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文說到了,無迴應之地,即是絕境。如果缺乏情感迴應,人就等於處於絕境,甚至是死亡之地。迴應,就是光。

任何人都需要關係,只有在關係中才能展開、認識,並淬鍊自己的心,也只有人性化的人際互動,才能讓一個人體驗到,自己是人。

在關係中要切記:情感互動勝於飲食照料。如果只有物質滿足,而缺乏情感互動,那關係的品質,沒有什麼好稱道的。現實中關係的形態,是有不同的,分別是從一元到三元關係。

關係階段

一元關係:是指一個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別人都來配合他的意志;關係中,只能他說了算。

二元關係:是指一個人意識到另一個人是和自己一樣的獨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對方的感受,也能尊重對方的意志。

三元關係:是指一個人能意識到,關係的複雜之處,在複雜的關係中,他能同時看到“我”、“你”和“他”三個人的感受和意志,並尊重這個複雜的三元關係中的競爭與合作。

通過一個新生兒的心靈發展階段,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新生命的心靈,是如何一步步地認識到,關係的複雜之處的。

精神分析學認為,可以將一個孩子6歲前的發展,按照三種關係分成三個階段:

一元關係階段

大概六個月前,嬰兒處於共生期,覺得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甚至自己和整個世界都是一體的,所謂的一體,至少包括兩個層面:身體上和心理上。

一元關係的境界,在成年人中並不少見。比如戀愛中的女人會想:我不說,你就要知道我在想什麼,否則你就是不愛我了。

這是戀愛中退行到共生期了,渴望自己和戀人合二為一,既然合二為一了,自然不用溝通,就知道彼此想什麼。

一元關係的核心規則是“剝削”,處於一元關係中的人,會忍不住去“剝削”、“掠奪”別人。就像嬰兒“剝削”媽媽的乳汁一樣。

因為嬰兒,既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又認為既然世界一體,所以你的就是我的,我可以肆意使用。習慣被剝削的人,也是活在一元關係中,但是把自己放在了母親角色上,這就是“聖母情節”。

二元關係階段

時間是6~36個月,從五六個月開始,孩子陷入一種矛盾狀態。他一方面覺得媽媽和自己是一體的,但同時又發現,越來越多的事實顯示,他和媽媽是兩個人。

注意:各種發展階段論中,涉及到的年齡,都要看成一個大概數,不是精確的數字。比如共生期,6個月前不是精確到孩子6個月前,就是共生期,6個月後突然進入下一個階段,這只是一個大概數字。

孩子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兩個人,那可能意味著,這是孩子和媽媽分離的開始。這個分離包括兩方面:身體上的分離和心理上的分離。等孩子學會說話後,會特別急於表達“不”,這是孩子在劃清界限,以捍衛自己的獨立性。

良好的照料下,孩子到差不多三歲時,會初步形成自己的個性,這是心裡獨立的一個里程碑。同時,另一個重大的里程碑是孩子將三年來,一直給予他良好照料的媽媽,內化到自己心中,成為了一個穩定的內在客體。

這種情況,可以有很複雜的表達,武老師將它稱為“心中住下一個愛的人”,意味著孩子內心中終於是“我與媽媽 兩個人並存”的關係,因此進入了二元關係的世界。

這兩個里程碑中,“心裡住下一個愛的人”是孩子個性化的支撐。在這種情況下,才能更好地發展他的個性化,承受與媽媽的分離。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的人能享受孤獨?真正享受孤獨的人,是因為心裡住著一個愛的人,他心裡不虛。

二元關係的核心規則是“控制”,孩子和母親在爭奪,我的事誰說了算。媽媽很愛孩子,但覺得你什麼都不會,得聽我的;而孩子就要不斷去鬧事,爭奪獨立控制權,可同時,又覺得自己並不那麼強大,還是很需要媽媽。

一元關係和二元關係,都強調忠誠,不同的是,一元關係主要強調對方對自己忠誠,而自己可以為所欲為;二元關係中,兩個人都會忠於彼此,但同時又感覺,這種忠誠好像犧牲了很多東西。

無論在一元關係的“共生剝削”中,還是在二元關係的“控制忠誠”中,父親都是一個至少被孩子忽略的第三者,甚至孩子會覺得父親是一個敵人。坎貝爾乾脆說:父親,是所有敵人的原型。

對於6個月前的嬰兒而言,母親就是他的整個世界,所以如果這個世界被敗壞了,那嬰兒會覺得整個世界都被敗壞了,包括他自己在內。他要非常努力才能守住一個感覺:“外部世界是壞的,而我還是好的。”

但正常情形下,母親或其他養育者,都能給孩子一些好的感覺,讓孩子覺得自己和媽媽的這個共生體或者二元關係,還是基本好的,可是父親就是母子關係之外的那個人。

所以就引出了這個隱喻:家庭和心靈內部,是孩子和母親關係的象徵;而家庭和心靈外部,是孩子和父親關係的象徵。如果想要孩子和外部世界建立好關係,就必須和父親修好關係。

父親拉著孩子的手,邁向外部世界。這個經典畫面有著深遠的意義,一般發生在三歲後,因為三歲前,孩子的主要注意力,放在修好和媽媽這個二元關係上。

最終實現:心理住下一個愛的人,同時形成自己的個性。這兩者都具備後,孩子就有了基本的能量,可以在和父親的三元關係中去博弈了。

三元關係階段

3歲到6歲,這時孩子充分意識到,除了“我”、“你(媽媽)”,還有“他(爸爸)”的存在。

這個三元關係的核心是競爭與合作,就是說愛父母中的一個,恨另外一個。可又發現,父母都是生養自己的人,不可能完全“愛”,或者完全“恨”,而要學會愛中有恨,恨中有愛。

這個階段發展的好,孩子會充分意識到關係的複雜性,以及他內在心靈的複雜性,誰都是有好有壞,有愛有恨,二元關係的那種彼此連在一起的忠誠感也消失了。

會發現誰的身上都有佔有慾,嫉妒欲,包括自己,不管一個人有多愛你,這份愛都不再是獨享了,而是要分享了。三元關係,是一切複雜關係的源頭。

設想一個三口之家,孩子、媽媽和爸爸:

當孩子覺得,這個世界只有一箇中心時,就處於一元關係,這一個中心,既可能是他,也可能是媽媽,但很難是爸爸。

當孩子覺得,這個世界有兩個中心時,就處於二元關係中,這兩個中心,一般也是他和媽媽。

當孩子覺得,這個家庭有三個中心時,就處於三元關係中,這時父親才可能在孩子心中成為一箇中心。

當然,父親可以通過他的力量和權勢,強行成為家庭的權力中心,但那樣做時,孩子只會將他視為敵人,而不會把父親納入到自己內心。

所以,雖然在社會上,男人更容易去構建一個社會權力體系,但在家中是另外一個樣子,女人更容易和孩子形成聯盟。

再回想起,最初的問題,去了天堂,天使說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選一個自己喜歡的環境生活,那會要什麼樣的環境?現在想來,我還是處於一元關係的世界中。

總結

1.一元關係是指,一個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別人都來配合他的意志,關係中,只能是他說了算。

對應到早期的心靈發展階段,是6個月前的共生期,嬰兒覺得自己和媽媽,甚至和整個世界,在身體和心理上都是一體的。

2.二元關係是指,一個人意識到,另一個人是和自己一樣的獨立存在,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到對方的感受,也真能尊重對方的意志。

階段是6~36個月,孩子開始和媽媽分離,在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這個階段實現兩個里程碑:心中住下一個愛的人,同時形成自己的個性。這兩者都具備後,孩子就有了基本的能量。

3.三元關係是指,一個人能意識到關係的複雜之處,在複雜的關係中,能同時看到,你、我、他三個人的感受和意志,並尊重這個複雜的三元關係中的競爭與合作。

階段是3~6歲,孩子充分意識到,除了“我”、“你(媽媽)”,還有“他(爸爸)”的存在,也就是孩子覺得,這個家庭有三個中心,會充分意識到關係的複雜性,以及他內在心靈的複雜性,三元關係是一切複雜關係的源頭。

思考

學了關係層次,後才發現自己,一直處於一元關係中,從來沒有出來過。因為我最想要的環境,就是做一個米蟲,不思考,不勞動,只有共生剝削。我都快30歲了,還處在一元關係中,啊,好臉紅啊。

近日有發生一件事情,讓我覺得很感動,是因為我在自己身上,看到了世界的複雜。世界是一面鏡子,誠實地反映出我內心的複雜、敏感、脆弱、自私、虛偽、關鍵時刻不擇手段,擅長投射、甩鍋、嫁禍。哈哈,我又看到了更清晰的自己。

心裡住著一個愛的人,才會不虛。也許可以考慮一下,去報個拳擊課,用合理的方式去消耗自己內在的攻擊性。希望每位讀者,心裡都住著一個愛的人。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寶寶出現這5種情況,說明已經傷了脾胃,用這3招護理才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