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今年上三年級,玲玲是女兒的好朋友,她們在學校時形影不離,而且經常在放學後去對方的家裡做作業或者玩耍。所以我常常班回家就會看到這個身體強壯、性格奔放的小女孩在家裡和女兒追逐打鬧。但女兒性格相對文靜,經常玩了一會就喊累,玲玲卻像一個上滿了發條的玩具一樣,硬扯著女兒陪她玩。我剛開始覺得這個小女孩的性格真是好,當然除了有點沒禮貌和不聽話,不過我有時覺得聽話和懂禮貌反而會影響孩子天性的釋放,我就是那種喜歡講規矩的父母,這是我的性格所致,沒有辦法。所以看到自己的女兒在玲玲面前表現出的那種與她年齡不符的穩重和懂事時,我是有些心疼和愧疚的。
直到有一次我和玲玲的父母在一次週末相約帶著孩子去遊樂場玩了之後,我對玲玲的看法有所改變。
的確,玲玲媽媽的教育方式與我大相徑庭。她是那種完全的“放羊式”教育。玲玲在遊樂場想玩什麼,她的媽媽就讓她玩什麼,甚至不顧忌某些專案的危險性。
“怕什麼啊,你和甜甜也上來玩吧!”玲玲媽媽一副十分不理解的樣子喊道。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釋放她的天性,給她一個開放自信的性格!”
這句話確實沒錯,但看著旁邊那個幾乎搖到天上去的海盜船,我還是一臉難為情地擺擺手。
玩過之後,玲玲想吃什麼,玲玲媽就買給她吃,想要什麼玩具媽媽就買給她玩。玲玲一路上也都很開心。
至此,我都對玲玲媽的教育方式感到些許欽佩的。
直到玲玲看到了一個小女孩頭上的扎花,且因為媽媽無法在現場給她買一個一模一樣的而坐在地上撒潑打滾時,我的思緒終於陷入了混亂。
我們在談論釋放孩子的天性時,到底在談論什麼?孩子天性的釋放,性格的培養重要嗎?可能是我們在育兒時除過保證孩子的身體健康之外最重要的事了。甚至教育部在2015年出臺了《關於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示:“切實消除學校減負,家長增負,不問興趣,盲目報班,不做虎媽狼爸。”
緊接著民間“放羊式教育”的倡導迴應也在深刻地提醒廣大父母要給孩子“自由”。
中國新聞週刊就刊登過一個高三學生的父親寫信給老師申請他的孩子“免寫作業”,想寫多少寫多少,孩子最終考上名校的案例。這位父親在後來的採訪中也說到他的育兒經,他從女兒一年級的時候就“放養”女兒,現在女兒考入上海財經大學便是得益於他的教育方式。
當時一時間“放養式”教育在網路上掀起熱論。它一舉顛覆了傳統的“管教”模式,以一種新穎,先進的姿態出現在廣大父母的面前。然後很多“深刻反省”的父母便開始自我檢討,並立志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做出改變,還“自由之天性”給孩子。
那麼,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怎樣來執行這個“放養式”教育,具體有什麼可操作的建議呢?在諮詢過很多教育專家後,再加上我的個人經驗和思考後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給孩子以和成人平等的人格
這一點,西方的家庭教育就比我們好得多,記得看過一個外國電影。電影的男主人公要準備出征打仗,臨走前對自己年僅五歲的小兒子說:“爸爸走了之後,你就是家裡唯一的男子漢,所以在我回來之前,保護媽媽和姐姐的任務就交給你了。”這情境要是在國內,恐怕大部分父母給孩子的叮囑怕就僅限於“在家聽媽媽的話”了。
西方父母對孩子人格的尊重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拿如何應對孩子犯錯來說吧。他們孩子要承受的責罰完全是“主動性”的,他們大多采用孩子必須為這個“錯誤”而發出口頭言語上或行為上的道歉來懲罰孩子,而不像中國孩子犯了錯誤只用等著“被動挨打”就行了,某種意義上來說,主動道歉比被動挨打更難,但毫無疑問的是,前者肯定比後者有用。而且同時也能讓孩子明白自由意味著“責任”,而不是為所欲為。
總得來說把孩子當做一個重要的個體,而不是自己任意擺佈的傀儡,他們可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選擇,自己的空間,相應地他們也必須負有責任。
可不拘小節,但必須明辨是非比如很多父母帶著孩子出門碰到自己的朋友,就會強迫孩子喊叔叔阿姨,意在培養孩子的禮貌習慣。我個人的意見是,在前幾次遇到這種情況可提醒孩子問候,如果孩子一直不怎麼配合,就不必再強迫。有些父母甚至在孩子拒絕問候之後呵斥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在孩子拒絕後會笑著說道:“這孩子內向,怕見生人”。這兩種方式都是對孩子的自尊心有嚴重損傷的。
但不是說永遠不干涉孩子的行為。這些小節在他們慢慢長大之後自然會明白,但明辨是非的能力卻是從小要培養的。比如在孩子的選擇損害到他人利益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出面制止。
想象一個場景。你週末帶著孩子回到孃家,你的父母和弟弟或者妹妹在家看一個電視劇,而且是追了很久的劇,然後你的孩子非要看動畫片,哭著鬧著搶遙控器要換臺。你會怎麼選擇。
當然你的父母不可能和孩子爭,肯定會嚷嚷著讓孩子看,自己不看了。但這其實是在助長孩子的“惡”的滋生。在類似的事情上不斷向孩子妥協(搶別的小孩的玩具,零食不懂得分享),會杜絕孩子同理心的產生,他沒有設身處地為別人想的能力,永遠以自我為中心,豈不就成了網友們欲治之而後快的熊孩子了嗎,長成大人後豈不是要成為“巨嬰”?
在孩子學習上應“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許多父母在什麼方面都可以“放”,卻完全在孩子的學習上“抓”地死緊。他們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成績但凡有所下降,便輕則言語訓斥,重則棍棒相向。殊不知這樣只會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只能起反作用。
所以我們在孩子學習方面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睜著看孩子學習態度的眼,閉著看孩子成績單的眼。那如果孩子學習態度並不好時,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怎麼做呢。
可以有很多方法,但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絕對是最有效最科學的方法。首先要使孩子意識到學習是他自身的需要,我們可以從他的興趣愛好入手。比如說孩子喜歡畫畫,我們就可以著重培養他的繪畫才能,這樣他就會樂意去學。在此過程中孩子會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以及會獲得階段性的成就感。並用這種積極的心態去反哺到文化課的學習上,這樣既培養了特長,又增加了孩子的學習熱情。
而對於孩子的成績單,我們家長只把它當做自己改進教育方式的“參考資料”而不是把其當做向孩子興師問罪的依據。讓孩子的學習免去這“後顧之憂”。
教育是一門高深學問,它並不是你照搬套路或者想當然而為之就能得“其中之道”,要搞好教育,你就得隨機應變,因人因地因時因事而制宜,放養式教育並非放羊式教育,它不是父母偷懶的藉口。不然就會落得矯枉過正的錯誤境地。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度”的把握,如果“度”把握地不好,使“放”成了“縱”,孩子的自信會變成自大,強勢變成自私,勇氣變成霸道,正如玲玲那樣,天性是釋放了,但也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