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
你家孩子做事磨磨唧唧,拖拖拉拉的嗎?你的孩子動手能力很差,過分依賴父母嗎?你的孩子似乎完全沒有時間觀念嗎?如果是,也不要太著急,更不要對孩子大呼小叫,輕則打罵,嚴重了還使用暴力!
其實曾經有多位心理學家指出過:“正常情況下,孩子多半存在自我約束能力差的情況。”當然專家雖認為這種情況很普遍,但並非是讓我們這些家長們等閒視之,而是應該在充分理解孩子這一特質的情況下,給予孩子積極的有效的引導,讓孩子不斷地通過科學的方法,慢慢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下面我們就傳授給家長一個"祕籍"!——“蔡格尼克記憶效應”!一個百試不厭的拯救孩子“拖延症”的"良方"。那麼,什麼是“蔡格尼克記憶效應”呢?
德國的心理學家蔡格尼克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應徵了一些實驗者,他們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地域不同!把這些應試者評論分成兩組!然後選出22件簡單的工作,例如:看書、畫畫、寫信等。讓他們在指定的時間內進行操作,完成!
第一組全程毫無打擾!第二組則不允許他們全部做完!
實驗結束後,讓應試者們回憶自己做了那些事,一共要求做了幾件事。結果讓蔡尼克意想不到的是,未完成工作的應試者,要比已經完成的應試者,記憶更加深刻。這一實驗充分說明,人們對沒有完成的工作,更不容易忘記。而這種現象,也被科學界稱為了“蔡格尼克記憶效應”。那麼這個實驗對於我們有那些實際的應用意義呢?
先來看看江蘇的豪同學:
豪同學進入小學後明顯不適應小學的生活,不但平時做事慢,拖拉,而且還顯得很沒有時間觀念,對於學校發生的事情,更是一副茫然的表情。這些都讓豪同學的媽媽氣憤不已。當豪同學的媽媽得知了蔡格尼克記憶效應後,立即拿來主義,關鍵在兒子身上試驗了一下。
當晚,媽媽眼看著兒子打開了書包,她卻在一邊制止說,你幹嘛,先別寫作業,來幫我把菜摘一下。兒子竟然前所未有的不高興起來,嘟嘟囔囔的說:人家的先寫作業。
不行,先來幫媽媽把菜摘了才能寫作業。豪同學噘著嘴做好了媽媽交代的工作,竟然一頭扎進書房些作業去了。其實,類似的阻礙行為,的確有效的激發了孩子對於學習和寫作業等一系列他們不感興趣的事情的積極性。
要不,你也來試試,看看這個辦法用在咱們家孩子身上是否也能根治孩子的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