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常常絞盡腦汁,想要為孩子設定一些特別的活動來鍛鍊孩子的各項能力。但其實,家庭教學不需要額外的環節,只需要利用生活中一些小事便可很好地提升孩子的能力。
下面,我們請北大六院賈美香醫師,以“喝水”為例,為我們傳授居家干預中容易忽視卻又非常關鍵的小細節。
對於一個正常孩子來講,喝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他能夠自己去拿水杯,如果夠不到暖水瓶的話,他會拿著水杯放到你面前,示意你去倒水。
但是對於我們這樣的孩子來說,這可能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所以大家在教喝水之前,可能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
教喝水時,我們要注意:
❶ 準備喝水的用具
比如說對於能力比較弱的孩子,可能我們要準備不同的喝水的器皿,比如奶瓶、礦泉水瓶子、孩子的水杯、家長的水杯。
如果孩子渴了,他首先想到的是去拿奶瓶,如果奶瓶裡有水,他可能就自己端起來喝了,如果沒有,他會把奶瓶放到家長面前,也就是示意家長去倒水。
❷ 注重互動
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跟孩子做互動:“寶寶你是渴了嗎,是想喝水嗎?告訴媽媽。”
雖然孩子沒有語言說不出來,但是他可以用肢體語言或者用表情、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比如說點點頭,或者拉著媽媽的手,示意想喝水。
對於高功能的孩子,他們可能就會去選擇我們事先給他準備的杯子、水瓶、水壺等等,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教孩子認識這些不同的物體。
❸ 少量多次
我們經常聽到很多家長說,孩子一想喝水巴不得趕緊給他一大瓶一大杯,甚至倒滿。我們其實不提倡這樣,而是希望少倒多次。
因為你倒得少,孩子喝了一口,要是他沒喝夠,還渴著呢,他會又讓你倒,這也是你跟孩子互動的一次機會。你可以跟孩子說:“是不是還想喝,還沒喝夠呢,告訴媽媽。”這時候孩子一定會有表情、有動作,有能力的孩子是會有語言的,那你就再倒一次,並且告訴孩子:“來,媽媽再幫你倒一次。”
❹ 引導孩子表達
喝水說起來是很簡單的一個要求,對於有語言的孩子,我們一定要教孩子提要求,只有他說了,我們再給他,而且每次你倒得少的時候,孩子會提很多的要求“我還喝”、“我還渴著呢”、“我還要”……這都是提高孩子語言能力的機會,培養他語言的能力。
【賈老師叮囑】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家長不要著急,不要一下子給孩子都倒滿,他一喝夠了就不要了,你就會失去很多訓練的機會。
我們要把點滴的機會留給孩子,要從簡單到複雜,從易到難,慢慢地去引導孩子做每一個動作,去完成孩子提出來的每一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