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離開父母、家人的時候都是不願意的,所以送孩子上幼兒園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每次到幼兒園門口的時候都會哭鬧一番。一個家庭中的奶奶和媽媽遇到這種情況有著不同的想法。奶奶認為孩子不想去就不去了,自己也有空,也有能力教孩子學習知識,何必花錢讓別人來帶孩子呢?但是孩子的媽媽認為別的小朋友都去上,自己的孩子不能搞特殊化。再說,雖然奶奶是可以教孩子的,但肯定是比不上專業幼師的。
幼兒園教的那些東西家長都會,甚至那些知識的傳授在家就可以完成。但是家長為什麼還要花錢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呢?很多家長認為上幼兒園是讓自己的孩子更合群,不搞特殊。但家長讓孩子上幼兒園真的只是這樣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這裡,我們要認識一個詞語叫做“鯰魚效應”,只有孩子打破了自己所處的安逸環境,有了競爭、跟別人的“攀比”和適應,才會讓自己變得更好。
現在很多的家長認為自己可以教孩子,但是孩子在家的時候沒有競爭,他們就不太想打破安逸的環境去接觸新鮮的事物。家長就有會強迫孩子學習,但家長的強迫並不能讓孩子高效率的學習,甚至還可能讓孩子出現了厭學的心理。
而孩子在幼兒園,他們會感受到別的小朋友帶給他們的壓力,然後比較誰做得好。正是因為這種比較,他們會努力地表現自己,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
孩子在幼兒園還有一點好處,他在幼兒園能遇見更多的人。這些小朋友的脾氣、習慣、等等都是不一樣的,而孩子想要在這種環境中生活的好就得有著良好的交際能力和高情商。孩子在這學到的這兩點在以後也是非常受用的。
為了競爭中有更好的成長,“鯰魚效應”理論告訴我們這幾點很重要
1.孩子要有過硬的本事
孩子在家就是寶貝,什麼都不捨得讓孩子做,但是孩子在外的時候不是這樣了,沒有一個人有義務要遷就他,所以只有他自身有夠硬的本事才能夠應對那些成長路上的困難。有足夠的能力,這才是他成長路上的盔甲。
2.不能讓孩子懼怕失敗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有失敗的,如果孩子沒有正確認識失敗的,可能會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有影響。而家長要做的就是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讓他們從失敗中學習,而不是讓他們畏懼失敗。
3.不要一味的對孩子妥協
家長在面對教育孩子的原則問題的時候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就心軟。如果家長一味的妥協孩子,那孩子將會很難養成好的習慣,孩子也就會慢慢的與別人拉開差距。還有孩子就會認為只要哭鬧就會讓家長妥協,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兩種性格均不可取,家長引導需注意
1.與世無爭的性格
如果自己的孩子對於任何事情都是與世無爭的性格的話,會受不了這種強度的壓力。那孩子如果不想去上幼兒園的話,就不要強迫孩子了。如果這時候你在孩子面前說,“你真沒用”,“你看看那個孩子,怎樣的好”這類話,孩子慢慢的可能會更加的自卑。最後會讓孩子變得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自信,也沒有興趣。
2.非常強勢的性格
如果孩子是非常強勢的性格,在面對很多事情的時候可能會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他。在跟其他小朋友持不同意見的時候,他們可能會非常強硬,甚至是動手讓小朋友向他妥協。
孩子如果是這兩種性格的話,就需要家長好好引導孩子了,如果家長沒有正確的引導的話,以後可能會讓孩子走上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