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很怕黑。
有時候從房間到客廳,如果沒有燈的話,我也不敢走。
所以,每次我要去客廳拿什麼東西時,總是不停的叫“媽媽,媽媽”。
一開始還答應,後來老媽覺得有點不耐煩了:“又不是我說話了,屋子就不黑了。”
我說:“因為跟你說話,我能看到一絲光亮啊。”
當時老媽覺得我神經兮兮的。
但,其實她不知道:
說話這件事,也許我們成年人覺得稀疏平常,多說一句少說一句沒什麼。
可是對於孩子來說,說話是他們與世界建立聯絡的方式。
之前地鐵上看到一幕:
一個小男孩想跟媽媽說點什麼,但是媽媽一直在忙自己的事情。
等她忙完了,才想到剛剛孩子好像有欲言又止的,就問他:“寶寶,你剛剛想跟媽媽說什麼的?”
小男孩早已沒有了最初的那個熱情了,只是淡淡的說:“我想跟你說的,今天我繪畫得了一等獎......”
媽媽立即給孩子一個肯定的笑容,說:“我們家寶寶真棒,今晚想吃什麼?”
小男孩搖搖頭,似乎完全沒有興趣了。
作為家長,我們總是喜歡對於孩子進行長篇大論的教育,可能教育過程中,孩子稍微有點沒注意,就開始對孩子進行吼的。
但,孩子在跟家長溝通的時候,我們能做到好好傾聽孩子麼?
學會傾聽孩子,不要打斷孩子,給他們一個好好說話的機會,或許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
作為成年人,如果我們在說話時,突然被打斷,我們都會很生氣,感覺不被尊重。
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有時候我們打斷孩子,他們內心是怎麼想的呢?
兒童表達本來就有點慢,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再經常被中斷,讓他們無法將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表達出來的話,長期下去,他們會產生自卑心理,感覺會沒有認同感。
父母不讓孩子好好說話,不給孩子耐心地聽完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這就代表親子關係本身就是不平等的。
只能是你說,只能我聽你說,而我完全沒有表達的權力?
之前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小女孩兒穿著媽媽新買的衣服出去找小朋友玩。
可是沒過多久回來,身上全都是髒兮兮的,但是,臉上卻掛著笑容。
媽媽看看之後,很生氣,劈頭蓋臉的就一頓痛罵。
女孩很委屈的一個人躲到房間偷偷哭泣。
其實,媽媽不知道,她身上之所以這麼髒,是因為幫一個老爺爺將掉在泥土地裡的一些東西全都搬上來的。
如果媽媽可以給孩子幾分鐘的解釋時間,或許,就是不一樣的結果了。
她會覺得孩子長大了,學會助人為樂了,而不是現在這樣,以為孩子只知道跑出去瘋玩了。
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每天要跟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客戶、領導、同事......
傾聽他們的每一個需求。
但是,我們有時候卻做不到去傾聽孩子。
給孩子一個說話的機會,一個認真把話說完的機會,是每一個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與尊重。
我們有時會把想法強加給了孩子,自以為是地說“好了,媽媽已經知道了,咱們可以做別的事情了”,或者是急於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批評。
那孩子可能會認為爸爸媽媽的不耐煩是不喜歡聽他說話,不聽他說完就批評他是不信任他。
一個沒有被好好傾聽的孩子,很難學著傾聽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