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每個孩子最初都如葵花一般,圍著太陽一樣強大的父母轉。

為什麼養孩子?老一輩人主張“養兒防老”,上一輩人想要孩子完成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新一代的人說要和孩子一起長大。

怎麼養孩子?想和孩子一起長大不能只是一句話,要落到具體的每一天每一件事情上。對於這個問題,身邊的同齡人不約而同的開始了思考。窮養?富養?各種育兒理念充斥在網路與書本之中。當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出確切的答案時,一點一點長大的孩子們卻開始了一波接一波的實力操作:扔東西、發脾氣、耍無賴……耐不住性子的父母選擇向父輩們學習,一巴掌解決眼前困擾,卻仍舊治標不治本,而耐住性子的父母有些絕望,難道眼前這個孩子也是魔童轉世不成?

為什麼往日乖巧的孩子在進入兩歲左右後,就變身小魔童了呢?

個人意識覺醒。與小嬰兒的極大依賴性不同,孩子慢慢長大,接觸的人和事增多,慢慢的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還要依靠父母生活,但很多事情上想要自己說了算。所以,當事情的發生沒有按照孩子的意圖來時,加上孩子的溝通表達能力又有限,於是就有可能出現“雞同鴨講”的情形,最後孩子只能用最原始的招數或者說是他們認為最有用的招數克敵制勝。

佔有慾增強。在孩子兩歲以後,尤其是到三歲這個時間段,家長會很明顯感到孩子的佔有慾。孩子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我的”,面對家長要求的分享往往視而不見或抵死不從,一些家長為了面子會強行從孩子手中拿走玩具或零食,讓孩子學會分享,於是又是一波吵鬧。其實,佔有慾增強,不喜歡分享都不應該受到太大的指責,家長看似無足輕重的玩具或零食,對孩子來說卻是他真實能夠抓住的自己的東西,自然不會輕易出手。

猛刷存在感。很多家長帶孩子的模式就是手機帶娃,經常在外面吃飯的時候看到一桌子小孩和大人都是一人一個手機,刷視訊、玩遊戲,少了基本的交流。當孩子最初接觸手機的時候,或許會被手機遊戲或動畫所吸引,但他們更希望的是和父母親人面對面的玩耍,可是面對抱著手機不撒手的父母,孩子感到被忽視。為了引起注意,做乖巧的孩子肯定是不管用的,小打小鬧也不太行,於是選擇亂髮脾氣和猛摔東西。

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夠有責任心,有個性,不人云亦云。那麼好了,機會來了,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就是他展現自己個性的時候。

尊重孩子的選擇。要堅信,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展現自己個性的權利,作為父母有呵護孩子個性發展的義務。於是,當孩子的想法與大人的想法出現衝突時,要以理服人,而且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用他們可以理解的道理講清楚,說明白。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的孩子不懂事、不講理、耍無賴,而是作為家長的沒有做好傾聽和解說工作。慢慢的蹲下,將視線齊平,看著孩子的眼睛,將一件事情分好壞兩個方面說,讓孩子自己選擇,選擇之後不能出爾反爾。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孩子想在冬天吃冰激凌,若是家長說不行,孩子很容易逆反,若是簡單的說太冷了,孩子會說他不怕冷。那就不如蹲下來,看著孩子,講一個關於冰激凌大鬧小肚子的故事,而且說好冰激凌可以在夏天吃,但也只能幾天吃一個。從我自身來說,平日裡往往會積累一群小兔子、小鴨子、小雞的故事,關鍵時刻輪番上陣,總之這些好朋友都不會在冬天吃冰激凌的,因為貪婪的小豬隻吃了一口就拉肚子上醫院打針了。而且要說明不一定會拉肚子,但只要拉肚子了就得去打針,不誇張,正反兩方面的利弊說清楚,剩下的就是相信你的孩子。

適當“冷處理”。有些孩子發起脾氣來或許真的是油鹽不進,說什麼都聽不進去了,怎麼辦?我從不主張打孩子,也不喜歡把孩子關小黑屋子,我會適當的選擇暫時忽略他的哭鬧,等他告一段了再開始講行與不行的原因。我家大寶有一次躺在地上不起來,我就繞著他走圈圈,不時的詢問,這是小雞哭了嗎?這是小鴨哭了嗎……最後他忍不了,停止哭泣說,是寶寶哭了。這樣就可以開始對話了……所以冷處理加了引號,就不是真的冷著處理,而是暫避鋒芒,另尋出口。

找準自己的位置。父母是什麼?父母不是孩子的保姆,更不是孩子的上帝。父母和孩子一樣,是這個世間獨立平等的個體。既然主張要和孩子一起長大,那就要說到做到。要有一顆和孩子一樣的童心,要有隨時應對孩子各種狀況的耐心,還要隨時調整心情工作、學習。想要孩子做什麼,那就自己先去做什麼,不想讓孩子做什麼,那就自己先堅決不去做。父母與子女的稱呼不過就是一個代號,若能成為朋友那才是真正的一起長大。

願天下的寶貝都能夠被溫柔以待,而他們回報的溫柔是世間最美的風景。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不要插手我的“工作”:愛孩子,就請幫他實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