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幾乎所有的家長或多或少都經歷過與孩子溝通的困惑。不知道現代一些家長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問題,就是當自己不主動問詢孩子的時候,孩子基本上很少主動和自己講話,更別說孩子主動給自己說他們在學校遇到的事情。

現在,親子之間的溝通已經成了大問題,或許一些家長忙於工作沒有注意,或者是覺得孩子不吵不鬧能讓家長省很多精力。

然而卻無法掩蓋這個事實:當代孩子已經越來越不願意與家長溝通,孩子年齡越大,越是不願意和父母講話。

一些家長或許很納悶,自己平時也沒有打罵孩子,孩子怎麼就不願意和自己說話了呢?

實際上並不是只有打罵孩子才會讓孩子不願意與家長溝通,平時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導致孩子失去溝通的慾望。

一般來說,孩子不願意與父母溝通的罪魁禍首無外乎這幾種:

1.父母經常吵架

試想一下,如果爸爸媽媽經常當著孩子的面爭吵,惡語相向,這樣的家庭裡,沒有和諧溫暖的家庭氛圍,也沒有相互理解的同理心,那麼孩子還怎麼願意跟父母溝通呢?

2.父母不尊重孩子隱私

孩子越長大,就會有越多自己小世界裡的祕密。最常見的莫過於寫日記、需要獨處、需要交朋友等等。

很多父母一旦發現孩子有小祕密,不願意傾訴,就會迫切地擅自干涉孩子的隱私。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非常抗拒並且出現叛逆的心理,更別提溝通了。

3.父母與孩子沒有共同語言

隨著孩子年齡段的變化,喜歡的東西或不同時期的煩惱都是不一樣的,父母如果沒有及時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跟孩子溝通的時候沒有共同語言,只會讓親子溝通變得尷尬。

4.父母控制慾太強

許多家長的溝通內容不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而是唯我獨尊;許多家長的溝通方式不是以傾聽和協商式進行,而是真主意假商量,雖然是孩子自己的事,但孩子根本就沒有選擇權;許多家長溝通的目的不是在關注孩子的成長,而是為了更好地控制孩子。

我們家長在與孩子中使用的句式和語言讓孩子覺得不是在溝通,而是在操控他的自由,慢慢地孩子也會失去與父母溝通的慾望。

除了這四種主要原因,父母的溝通方式也很重要。

曾有孩子列舉出與父母溝通時最常見也最不喜歡的方式:

l 爸媽跟我聊天,話題永遠只有“學習”

l 總是用冷冰冰的大道理代替心貼心的交流

l 爸爸媽媽總覺得我內心的想法幼稚,不尊重我

不知道各位爸爸媽媽們,你們平時跟孩子溝通時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嗎?

有時候,父母以為自己在和孩子溝通,但其實這樣的溝通完全沒有任何效果,並且還會讓孩子產生厭惡感。

家長要想改變這種狀況,就得了解下面幾個與孩子溝通的原則:

1.心平氣和原則

工作的壓力,頻繁的應酬,這些生活中的瑣事往往讓家長們普遍少了點心平氣和,即使意識到溝通的重要,但也有心無力。

很多時候,孩子犯了錯還來不及解釋,父母立馬劈頭蓋臉狠狠地批評孩子。孩子內心能不委屈,能不抗拒嗎?

如果爸爸媽媽可以心平氣和的跟孩子溝通,我相信孩子肯定也會意識到錯誤並努力改正,而下次遇到這樣的問題,也會主動溝通。

2.平等原則

很多父母和孩子溝通,總是擺出一副“你必須聽我的”樣子,然而溝通的前提應該是平等。

不要把“你要”、“你應該”、“你不能”等詞語常掛在嘴邊,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孩子才能更好的敞開心扉去和父母交流。

3.共情原則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Marshall Rosenberg)曾經說過,溝通時,別忽視孩子感受。這句話雖然很簡單,但背後深意無限。

在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投射心理”,即大人們常常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好比一個孩子打針恐懼時,有些大人會說:“膽小鬼,打針就像被螞蟻咬,至於讓你哭成這樣嗎?”

善良的溝通,是對孩子沒有指責、打罵和強迫,是在理解孩子的前提下,接受孩子的情緒和行為,在此基礎上促進溝通的完成。當孩子感覺自己被理解,便容易放下內心的對抗。

溝通中,一個孩子得到的共情越多,感受到對方的話語和行為越善良,能至少減少80%的溝通衝突,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親子溝通障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且根源多半發生在父母身上。

孩子一天天長大,終有一天要離我們遠去,不要因為我們不恰當的溝通方式,讓這有限的親子時光,變得冷漠而疏離。

所以作為父母,在愛孩子的前提下,更應該學習如何和孩子做好親子溝通,讓親子關係更親密更和諧。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好吃、好學、好做的營養美食,孕期媽媽和寶寶吃了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