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閨蜜的孩子期末考試沒考好,回家被批評,這麼簡單的題,才考這點分數,你還能幹個啥?

閨蜜覺得這樣會激起孩子的上進心,讓他知道自己和別人差距很大,讓他好好學習。

可是這樣得效果卻不好,孩子越學越沒勁頭,基本是厭學的的狀態,成績也越來越差。

閨蜜很不理解,為啥她的激將法沒起作用,孩子的成績總沒起色。

生活當中經常能見到這樣的場景,家長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好,就責罵孩子、諷刺、挖苦孩子,甚至冷暴力。可是這樣做的效果並不好,尤其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會更加叛逆,聽不進去大人的建議。

因為很多人忽略了最大的因素,就是家庭的語言環境可以塑造一個人。

蒙臺梭利曾經指出,我們常常在無意中阻礙了兒童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對他們的終身畸形負責。我們很難認識到自己是多麼生硬和粗暴,所以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儘可能溫和地對待兒童,避免粗暴。教育的真正準備是研究自己。

家庭裡面負面的語言大概有以下幾種:

1、指責。

指責是親子關係中最常見的,路上或者商場裡經常看到被訓斥的小孩,常常讓我想起小時候被罵的場面。

從小我經常被爸爸批評沒有眼色,比如他會說快去給阿姨倒杯水,一點眼色也沒有。我覺得自己辦了錯事,責怪自己怎麼連這事情都不知道,心裡很愧疚。他們經常說我沒有眼色,這讓我長大後在很多場合時常感到很彆扭,不知道怎樣做才是有眼色,心裡也會責怪自己,是不是這樣做不好啊,是不是別人要說我沒眼色了?會手忙腳亂,覺得自己做不好這些事情。

2、諷刺挖苦。

很多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並沒有察覺到自己是在挖苦孩子,認為是教育孩子。好友小時候雖然學習很自覺,成績也挺不錯,也沒有一次不完成作業。

但是,她在家看電視稍微長一點就會招來大人的批評諷刺,“看來你將來要上一所電視大學了,天天看電視就能考上大學了!”

現在她已經為人母,她也忍不住會用同樣的方式諷刺挖苦孩子,這樣子的話會在不經意間出口,和父母當年說自己的話一模一樣,自己感覺非常痛苦。

3、對比打擊。

很多人心裡都有一個難以抹去的童年噩夢,那就是父母嘴中的別人家孩子。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不如別人家孩子,父母眼中只有別人家孩子,看不到自己孩子的優點。

你看看人家某某阿姨的孩子學習多好?

某某叔叔家的孩子報了那麼多興趣班,你呢?就知道看電視,什麼都不會。

某某家的孩子已經會背很多唐詩了,你會背幾首?

一次,朋友去接孩子放學。孩子剛上車,朋友就說,這是張阿姨家的大哥哥,大哥哥學習可好了,你要加把勁兒啊!孩子直接扭頭看窗外,拒絕說話。

其實,多數情況下只是家長出了一口氣,是一種情緒的發洩。我們並沒有用正確的價值觀去引導孩子。孩子學到的是你的情緒,以及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

很多家長都沒有注意到家庭語言環境的塑造力。

美國的達娜·薩斯金德教授認為,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並不能影響孩子學業的好壞,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如果你是情緒化的交流方式,那麼孩子感受到的只有情緒,也就是孩子學會也可以這樣情緒化地處理事情。

孩子無法明確地知道父母的底線在哪裡,那麼這樣的孩子是侷促不安的,因為他不知道做事情的邊界在哪。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看電視,父母可以明確地告訴孩子,我擔心看電視會過多的佔用你的學習時間,影響成績,看完了就去寫作業吧,或者再看半個小時就去寫作業吧!

這樣孩子就能明確地知道父母的底線在哪裡,看電視時不會惶恐不安,不用擔心我看電視是不是又惹爸爸媽媽生氣了,他們會不會突然把電視關掉。

那麼想要改變這樣說話方式,建立積極的家庭語言環境,該怎麼辦呢?

1、積極迴應。尹建莉老師認為,家長和教師都是愛孩子的,但僅有愛還不夠。愛的品質因為教育理念的不同、細節處理的不同而有巨大差異。只有懂孩子,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才能有品質地愛孩子。

積極迴應就是一個在和孩子相處時的小細節,但卻對孩子成長的價值感和安全感極為重要。

試想,如果成年人生活在一個無人迴應的環境裡會怎樣?會漸漸失去存在感和安全感。

小孩子更是如此,他需要和大人的不斷互動中獲得安全感,幾個月的嬰兒躺在床上咿咿呀呀時,大人會情不自禁地模仿孩子的方式和孩子互動,這就是很好的積極迴應。在孩子漸漸長大時,很多人卻忘記了這種迴應的方式。

比如孩子玩泥巴時大喊,媽媽,我你看,這兒有一隻蝸牛!積極迴應的媽媽會說,哇,一隻蝸牛,我們一起來看看。

能量無法和孩子同頻的媽媽會以打壓的方式說,不就是一直蝸牛嗎?有什麼好看的,快別玩土了,髒死了。

著名心理學家李鬆蔚老師說過,很多家庭悲劇的根源都是:我在你這裡得不到認可。當孩子覺得不被理解的時候,他會想,為什麼爸爸媽媽的想法和我不一樣?是不是我錯了?我不應該有這樣的感受?他會覺得自己就是一個不好的人,不值得被愛,對自己的存在感到懷疑,覺得孤立無援。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他的感受需要不斷地被確認被認可,他才會不斷找到價值感和歸屬感,讓孩子感覺我的感受是被認可的,我的感受、感覺、處事方式不是奇怪的,這樣孩子才能不斷獲得正向成長的價值感,朝著內心有力量的方向發展。

2、努力發現孩子的優點。很多家長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他們眼中只有別人家孩子,或者說別人家孩子滿足了他對自己家孩子的想象。

他們看不到那個真實得孩子,只關注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和自己想象當中的一樣,如果有偏差,那這一定是孩子的錯。

你應該學習好有禮貌、聰明、多才多藝、還愛做家務。

因為你現在的表現和做法不符合我的想象,我要把你變成我想象的樣子,這樣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

家長應該丟掉那個想象的孩子。

紀伯倫說孩子經由你來到這個世界而不屬於你,他有自己得成長節奏,自己的喜好擅長,他不應該是我們想想當中的孩子,他應該是一個真正的孩子,只有這樣他才能成為他自己,活出他的人生。

怎樣摒棄想象中的小孩呢?

就是不斷地發現孩子的有點,並把他記錄下來,不要總是去糾正他的做的不好的地方,這可以是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幫大人剝蒜、扔垃圾、掃地等等,而不僅限於學習,這樣孩子才能不斷建立他的價值感,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這樣他才能不斷調整自己的心理秩序,有能量去發展自己,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語言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希望我們都能夠不斷完善自己的家庭語言環境,塑造自我價值感強大的孩子。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喜歡說狠話髒話,是“叛逆敏感期”,父母要冷處理、適時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