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當孩子因為失敗、挫折,而不敢或抗拒繼續去做某件事時,你的做法是怎樣的?

你又是否有幫助過孩子寫作業,做作品?

……

當心了,你的做法正在一點一滴地影響孩子未來的人生!

問題

1、我的孩子今年上小學五年級了,最近他落選了一個比賽,我比較擔憂孩子因此喪失動力,怕孩子一蹶不振,專家怎麼看呢?

讓孩子一蹶不振的原因只是因為失敗的經歷?還是家長對失敗的態度呢?

2、如果說家長對待成敗的態度,對孩子是有影響的,那家長應該進行引導,才能讓他們重整旗鼓呢?

3、有的家長為了鼓勵孩子,會努力地幫孩子做“神助攻”,替孩子寫作業,做作品,這樣又對孩子帶來什麼負面影響呢?

回答

有研究發現:

3歲到6歲的時候,孩子處於“自我中心主義”階段,對自己的認知總是完美的,有“輸不起”現象是很正常。

5歲到12歲,孩子的自我認知越來越全面,他們開始承認失敗,也接受失敗。

13歲到23歲,孩子的自我認知才會迅速發展並走向成熟,清楚自己是誰,擅長什麼,哪裡不足。

如果在孩子的自我認知發展階段,沒有人好好引導,任由孩子“輸不起”的話,就會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各種比賽類,競賽類的活動,可以促進學校良好積極的教育環境氛圍,可以強化孩子對秩序規則的意識,塑造良好人格,同時良性競爭可以讓學生的人格有韌勁,一定的挫折可以讓孩子自我意識變強變大。

但是很多家長比較擔心,特別是在孩子落選後,家長的態度是怕孩子一蹶不振,家長出現焦慮、擔心、憤怒等情緒。

這個不良的情緒其實是家長的,就好像曾經有一個故事,國王在沒有當國王之前,走路的時候,腳被玻璃劃傷了。

但是,在他當了國王之後,他為了讓其他人了解當時他被劃傷的體驗,他就下令讓所有人丟棄鞋子,來走一段可能會被玻璃或者石頭劃傷的道路。

我打這個比方其實是想說,家長的確對待失敗的態度是會影響孩子的。此種心理防禦機制特別在子女撫養的時候很容易犯的。

具體來說,當孩子遇到比賽,家長能做的:

1、熟悉裁判的規則,了解比賽的要求、流程。

2、體會孩子參加比賽的動機,孩子參加比賽的動機是挺多樣的。

我自己的女兒一年級之後的暑假就自告奮勇報名參加鎮上的游泳比賽,回來之後我們詢問,才了解她的動機就是為了讓老師更加的認識她。

但是,她沒有考慮自己的體質問題,那麼知道這個之後,我們開始給她配備營養餐一個月,還給她報名游泳集訓,而且一直鼓勵她,於是順利完成了比賽,記得最後游泳結束的時候,家裡人是深深地舒了一口氣。

從此孩子成了學校少數報名游泳比賽名單的幾個人之一。有時候,孩子參加比賽的動機是展示自己的實力。

有時候,他們是受到同伴的鼓勵,有時候,他們是想試試看,看能否改變自己不夠好的現狀。這些都是值得鼓勵的。

3、家長無論何時,都應該堅定的站在孩子身邊陪伴她,無條件的容納孩子比賽時候的小情緒。

物質條件倍感豐厚的當代,我們教育的條件也在變化。但是無論何時家長不能代替孩子做任何決定。這在心理學上有個詞語,叫做“淹沒”。

在撫養孩子的過程,家長事事代勞,家長是大的,孩子是小的,所以孩子區分不了哪一個是父母的自我,哪一個是孩子的自我。

這樣的照顧在競爭中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孩子始終形成不了去成就比賽的動機。希望家長們不要犯這樣的錯誤!

60

游泳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孩子被欺負該不該打回去?家長如果做不到這3點,還談什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