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你看看你,學習不好就是玩手機誰也沒有比過你的"

"還在玩手機,作業寫完了?!"

"從今天起,在沉迷手機就給你斷網!"

如果大家問我這個國慶節假期過得怎麼樣,我只想告訴您上面的三句話就是我這個假期聽到的最多的話語。

我有一個妹妹(初二),爸媽都是雙職工,平常沒時間管孩子,就把這個教育重擔全權交給了某輔導班,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就給孩子配備了一部二手手機方便聯絡。可沒想到的是孩子玩手機成癮,在輔導班的具體情況不清楚(估計也不會好很多),一回到家書包還沒有放下,手裡的手機就叮咚叮咚的一直在響,甚至在吃晚飯的時候邊吃邊傻笑著狂戳手機螢幕。這時的父母會努力提醒並呵斥孩子停下手中的"業務",可是孩子耳朵根本就像被棉花堵住了一樣—"水洩不通",直到一個巴掌迎面而來,孩子大哭—埋怨—沉默。

就這樣,妹妹在家沉默了半個假期,那天我問她:"你覺得爸媽打你是為什麼嗎"?她說:"因為我玩手機啊,但是我也不服,姐姐,你看看咱爸媽的晚上在幹什麼?玩手機,爸爸播放廣場舞視訊的聲音都能傳到我的臥室,媽媽晚上11:00了還在床上躺著看電子書,憑什麼他們能玩,而我就總是被限制幹這幹那?咱們爸媽太專制了,你看看別人的爸媽讓孩子玩手機,不照樣考得很好?我真的是無法理解"

看完以上的對話,我想各位家長可能曾經也有過類似的情境發生,自己在一邊玩收手機一邊卻在呵斥著孩子馬上放下手機去學習,可是這樣的直白教育甚至是"專制教育"真是合理嗎?

運用"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分析

首先觀察學習理論主要就是指:個體以旁觀者的身份,觀察他人的行為表現(自己不必實際參與活動),即可獲得學習。

而此理論的經典實驗就是"波波玩偶實驗"實驗的過程就是首先讓兒童觀察成人榜樣對一個波波玩偶拳打腳踢,然後把兒童帶到一個放有波波玩偶的實驗室,讓其自由活動,並觀察他們的行為表現,結果發現,兒童在實驗室裡對波波玩偶也會像成人所展示的那樣拳打腳踢。本實驗就是為了說明成人榜樣對兒童行為有明顯的影響,兒童可以通過成人榜樣的行為而習得新行為。下圖為實驗原圖。

介紹此理論主要是想分享的是,就像文章開始講的那樣,多數父母都是為了孩子學習成績提高,而在各種假期要求孩子狂報各種輔導班,買各種昂貴的複習資料,可是他們卻忽視了最親近的行為示範作用。

老話說得好:"看這個孩子什麼樣就看到他父母什麼樣了"就像我論述我家庭的教育方式就屬於"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一種",父母明明告訴孩子玩手機影響視力、影響學習成績等各種不好,可是他們自己卻樂在其中,還不讓孩子提建議,更可能還會說我是因為工作需要才使用手機。

由此就會出現以上妹妹對爸媽的嘮叨的不理解,看到這裡您可以回想一下您的家庭式是否也是這種教育模式呢?如果是的話儘快糾正,他比絞盡腦汁給孩子報一個什麼昂貴的輔導班更加受用,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就是孩子的影子。

有時候我在默默的觀察,有時候我在默默的思考,但多數時候我好像也已淪陷。時而會驚醒,時而如溫水中的青蛙。

有人說21世紀的手機不亞於19世紀的鴉片,從某個角度講,我是贊同的,我們不能否認手機等類似通訊工具,將地球變得更小了,是的,距離變近了,人心卻拉遠了。其實想了想,根本不在手機的錯,源頭在於你,你是否被手機綁架了呢?或者說你是否綁架了手機呢?

是的,是我們不經意間被控制了,或許來自內心的空乏,來自各種瑣事的糾纏,又或許為避免無話時的尷尬,不知不覺我們我們已經被"物"習慣化了。

我曾記得一種最熟悉的感覺,就是坐在家裡的沙發上,快過年的時候大家圍著熱氣騰騰的餃子,一起靜靜的觀看並不"愜意的"聯歡晚會,那時候的我們彼此沉默,但沉默的有年味兒,我不需要問候你,不需要關切你,但你卻知道,我一直在這裡。

可是現在的我們彼此親近又陌生,你是笑著的,但那是背向我的,我知道,從此你們各自也有了最深沉的祕密,我就這樣靜靜的看著你們,靜靜的傾聽雪落下的聲音。

有時候我寧願做一個"陌生的返鄉者",因為太近,你們似乎都忘記了我留長髮時的樣子,而當我歸鄉時,才真正感知到"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那種心情。有一種情感就是"鏡頭式情感"。通訊工具中我們比任何人都無限接近,可當你不經意間的遇見,卻只想躲避眼神的匯聚,吞吞吐吐道出了到了"你好"二字。

是的,大家永遠各忙各的,暢聊著、打趣著

是的,彼此都過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所以別讓工具疏遠了人心。寫這篇文章時的我深有感觸,小時的我因為太愛奶奶,可當她悄無聲息的離開我的世界時,我覺得整個世界都沒了,唯一遺憾的是,一直在告訴自己等自己長大了一定要給她買件像樣的衣服,那時候的她沒有錢,我也沒有,她只剩下愛了,而這樣的願望也隨著人生的落幕變成了奢望再到無望。你們聽到的看到的或許只是件衣服,只有我知道那是我的全部的希望。

我不想說,人生就是這樣戲劇化的,人生就是這樣殘酷的,因為曾經的我或許是有機會的,可是那時的我還不懂"樹欲靜而風不止"的道理。#國慶假期綜合症#

當然對於對孩子的教育也應該是這個道理,父母永遠是孩子的影子,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影響孩子,別讓工具疏遠了人心,改變沉迷,從現在開始。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放養式”教育,一定要把握好“度”,別讓“放養”變“放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