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這麼不小心?
你都這麼大了,還犯這種錯誤?
你這是怎麼啦,考的這麼低,一點都不知道害臊?
看看你都做了些什麼!
這些道理你應該都明白啊!
如果你一直這樣下去,永遠不會成功。
像你這個樣子,哪個小朋友願意和你一起玩。
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關注孩子的問題上,
或者從孩子行為的瑕疵來教育他們,
也許家長相信“批評使人進步”這一信條,
他們認為,批評孩子,讓他們感覺糟糕以及懲罰孩子,
將會促使他們改變自己的行為,
可是這麼做真的有用嗎?
無論孩子的行為在你看來有多麼的不可理喻,
從拽你的褲腿到對你大喊大叫,從打你、打兄弟姐妹到亂丟玩具,他在那個時刻所做的一切,
不過都是為了滿足他的需要而已—那也是你也有的需要。
也許,他需要的是關注、照顧,需要選擇權、自主權。
你可能不喜歡孩子們為了滿足需要所採用這樣的表達方式,
但這也正是你跟他聯結的最佳時機。
如果你能夠辨識出他們在那個時刻最真實的需要是什麼,
就可以幫助他們找到一種更好的表達方式。
在下面的這個故事裡,這個爸爸很開心地發現自己能夠在那個特殊的時刻關注兒子的需要,
而不是簡單地迴應兒子的行為。
升入初中兩個月後,12歲的兒子小明的體重增加了不少。
他的爸爸媽媽在家裡放了很多健康食品,但是他們也知道,小明在學
校和週末的時候一直吃很多薯片和零食。
他們也不想管的太多。 然而,一天晚上,小明自己開口說話了,
他生氣地說:“真不敢相信我這麼胖!”
他的爸爸後來說,他當時的第一反應是想給小明上一課,
“我告訴過你,只要能夠擺脫那些垃圾食品 就可以瘦下來”。
但是他忍住了,什麼也沒說一一對此. 他感到非常驕傲。
緊接著,小明自己說道:"我知道都是那些垃圾食品鬧的, 可是我忍不住呀!
一放學我就饞得不行,走到哪裡都能看到它們。”
爸爸耐心地傾聽著,體會著小明的感受和需要:“聽起來,你現在有點兒不知所措了, 對嗎?
你想找到另外的方式去發洩和放鬆,而不是吃垃圾食品,但是你這會兒不知道該怎麼做, 是這樣嗎?”
小明的眼睛溼潤了,他開始難過了:“是的,爸爸,我得做點兒什麼了!”
爸爸全身心地傾聽,並體會著小明的感受,
他說:“聽起來,你非常想改變自己的這種行為。”
小明回答道:“是的,爸爸,有什麼好主意嗎?”
同大多數家長一樣,當兒子主動討教的時候,
這位父親開心得不得了,他跟兒子分享了自己的一些主張,
很多成年人往往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人財產,喜歡去命令自己的孩子去做事情。
人與人關係中一個最基本的法則是:在一個家庭的運作裡,沒有“合作”就一定會導致抗拒,抗拒則會導致懲罰或者獎勵來脅迫服從,進而又會引發更強的抗拒,如此迴圈往復。
在家庭運作中,不遵從合作理念的家長必將承受由此所帶來的後果。
學會和孩子合作,才會鍛鍊孩子的能力從而真正引爆孩子的無窮潛力
想一想你跟孩子們在一起互動的每一個時刻,
你是在運用權利掌控你的孩子,還是跟你的孩子一起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