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國慶期間,我和老公,還有朋友葉子和她的兒子小博一起出去旅遊。

最令我驚歎的是,葉子的兒子5歲,就像一個小大人,非常獨立:全程自己走路,腿勁兒比大人都好,不像其他孩子走一段路就要讓家長背或者抱;

在我們走累的時候,他還主動提出幫大人拿東西;

我們出去吃飯,葉子都會讓孩子去叫服務員,跟服務員交流,中間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

他的種種表現,完全顛覆了我對一個5歲小孩的既定印象,真心覺得這個媽媽把孩子培養得好獨立。

我主動跟葉子聊起孩子的教育問題,向她取經,她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想讓孩子獨立?很簡單,從小把他當個“人”!也就是說別把孩子當孩子,把他當成大人平等對待。聽過她的理論,我覺得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1、為什麼要把孩子當成大人看待?

現實生活中有兩類家長,一種家長持有這樣的觀念——“我是家長,你必須聽我的”,用一種高高在上的家長姿態來管束孩子。還有一類家長是這樣的——凡事都遷就和將就孩子,覺得孩子小,就應該得到家長無條件的呵護。

其實這兩類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模式都有欠缺的地方,前者容易引起孩子的不滿,覺得家長不能聽取自己的想法,沒有存在感,時間長了就會有逆反和反抗心理。

而後者呢?容易把孩子養成家裡的小皇帝,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其他所有人都得遷就自己,這樣孩子一旦進入社會,非常容易受挫。

那麼,父母和孩子最好的相處方式是什麼呢?平等相處!

所謂平等,就是既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高高在上,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也不要讓孩子被迫接受家長的管束,而是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和他處在相同的位置上,平等地對待他。

而且這種平等,絕對不是口頭上的說說而已,而是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種種細節中,以下方法以供參考。

2、與孩子“平等相處” 體現生活的細節上

· 平等就是不把孩子當孩子,把孩子當大人

在我們家裡,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小侄子和我非常親密,而跟爺爺奶奶就有距離感,但是問題是明明爺爺奶奶更疼他呀,反而我經常會跟他搶零食吃。

每次他拿出一個好吃的零食,媽媽都要讓他給大家分享。多半時候大人都覺得只是逗逗他,當他真正捨得給的時候,爺爺奶奶就會說:“真乖,謝謝你!我們大人不吃,你自己吃”。

而當他給我的時候,我就會毫不猶豫地接下,並且很快速地吃完,並且聲情並茂地形容這個東西太好吃了,央求他再給我吃點,每次他看我表現得那麼誇張都會笑得前仰後合。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和他的關係瞬間就拉近了。

我反思了一下,其實這也是和孩子平等相處的一種方式,就是把他當成大人,不要覺得吃零食就是小孩的專屬。當他願意跟我分享美食的時候,大人就應該欣然接受,並且給他反饋這個東西有多好吃,感謝他的分享。

這樣一來二往的過程中,關係瞬間就拉近許多,孩子需要的是跟大人玩在一起的生活樂趣。相反,當你把孩子當成小孩,凡事都遷就他的時候,反而會和孩子之間有一種距離感。

這一點上,中國近現代史上有名的建築教育學家樑思成和林徽因夫婦有相同的觀點,他們用對成年人的平等友誼,來代替對孩子的愛,關心而不溺愛。

那時候,樑思成和林徽因夫婦經常要到外地考察,陪在子女身邊的時間很少,所以就會給女兒寫很長的信,和女兒說說他們的生活和工作,儘管對於當時的女兒來說,可能有些東西很難理解,可是他們還是堅持這樣,把女兒當成一個大人看待。

· 平等就是遇到事情要多與孩子商量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小,不懂事,所以有關孩子的事情就擅自做主了。家裡有大事小事,從來也不告訴孩子,甚至要故意避開孩子來商量。其實這樣的做法都是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性和責任心的。

正確的做法是,凡事多跟孩子商量,聽取他們的意見,讓孩子參與到事件的決策中。

比如定期舉行家庭會議,就家裡目前遇到的大事小事讓孩子發表自己的看法,雖然孩子的意見有時候可能沒有參考性,比較天馬行空,但是你讓他參與的過程,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也是家庭的一份子,爸媽很在乎他的意見,從而增強孩子的使命感。

除此,可以讓孩子參與決策的事情還有很多,例如報什麼補習班、學什麼樂器、發展什麼特長,都可以提前徵詢孩子的意見;

再比如在家庭打掃衛生的時候,可以給孩子安排一個重要的職務,讓他帶著責任感參與其中,這樣都是平等對待孩子的方式,會讓孩子在替父母和家庭承擔一些事情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心。

就像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的:“孩子要少下命令,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不適用或失敗時才用。要像一個善良的立法者一樣,不會因為去壓迫而高興,而因為用不著壓迫而高興。”

· 平等就是父母要勇於向孩子承認錯誤

記得之前有一則新聞是這樣的:南京一個小孩,在做數學題的時候,答案跟媽媽的答案不一樣,媽媽非說是孩子錯了,孩子覺得委屈就哭著報警了。

警察來了之後,發現果然是媽媽錯了。這個時候媽媽才不得不向孩子承認錯誤。我們想一下,假設孩子沒有報警,警察沒有來,媽媽還會不會向孩子道歉了,我覺得難說。

在很多家長的觀念中,認為大人要有權威性,任何時候家長的權威都不能被挑戰。擔心一旦向孩子承認錯誤,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

還有很多家長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吃的鹽比你吃的米都多,聽我的!”這樣的交流方式其實就是缺乏平等的交流,最終會導致與孩子之間的相處失衡。

《殺死一隻知更鳥》中寫道:“你只有穿上對方的鞋,你才能理解別人。”

這句話同樣適用在父母和孩子身上,凡事要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假如孩子做錯事情不承認,作為家長的你,會有什麼想法呢?因此,當家長做錯事情的時候也是一樣,應該放下姿態,真誠道歉。

這不僅不會戕害父母的威嚴,相反,這是把父母的威嚴轉化成了真正的溫情,父母和孩子建立起如朋友一樣的紐帶。一方面讓孩子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另一方面,會讓孩子從家長的言傳身教中學會如何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才是屬於父母和孩子的平等相處模式。

總之,孩子的成長,在於父母平時一點一滴的引導,總的來看要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對待,凡事讓他參與決策,善於聽取孩子意見,同時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做錯事情的時候,都要養成勇於承認錯誤的習慣,這樣父母和孩子之間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平等,有利於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有責任心的、獨立的人。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2週歲寶寶,必須具備的3種獨立生活能力,不知你家寶寶達標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