佑佑是一個愛搶小朋友玩具的小朋友,在一次上早教課的過程中又搶了小朋友米多的玩具,米多並沒有太多的反應準備去拿另外一個玩具玩,米多媽媽非常氣憤的從佑佑手裡幫兒子把玩具搶了回來,並很嚴肅的跟佑佑說:阿姨來教你怎麼和小朋友玩!這個是弟弟先拿到的玩具,如果佑佑想玩應該先經過弟弟的同意!佑佑有點懵的看著米多媽媽。佑佑媽媽和其他家長都驚呆了。而當事人小米多依然像沒發生任何事一樣那裡玩著其他玩具
這種護子心切的媽媽還真不在少數。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時候怕自己家孩子吃虧,孩子需要什麼想立刻滿足怕委屈了孩子,竭盡所能的去達到孩子想要達到願望~~~~~你不知道的是你正在掉入陷阱裡。在《讓孩子學會思考》這本書裡列出了以下幾個問題,看看你是不是也已經掉進了陷阱裡
1. 你的孩子是否應該在自己想辦法的情況 下把問題告訴你?
2. 你是否有強烈的使命感去解決問題,無法做到只聽不做?
3. 如果你不是親自解決問題,孩子是不是會暴跳如雷或者焦慮不安?
4. 如果你沒有為孩子效勞,會不會感到內疚?
5. 你們談話時,孩子會不會拿別的家長和你比?
6. 是不是在生日或節日之前,孩子想要的東西就已經成了他的囊中之物?
7. 你是否會因為看到別的家長為孩子舉辦生日派對而排除萬難照做?
8. 你是不是每年都給學校寫信為孩子挑老師?
9. 你是不是覺得在孩子完成學校作業這方面對孩子的幫助過多了?
10. 當孩子有需要時,你是不是會不假思索地停下手中的一切就為了做到對孩子有求必應?
11. 你會不會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奮力使孩子擺脫問題。然後對自己說下不為例呢?
12. 你是不是會在活動或會議期間回覆孩子 無關緊要的資訊?
這些問題就是《讓孩子學會思考》中作者提出來讓家長自檢的問題,這本書的作者是達琳 思威特蘭和羅恩 施託伯格她們分別是兒童心理學家和臨床心理醫生,專注研究兒童和青少年心理二十多年。作者通過多年的例項研究提出了5個家長陷阱
1. 解救陷阱看到孩子陷入困境,父母就心疼。所以,父母迫不急待地要給孩子解決問題,把他們從痛苦中“解救”出來。家長的這種行為會讓孩子形成一個預期:總會有人替自己解決問題。這實際上剝奪了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媽寶男”“中國式巨嬰”全都是這樣被培養出來的,明明是一個成人每天掛在嘴邊的話卻是“我媽說~~~~”“我媽覺得~~~~”當面對問題,處理事情的時候會習慣性的叫“媽這個怎麼辦,”“這該怎麼做”而且他們永遠不會愧疚和羞恥
2 .火速陷阱家長遏盡所能為孩子奉獻的意願落實行動,就是刻不容緩滿足孩子的需求,一次又一次地使他們的願望即刻實現。
棉花糖實驗證明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學業表現通常更好SAT分數也更高。社會責任感和上進心更強。更願意為了實現更高的目標不懈努力。學習目標明確。不會輕言放棄,還能做到謹言慎行,不會因為一時衝動而意氣用事。這些物質也是好多“學霸”明顯具有的。
而那些不會等待的孩子通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稍不滿足就會大發雷霆,會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別人的身上,虛榮,攀比,抱怨,永遠都會把自己的生活搞的一團遭還會埋怨是爸爸媽媽沒有幫他們處理好
3.壓力陷阱父母對孩子的成就津津樂道。同時他們也為孩子殫精痬慮。生怕孩子因無法在競爭中勝出而信心受挫。自暴自棄。受這一想法左右,家長不由自主地推動孩子向前衝。完全不顧孩子的承受能力
現在的孩子都好忙,從小的時候開媽上早教課,稍大一點的時候開媽各種興趣班,每天除了學校就是奔走在各個教育機構之間,行程被排的滿滿的,家長付出了所有空餘時間陪孩子上各種的課。每天憂慮重重的擔心孩子被落下,同時,一向人說起自家孩子的時候滿臉的炫耀,為孩子付出到感動自己。孩子像人偶一樣被指揮著學這個學那個,好像只有這樣做父母的才能減少一點焦慮。而最讓孩子傷心還不是隻從父母的安排而是“別人家的孩子~~~~”好像自己無論自己做都成為不了別人家的孩子。我好想問一下這樣的父母“這樣你們真的幸福嗎?”“孩子真的幸福嗎?”子非魚,焉知魚之樂。這真是孩子想要的嗎?
4.給予陷阱家長不想讓孩子在別人面前抬不頭來,因而落入對孩子的物質需求百依百順的陷阱中。孩子有求,家長必應。則孩子本身不需要努力
很多家長都模糊了給予的概念,不管是物質上的給予還是精神上的給予,總認為別人家的孩子有我也要儘量滿足我家孩子的需求,本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想要就買給他吧,又不是買不起何必讓孩子難過呢······類似的這種想法讓孩子沒有金錢的概念,不懂得努力和付出的因果關係,只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難過一下媽媽就會給買,哭一下就會有人送到眼前。當孩子長大以後依然是這樣你還有什麼可以給的呢?有一副漫畫就很好的詮釋了這個道理:小男孩和蘋果樹的故事,小男孩需要錢買玩具,摘掉了蘋果樹上的所有蘋果去換了錢,小男孩子需要房子,砍掉了所了樹枝蓋了一所房子,小男孩想要去遠方砍掉了樹幹做了條船,到最後蘋果樹只剩下了老樹根 ,再也沒有什麼可以給小男孩的了·········
5.負罪陷阱家長不想成為孩子心有不悅的罪魁禍首。當家長認為自己是孩子不高興的元凶時,不需要孩子出口埋怨,都會補負罪感纏繞,落入負罪陷阱
工作的忙碌,工作壓力的增強會讓現在的父母沒有太多的時間去陪伴孩子,但又知道童年時期的陪伴又是那麼的重要,分身乏術,進退兩難的境地讓家長心生更多的負責感,覺得對孩子的虧欠了太多,所以就會在其它方面無理由的滿足來作為彌補,與其說是對孩子的彌補不如說是家長自己在尋求安慰,特別是離異家庭,因為自己的原因選擇離婚覺得對不起孩子就會無底限的滿足孩子提出的各種要求,甚至主動去討好孩子,這樣做孩子就真的會感激嗎?你是不是也會掉進這種陷阱裡?
《讓孩子學會思考》這本書裡除了講了需要避開的這5個陷阱,還有如何強調學習的過程,如何面對拖延症等。我們初為人母初為人父,伴隨著那一聲啼哭,我們進入了人生中最重要的父母角色,我們想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好的父母,想讓孩子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所以我們盡力在給孩子我們可以給的任何東西,只是我們忽略了,孩子終會長大,終有一天我們會有給不了他的那一天,當那一天到來的時候孩子該伸手給誰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