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上週末帶Aimee去吃飯。隔壁桌有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從頭到尾各種吵鬧,還總離開桌子滿飯店的跑,他的媽媽就在後面追他,不停地說讓慢點兒、小聲點兒。

不只周邊用餐的人在微微皺眉,服務員都來委婉地提醒了幾次。這個媽媽一臉無奈,很不好意思地跟服務員說自己也知道孩子這樣在公共場合吵鬧會影響到別人,可是沒辦法,這孩子就是怎麼說都不聽。

很熟悉的畫面是不是?不只是外出就餐的時候,在地鐵上、飛機上等等這些公共場合,碰到這種自顧自吵鬧的孩子實在是太普遍了。一般情況下,這些孩子的媽媽要不是氣哄哄地說著“在這樣下次不帶你出來了”這類威脅的話,要不就乾脆啥也不管了,任由孩子去瘋。

我們都知道這是孩子沒有規則意識的表現。由於從小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現在出現這樣不守規則的情況,的確不是媽媽一句兩句話就能教育好的。

有些媽媽其實並不是說真的就不管孩子,各種這不能幹,那不能幹的所謂“規則”也給孩子講過不少,可就是沒什麼效果,孩子照樣是該怎樣還怎樣,於是我們就總能聽到媽媽們的各種抱怨,說孩子沒規矩,不聽話等等,也的確是挺頭疼的。

其實要我說,孩子不守規矩,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大人在給他制定規則的時候方法沒用對。

首先必須明確的一點是,給孩子建立規則,目的是讓他成為更好的能夠適應現實社會的人,這對他是一種保護而不是控制。

曾獲得過美國“總統國家藝術獎”的美國最好老師雷夫·艾斯奎斯在他的《第56號教室的奇蹟》一書中詳細介紹過他是怎樣給孩子們制定班級規則,並讓孩子們心甘情願自覺遵守的事例。

雷夫老師是美國第二大小學霍伯特小學的一名五年級的老師,二十幾年的教學經驗,讓他清楚地認識到,班上的很多孩子之所以守規矩,是因為他們害怕。大家都是從那個階段過來的,有幾個人敢說自己上小學的時候沒有害怕過老師?這種現象在雷夫老師看來是不對的。

在雷夫老師的班級,他首先要打破的就是孩子對老師的恐懼感,取而代之的是彼此之間的信任。也就是說讓孩子們意識到,只要遵守約定好的規則,發生任何問題都是可以補救的。

如果你沒完成作業,在雷夫老師看來只要誠實地告訴他,並說明原因,他就會接受;如果你不小心損壞了公物,也不用怕,雷夫老師認為這事兒是難免的,只要你能把後續處理好就行。正因為如此,孩子們都會因為擁有老師的信任而感到自豪。

不過這樣的信任是需要維持的,一旦你破壞了老師對你的信任,那規則也將隨之改變。孩子們為了維持這份信任,會特別願意遵守這些規則。

至於在班級紀律方面,雷夫老師會堅持做到獎懲明確,並公平公正。

對待有不當行為的孩子,所做出的懲罰一定是和他的錯誤相稱,並且是合乎邏輯的。如果有孩子在做實驗時搗蛋,那就懲罰他不準參加接下來的實驗,而不是因此被罰去操場跑圈,這兩件事毫無關聯,所以這樣的懲罰就是沒有邏輯的。

另外,在雷夫老師看來,作為規則的制定者,老師一定要做孩子們可靠的肩膀,做到言出必行,這是跟孩子們建立信任的最好的方式,畢竟身教重於言教。除此之外,孩子們把老師當作榜樣,所以老師要求孩子們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先做到。

當然,對孩子的管教不能僅有嚴厲,這樣極有可能出現孩子因為害怕而暫時服從的情況,一旦家長放鬆管理,孩子就又放飛了。

不能讓孩子自覺遵守規則,就起不到管教的目的。所以,管教一定要在愛的關係中進行,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一定是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基礎上。雷夫老師在教室裡給孩子們制定規則並執行的經驗,對我們在家中為孩子立規則非常有指導意義。

首先,要讓孩子看到我們對他的信任。

我曾見過不少的父母總表現出對孩子的不信任,眼裡看到的只有孩子的錯誤,而忽略了他的進步以及發生這個錯誤的原因。

就比如年齡較小的孩子在玩完玩具後,有主動收拾的意識,但因為年齡小的關係,並沒能很好地完成,最後玩具可能還是散亂一地。有些父母把關注點都放在散亂的玩具上,會邊收拾邊對孩子說:“怎麼又把玩具折騰的到處都是。”

而有些父母呢,會看到孩子剛剛收拾的舉動,於是非常開心地表揚他:“你可以自己收拾玩具了,做的真棒!”這就傳達給了孩子“我相信你能做好”的信任,孩子感受到了來自父母的肯定和信任,以後會非常樂意在玩完玩具後把它們都收拾好,也就是自然而然遵守了“玩具玩完要歸位”的規則。

其次,任何規則在制定時都要是正面而明確的。

含糊不清的語句孩子是分辨不清的,他們能接受的是直接明確的指令,一是一,二是二,讓孩子怎樣做一定要說清楚,講明白。同樣是收拾玩具的例子,與其說“怎麼這裡的玩具還是這麼亂!”想以此讓孩子主動開始收拾玩具,不如直接堅定地說:“請把玩具收拾好放到玩具箱中。”

再有,制定好規則後家長一定要言出必行,說到做到。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當孩子隨便亂扔玩具怎麼都無法制止的時候,你可能會非常衝動地說上一句:“再這樣我以後就再也不給你買玩具了!”結果呢,還不是該買買了。

這雖然在我們看來,就是媽媽因為比較惱火,沒控制住的一句衝動的話,肯定不能當真的,但對於孩子來說,她分辨不出這些的,媽媽說一套做一套,反而無形中鼓勵了孩子的這種行為,因為他在這個過程中試探到了媽媽的底線。

因此,一旦規則確立,作為大人來說,就一定要堅持貫徹執行,不能出爾反爾,這樣會給孩子的認知造成錯亂感。

最後,一定要有合乎邏輯的懲罰標準,且一定是就事論事。

告訴孩子會一些不當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並且會得到什麼樣的懲罰,他會更好地遵守規則。

也就是說,當他違反規則的時候,你要採取點懲罰措施,讓他體會到違反規則的後果,但請一定參考雷夫老師在教室裡執行的懲罰原則,就是論事,比如孩子這次沒有把某個玩具沒收拾好,那就懲罰他第二天不能再把這個玩具拿出來玩就好了,沒必要因為這個就取消孩子晚上看動畫片的時間。

這裡想補充一點,對於小齡的孩子來說,不是做錯就一定要懲罰的。因為小孩子還處在一個不斷嘗試新鮮事物的階段,每天做好多新的探索時他並不能完全確定這事是對的還是錯的。所以當孩子有不當行為時,我們只需要針對這件事情本身去告訴他為什麼這樣是不對的,然後給他示範應該怎麼做就可以了,千萬別因此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

我曾給Aimee讀過一本繪本《圖書館獅子》,這本書講的就是一個關於遵守規則的故事,我覺得這本書不但適合孩子讀,更適合大人讀,在給孩子立規矩以及培養一個守規矩且自律的孩子方面,會給到我們非常好的啟發。

故事講述了一個威武雄壯的大獅子有一天走進到了圖書館裡,把大家都嚇壞了!圖書管理員馬彬先生不知道該怎麼辦,於是驚慌失措地向館長報告。面對驚慌失措的馬彬先生,館長麥小姐的反應相當鎮靜,只問一句“他有違反規定嗎?”

圖書館是一個規定很多的地方,但馬彬先生就是找不到獅子違反規定的表現,於是,在麥小姐的允許下,大獅子就留了下來,開始和其他小朋友一樣,看書、聽書。

有一次獅子在聽阿姨講故事時,特別專注,聽了一個又一個,都不想結束,於是當阿姨合上書時,他開始大吼。

麥小姐從辦公室走出來跟獅子說:“如果你不保持安靜就必須得離開。這是規定。”獅子很傷心,繼續吼叫著。

這時一個小一點的孩子抱著獅子安慰他,旁邊的幾個孩子看著麥小姐,在為大獅子求情,孩子們說:“如果他保持安靜,明天可以繼續來嗎?”孩子們相信獅子可以保持安靜!

於是,獅子不吼了。麥小姐說:“一隻安靜、守規矩的獅子明天當然可以回來聽故事。”孩子們歡呼著,獅子也非常興奮。孩子們的信任和友善,讓獅子停止了吼叫,自覺遵守了圖書館的規定。

第二天獅子來的比較早,講故事時間還沒到,於是麥小姐就讓獅子幫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獅子乾的很開心,因為他參與到了圖書館中,可以幫助到別人,這是他自我價值的一種體現。後來大獅子不用再被別人交代,就會主動去做事情。

有一天,不知道什麼原因,一向安靜的獅子突然對著馬彬先生不顧一切地大吼起來……

馬彬先生認為獅子違反了圖書館的規定,於是他快步走向麥小姐辦公室,邊走邊喊“獅子違反規定了!獅子違反規定了”。可是當他發現麥小姐摔倒在地上不能動彈,旁邊又沒有一個人的時候,才意識到原來獅子是去向他求救,去救麥小姐。

面對生氣的馬彬先生,麥小姐說:“有時候,只要有正當的理由,就算在圖書館,也可以打破規矩。”而此時,我們可愛的獅子卻因為自知違反了圖書館的規定,黯然傷神的離開了圖書館,再也沒有回來。

大家開始懷念大獅子,包括馬彬先生,他決定做點什麼。終於在一個下雨的天氣裡,馬彬先生找到了蹲在圖書館門口,渴望進入圖書館的獅子,再次把它帶進了圖書館。就這樣,曾經違反規定的獅子又回來了!小朋友們,包括麥小姐都歡呼了起來。

這個大獅子就是孩子,館長麥小姐就是我們。在這個圖書館裡,麥小姐制定的有關圖書館的規則非常明確,只要沒有違反規定就可以被接納,即使它是一隻看起來凶猛的獅子,另外,當獅子感受到自己被信任,被需要的時候,這裡就是一個充滿愛的環境,在這個環境裡他學會了守規矩,學會了自律。當然,規則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特殊情況下它是可以被打破的,就如同書中所講的那樣。

怎麼樣?通過這本繪本,反思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模式以及規則意識的培養,是不是非常有啟發呢?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家庭作業難度大數量多,孩子無法獨立完成,父母是否要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