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大多數父母都十分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但不知道爸爸媽媽們是否意識到,鼓勵性的言語說得不恰當也可能破壞孩子的自信心。
1“你是最棒的”
如果父母總是用“最漂亮的”、“最可愛的”、“最能幹的”這樣的話鼓勵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太多的壓力,會令孩子對自己期望過高,以致不能承受。
而且,孩子同小夥伴一比較,發現“玲玲跑得比我快”、“露露唱歌比我好”,她漸漸發覺她並不是樣樣都比別人好。
心理學家做過一項調查,發現盲目誇大地表揚孩子會導致孩子的自我懷疑,令孩子不自信。
只有恰當、符合事實的表揚和鼓勵才會真正對孩子有益。
正確的做法:
不要再不切實際地表揚孩子。
“今天真漂亮”比“你是最漂亮的”合適得多。
“這個故事真有趣”比“你講故事是全班最棒的”更合理。
比如:孩子去練習踢足球,堅持了一個星期了,每天準時準點的去,練習過程很辛苦,但他不哭不鬧,每天一身汗回家,這個時候你想誇孩子,應該怎麼誇?
你可以這樣說:這段時間辛苦啦,每天都堅持去踢球,就算很辛苦很累也沒有放棄,媽媽為你感到驕傲,你真的很堅強!很有毅力!
這樣孩子就會知道,你誇他堅強有毅力,你是看到他的努力的,久而久之,他會成為一個堅強而有毅力的人。
誇孩子做得好的方面,批評指正孩子做得不好的方面,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客觀、完整的自我評價體系,這樣孩子才能做到自信但不自戀,自知但不自卑。
“媽媽完全了解你的感覺”
孩子會和您抱怨他的小夥伴“太自私”,這時媽媽也許會說:“媽媽完全了解你的感覺。”
事實上,你不可能了解她的感受,因為他是你心愛的孩子,你心疼他,你怎麼可能完全了解他的感受?
自然,你是想告訴他,媽媽理解他,並且想讓他知道憤怒、難過之類的感受都是正常的。
但是,這樣的安慰更容易激怒孩子,孩子會覺得你這麼說是覺得他經歷的事情很正常,他的不快不僅沒有平息,很可能以後他什麼都不願告訴你了。
正確的做法:
從問一些簡單的問題著手,
了解事情的全過程及細節,
讓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比簡單的安慰有效得多。
3“你這樣子就很好看啊”
孩子從幼兒園回來悶悶不樂,因為同伴嘲笑她有個大蒜鼻子。
這時媽媽就會說:“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媽媽就喜歡你這個樣子。”
媽媽不過是在寬慰孩子,告訴她無論她長得什麼模樣,媽媽一樣愛她。
但是這其實等於告訴孩子她擔心的東西是真的。
事實上,二三歲的孩子就開始注意自己的長相了。
到了五六歲,他們會同別人比較,然後會抱怨:“我的腿太粗了……”、“我是不是太矮了?”
你告訴他:“你這樣子就很好看啊。”
可能令他懷疑自己的判斷力,他會用你告訴他的標準去看周圍的人。
他也可能覺得你不理解他的傷心,會一個人把不快壓在心底,不再對你說什麼,在今後的社交中出現心理障礙。
正確的做法: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哪裡長的不好看,
先問問他,
是不是在和誰做比較。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不如同伴高大,可以告訴他各人有各人漂亮的地方,如果真的想高大一點,可以鼓勵他多去打打籃球,學習游泳。
當然,有時候對於孩子的抱怨我們實在無能為力,在那種情形下,你可以對他的不快表示理解,千萬不要置之不理。
“我想讓你知道,爸爸媽媽今天下午吵些什麼”
父母吵架的時候,讓孩子聽到了,媽媽想對孩子作一番解釋,便說:“我想讓你知道,爸爸媽媽今天下午吵些什麼。”
在這個開放的年代,我們有時候讓孩子知道得太多了。
沒錯,聽到父母發生激烈爭吵孩子會害怕、不快,但是把大人之間的事全盤托出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擔憂。
在他們的小腦瓜裡,馬上會想到最壞的情況:我們的家要散了,爸爸媽媽不要我了。
正確的做法:
告訴孩子,
爸爸媽媽剛才火氣都太大了,
這跟他沒關係。
因為聽到父母在大吵,孩子的第一個念頭是:這爭吵是不是我引起的?爸爸媽媽還會和好嗎?
然後,在孩子面前同你的配偶來個簡單的擁抱或是說句調侃的話,這樣孩子才會放心,覺得警報解除了。
“你是覺得如果你比我聰明,你就會贏?”
比如:你跟孩子玩遊戲,孩子贏了,你說寶寶真聰明。
然後又多玩了幾次之後,孩子輸了,就不想玩了。
你肯定沒想到,這都是你那一句:“寶寶真聰明”惹出來的。
有一個媽媽就遇到了這樣的事,後來她問孩子:為什麼不願意玩這個遊戲了又?
孩子說:我老是輸,你們該以為我笨了。
她好奇:“你是覺得如果你比我聰明,你就會贏了?”
孩子回答:“那當然了!”
當你誇孩子的天賦(比如:聰明、漂亮)了之後,孩子就會形成一個固定的思維,他會以為他能夠做到這些事情,是因為他聰明,或者漂亮,他會認為自己的所有成就都是先天決定的而不是後天決定的,那這樣孩子很容易就會陷入誤區,導致後天發展空間不大。
孩子不管是什麼樣的成就,都離不開後天的發展,錯誤的誇獎會讓孩子陷入誤區,大家一定要慎重,誇獎還是也是一門學問。
真正的賞識教育,從來不是簡單的
“你最棒”、“你真厲害”,
而是耐心和信心的陪伴,具體和真誠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