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路成年》,常感嘆: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爸媽。
還記得一個孩子給爸爸做飯的環節,爸爸只能動嘴不能動手。
不擅長廚藝的徐菲準備做一個簡單的土豆泥,可他光煮土豆就花了一個多小時。然而,即使花了這麼長時間,煮出來的土豆還是脆的。
沒辦法,親兒子做的,怎麼也要給面子,徐錦江硬著頭皮吃了半個,還騙兒子說,“可以,我吃了一個半,特別好。”
可一旁的徐菲,早就默默的看在眼裡了。
當晚,徐菲在小作文裡寫:
“小時候,我很喜歡在廚房裡鼓搗,但老爸覺得一個男孩子怎麼會喜歡這種事情,就把我做飯的愛好扼殺到了搖籃裡。百因必有果,於是,19年後,他吃到了我煮的生土豆。當事人徐錦江老師表示,現在就是後悔,特別後悔。”對孩子,父母常常會不自覺地帶上“預設”。先給孩子劃定好一個成長方向,然後滿懷期待地把孩子往前推。
可是,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自帶的特質、資源,被輕描淡寫地抹殺了。
01.
“媽媽不守信用,不尊重我!”
朋友小然最近很苦惱,正在上幼兒園大班的兒子,一改平時大方活潑的性格,變得暴躁易怒,三天兩頭就為了爭奪玩具而打架,已經打傷了好幾個小朋友。
自從上個月給兒子報了個鋼琴班,他的情緒就越來越差。
兒子本來想學的是跆拳道,她也答應了。但臨報名的時候,又考慮到孩子性格偏外向,覺得應該先補一補“短板”,磨磨性子,為明年上小學做好準備。
沒想到,適得其反。
而且,兒子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喜歡和她說悄悄話,連每天例行的睡前故事都拒絕了。
5歲的小男生,一臉嚴肅地對我們宣佈:“媽媽不守信用,我很生氣!”
小然和老公都想不明白,現在的小孩怎麼這麼任性。明明說了是為他好,他為什麼就是理解不了?
其實,對於小然的兒子來說,這無異於經歷了一次很嚴重的背叛——媽媽知道他想要什麼,卻突然反悔,還非要把他不喜歡的強加給他。
在孩子的認知中,這個事件只有兩種理解方式:
我不夠好,不配得到想要的媽媽是壞人,世界很危險所以,他會在和小朋友搶玩具的時候,表現的很有攻擊性。他會拒絕再次信任媽媽,因為他已經被背叛過了。
當孩子的秉性、興趣、愛好和父母的期待不同時,父母常常忍不住要去幹涉,以為這是在幫助孩子,並且相信等孩子長大之後,一定會理解。
然而,真的等到孩子長大時,他們能記住的很可能只有那份“我不被看見”、“我不被愛”的傷痛了。
真真切切的傷痛,會潛伏在內心深處,讓他們不知不覺地把人生往“困難模式”的方向去演繹——總是需要付出很多,而得到又很艱難。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符合他們的自我認知——“我得不到最想要的”。
02.
小時候的愛好,是一生的珍貴資源
我小的時候,屬於那種特別有個性、不怎麼合群的孩子。
對於喜歡的事情,比如讀書、寫作、做手工,都很沉迷;對於不喜歡的事情,比如補課、運動,一分鐘都不願意做。
在初三以前,我的成績僅僅是勉強能考上普高的程度。
不僅如此,還不愛學習,玩物喪志。
媽媽卻從來不逼迫我。我沉迷“閒書”,家裡好幾面牆的大書櫃,就隨我流連忘返;我喜歡做串珠一類的小首飾,她週末就帶我去手工材料店裡,淘來琳琅滿目的漂亮珠子。
她很自豪地告訴別人:我女兒的手不僅長得好看,還特別巧。
媽媽的態度,傳達出來的訊息是:即使這些在別人看來都沒有用,只要你喜歡,我也會支援你、愛你。
所以,在堅持自我這方面,我一直比別人多一點底氣。
後來,成績突飛猛進,學業一帆風順,閱讀的好習慣一直保持著,也憑藉寫作功底,找到了既真心喜愛、又很有前途的事業。
小時候的愛好,即使看起來暫時“無用”,如果得到了足夠的支援和滋養,也一定會成為長大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
而比技能培養本身更重要的,是對自身天賦的尊重與珍惜。
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內心也有著生生不息的溫暖和希望。
03.
為孩子留一點彈性生長空間
有人分享過一個“激勵”孩子的有效方式——
假裝真誠、可憐的樣子,對孩子說:
“媽媽以前很想考上北大,但是沒有考上,你能不能好好學習,幫媽媽實現這個願望?”很多孩子其實不知道北大意味著什麼,卻為了讓媽媽開心,就很鄭重地答應了。
等孩子長大一點,再繼續用愧疚感和責任感來“綁架”他們,直到成功把他們“騙”進理想學府。
揹負著父母殷切期待的優秀孩子,成年後大多不快樂。
他們本身的樣子很少被看到、被認可,於是只能戴著一副完美的面具,戰戰兢兢地討好整個世界。
外表驕傲、優秀,內在卻有著深深的自卑,總是在強迫性地鞭策自己。
稍有不完美的地方,就很可能全盤否定自己。
他們的思維體系裡,被內建了一對嚴苛的“內在父母”,只會以簡單粗暴的功利性標準,來評斷他們的自我價值。
孩子小的時候,未必知道什麼才是最適合自己的,也還沒有學會如何準確地表達。
父母的正確引導,非常有必要。不過,耐下心來理解孩子,傾聽孩子的想法,與孩子平等探討,才是最關鍵的。
說到底,一個人成年後最堅實的幸福感,和他有多優秀、多符合社會的期待,並不成正比。
真正的決定性因素,在於他是否能夠發自內心地愛自己、支援自己。
而這份能力,取決於他小時候是否真正被父母看到和尊重。
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就像植物一樣,需要足夠的彈性空間。
父母要做的,不是規定這棵植物如何去生長,而是創造最適合生長的環境,適時澆水、施肥,給予Sunny和新鮮的空氣。
擁有彈性成長空間的孩子,長大後會自帶靈活與韌性,更敢於在豐富多變的世界裡,全然投入地享受生活,創造真心想要的體驗。
如果你擠壓了孩子的成長空間,孩子身上的憤怒、不如意,總有一天,都會還到你身上。
-end-
廈門大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撰稿人,涉獵心理占星、奇門遁甲、塔羅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