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在看一檔叫《放學後》的真人秀,裡面挺多小細節都挺有共鳴感的。

特別是裡面有段媽媽陪女兒寫作的場景,簡直不能再真實。

女兒寫完數學口算題遞給媽媽檢查,媽媽問女兒:“你自己要不要再檢查一次啊?”

女兒伸著懶腰答“不要。”

媽媽又問女兒錯了怎麼辦?女兒:“我想肯定不會錯的。”

媽媽一邊檢查一邊跟女兒說:“錯了的話,你要再做一篇哦~”

女兒明顯有點緊張了,湊過去說“不行。”

做父母的朋友應該都能猜到,女兒作業真的出了錯。

媽媽讓女兒先改錯,然後再做一篇口算題時,母女大戰爆發了。

女兒嘴巴嘟得老高,嘟囔著“不想做”。

媽媽還想耐心講道理,反覆問女兒:“為什麼不想做?”,“咱們不是說好了嗎?對不對?”

女兒的情緒卻說來就來,哭著嚷嚷好幾遍:“就是不想做”,還扔掉了筆。又哭著質問:“為什麼錯一道要再補一篇?”

媽媽此時還試圖講道理:

“咱們說了的,我讓你檢查一次,也說了的,如果不做錯,我們就可以做下面的,如果錯了一道口算題,就要再多做一篇。”

見女兒還是撅著嘴坐著,孩子姥姥跟著幫腔:“茼茼,媽媽都是為你好”。

媽媽也有點被女兒態度惹生氣,聲音提高:“不想學了,是不是!?”,甚至拽著女兒,告訴她:“那你出去!出去!”

女兒則是掙扎著,不出去,就是不出去!兩人在門口僵持。

其實這種場景,在咱們生活中再也常見不過。

父母耐著性子跟孩子講道理,說了半天理由,孩子還是不領情,想不通,甚至委屈巴巴哭得梨花帶雨。

磨了無數遍嘴皮子,見孩子冥頑不靈,父母的脾氣也跟著控制不住。小問題變成大爭吵,以兩敗俱傷告終。

難怪思想家盧梭會說,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講道理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但如果這個道理是孩子理解不了的,或者是他從心裡抗拒的,那結果必然是:

“講也講不聽,聽也聽不懂,懂也不會做,做也做不好”。

曾經有個很紅的節目叫做《變形計》,有一期節目中,城市男孩子豪的爸爸,可以說是“跟孩子講道理失敗”教科書級案例。

子豪爸爸是一名律師,他跟妻子兩個人都素養頗高,家境看上去也非常不錯。

不過最操心的事兒,就是兒子子豪太愛玩電腦遊戲,不跟他溝通。

所以他抓住機會就跟兒子講道理:

“你知不知道打遊戲是錯的,經常打遊戲是錯的。”

兒子答:“嗯,我知道。”

但是爸爸還是大道理講了一通:

“打遊戲前提條件,有個基本原則,是學習必須得搞上去……

學生的主業就是學習,不是打遊戲,打遊戲只是一個娛樂……

學習搞好了你搞個副業娛樂娛樂,像遊戲這東西,不能上癮的,上癮的話會跟抽鴉片一樣……

玩物喪志,遊戲上癮了之後班也不上,錢也不掙…………”

父親的話,句句在理,但兒子子豪只是坐在一旁偶爾“嗯““啊”的答應著,等父親說完,又馬上回房間打遊戲,說教絲毫不見效果。

子豪被送去農村家庭參加“變形”之後,子豪爸爸和媽媽迎來了農村女兒小緣。

面對“新女兒”小緣,子豪父親還是大道理不離口。

餐桌上他問小緣的愛好是什麼,小緣可能沒聽清,就說了自己想當警察。

子豪爸爸馬上介面:“你要當警察也可以,你朝著這個目標往前走,你像爸爸在高中的時候,就想著當律師,怎麼向著這個目標,前進,定一個目標……”

整餐飯的時間,爸爸都在給小緣講“定目標”的道理。

小緣在事後接受採訪的時候說:“他那種感覺就是,律師在跟犯罪者說話……”

還笑著說:“真的是挺像唐僧在念經的,然後孫悟空就裝作在聽的樣子。”

而爸爸在事後接受採訪時,則很滿意這次交談:

“和她在一起的時候,無論我跟她說什麼,講些什麼大道理,她都能聽得進去。喜歡聽,這個挺欣慰的。”

從這個小片段中,似乎可以理解為什麼無論父親說什麼道理,兒子子豪都只是沉默,卻沒有改變了。

小緣只是聽了一頓飯的“道理”就感覺像被唐僧唸經,像被警察審訊,而子豪卻是從小到大聽了十幾年。

子豪爸爸在說這些道理的時候,更像是完成了自己的一場脫口秀,並沒有設身處地的與對面的孩子在溝通,更沒有發生情感交流。

大道理不錯,但都因為這種沒有交流的態度,成了父母的一廂情願。

孩子應對這種說教,也找到了自己應對的方法,那就是“左耳進,右耳出”,你說你的,我做我的。

不僅沒有聽進去父母的道理,反而心與父母離得更遠。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看世界。”

教育專家孫瑞雪老師的觀點,說得更通俗易懂:

孩子是通過感受來認知的,切斷孩子的感受直接給孩子講道理,即使把道理講一萬遍,孩子也聽不進去。

跟孩子,不是不可以講道理,而是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會讓孩子接受。

三個基本條件是“:姿態”、“時機”、“方法”。

➤“姿態”上要保持柔軟

我們父母在孩子們面前,特別是孩子理虧的時候,其實是比較容易強勢起來的。

咱們開頭提到的《放學後》母女大戰,最初就是因為媽媽講道理的時候是不容置疑的語氣,忽略了孩子感受。

這件事兒還有後續,後來媽媽主動拉起孩子的手,坐在椅子上,跟孩子說:“咱們都不發脾氣了,好好說好不好。”

還主動跟孩子道歉和解:“剛才是媽媽沒控制住情緒,以後你感覺到媽媽要發脾氣,你提醒媽媽一下。”

母女也達成共識,以後女兒做完題目,要好好的仔細檢查。兩人都破涕為笑,剛剛的怒火也煙消雲散。

很多事往往就是這樣,孩子不是不聽道理、不講道理,而是遇到父母咄咄逼人的姿態時,會本能的變得非常抗拒,頂嘴、沉默、哭鬧也就隨之而來。

父母柔軟下來,孩子才能跟著柔軟下來。

➤“時機”上要等待孩子平靜下來

孩子情緒比較激動的時候,是很難聽得進去任何話的。

其實不僅是孩子,我們每個人情緒激動的時候,都會缺乏理性。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渥夫博士把這種狀態叫做“嬰兒自我”。

當一個人面對太大的壓力時候,會很容易退化成一個不願意承擔壓力、缺乏判斷是非對錯能力的嬰兒。

那個他哭鬧嘶吼,煩躁不安的時刻,孩子需要的並不是完全正確的大道理,他只是急需一個情緒的出口。

他需要父母接納他的情緒,站在他的身邊,給他一點支援和安慰。

等孩子平靜下來,能夠理性思考問題的時候,去多聽聽孩子是怎麼想的,多給孩子為自己辯解的機會。

這樣跟孩子溝通起來,效果會好很多倍。

➤“方法”上要靈活多變

我們常聽到很多父母會對孩子唸叨:

“你要勇敢啊”

“別那麼計較啊”

“見到人的時候大大方方的啊”

“你參加集體活動要積極一點,別再一旁幹看著啊”……

其實這些都跟子豪爸爸的“唐僧式”講道理是一樣的,孩子是很難通過這種說教變好的。

父母想讓孩子明白道理,不妨幫孩子提高他的能力,以身作則,帶動孩子來進步。

比如多開闊眼界、多給他提供好書增長見識、多參加體育運動、多給孩子正面鼓勵、多尊重他肯定他……

很多道理,當孩子在父母身上看到了,在他的生活中體會到了,不用多說教,自然就會有大方、自信的氣質。

讓孩子親身體驗道理,帶孩子去體驗和感受,並把道理總結出來,更容易讓他們記憶深刻。

比如我們很多人可能會跟孩子說過,媽媽懷你很不容易,媽媽很辛苦。

但孩子太小,無法理解是怎樣的不易。

蘭州有個幼兒園就搞了一次活動,老師把氣球裝在了孩子的衣服裡面,讓孩子裝著是肚子。

孩子們無論吃飯喝水,還是上廁所睡覺,都要帶著。藉此讓孩子們體會到媽媽懷胎十月、挺著大肚子的不易。

好多孩子都極小心的呵護這個氣球,給氣球念兒歌,念古詩,感嘆到原來媽媽懷孕時這麼不容易,都表示回家要跟媽媽說辛苦了。

孩子們都是很聰明的,他感受到了,體驗到了,不需要父母經常唸叨,他就能自己總結出其中的道理。

我們有個成語,叫做“通情達理”,教育孩子上可以換一種解讀方式:

當我們遇到事情,可以先與孩子共情,與孩子建立了情感連結的時候,再跟孩子講道理,孩子才會願意接受。

父母注意了“姿態”、“時機”、“方法”,與孩子之間的“情”就通了,“理”也就順了。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通情達理”的父母。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為達到某些目的,孩子逐漸學會“套路哭”,父母要如何正確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