心靜氣的聊一聊。

減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正面衝突,給孩子時間去消化,給彼此時間去了解。

04.做好榜樣

有時候孩子會說“不”,只是因為不服氣。

明明大人也亂扔東西,為什麼我不能把玩具擺在地上?你們都在玩手機,我為什麼就不能看動畫片呢?

不要覺得“我是你爸爸”“我是你媽媽”,孩子就得完全聽你的。家庭教育的好壞,在孩子身上顯露無疑。

父母是鏡,孩子是影。

深以為然。

當孩子說 “不”的時候,這並不是拒絕愛你,而是告訴你他正在長大。

只有尊重孩子,傾聽他的想法,他才會更平和的對待旁人。

讓我們給予孩子溫暖的愛,陪他經歷這個特別的時期吧!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比起“單親家庭”,這種“用愛勒索”的教育,更容易毀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