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01

曾經有很多家長朋友,在孩子上了學之後來問我:

“老師,我家的孩子為什麼總覺得學習是我的事兒,不是Ta自己的事情?一點兒自主性都沒有”

“老師,為什麼我家孩子一讓Ta做點什麼,就扭扭捏捏、一點兒也不大方?這麼沒有自信!”

“老師,為什麼我家孩子寫個作業,我不盯著就不行?一點兒主動性都沒有。”

那我先來給你講一個我今天剛剛看到的事情。今天公司要做使用者調研,請了一些爸爸媽媽帶著自己家的孩子來試用產品。一個爸爸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他一直在嘴不停歇地給孩子各種各樣的指導:

孩子不知道該點哪裡,他說“點啊,你點啊!看見沒有,點這裡!”孩子不知道要跟讀,他說“這個不是很簡單嘛?你都會的呀,快點兒說!”孩子不知道跟讀的時候需要點選,他說“你看這裡不是有個進度條嘛,你看著它再點啊!”孩子不知道用手如何描字母,他說“你看這不是有2個星星嘛,你從這裡連到這裡。”然後著急地握住孩子的手指,硬生生地讓孩子跟著他的指導來做。孩子習慣用左手點,他在半小時裡幾乎每5分鐘說3遍“用右手點!”

哦,對,他兒子剛剛2歲11個月,是個非常可愛的小男孩兒。我在旁邊默默嘆了一口氣。再過用不了10年,這樣的教養方式下成長起來的男孩子,大概率上會沒有主見、做事的主動性不高,顯得性格比較懦弱。Wendy老師為什麼會知道?因為我接觸過很多10歲以上的孩子,父母因為自己的兒子“沒有主見、沒有自信心、做事主動性不高、性格懦弱”來找我,問我應該怎麼辦的。

孩子很無辜——人類的性格有天生的成分,但是人類的行為模式基本上是後天被培養出來的。孩子6歲上學之前一共2190天,跟爸爸媽媽的接觸往往最多,所以孩子的行為就會傾向於:

模仿爸爸媽媽的行為;根據爸爸媽媽給自己的反饋形成自己的行為。

而你,就是造成文章開篇那些問題的罪魁禍首。有問題的不是孩子,問題在你身上。

02

孩子在6歲之前學習的過程中,你如同轟炸一樣的“指導”、“教”毀掉了孩子原本充足的好奇心,沒有幫助孩子培養起足夠的自信心和自主性,孩子做什麼事情得到的都是你給的負反饋,Ta當然覺得

學習是你的事情,因為無論孩子怎麼學,你永遠不滿意;舉手發言、回答問題、發表演講,他並不知道如何才能讓你滿意,總是回頭看你的反應;寫作業你永不滿意,那乾脆不寫或者胡寫,反正怎麼寫你也不滿意。

孩子在6歲之前,尤其是4歲之前,對這個世界的學習方式跟成人的學習方式完全不一樣。小孩子的學習方式叫做探索。

那麼,什麼叫做探索?對於剛才我們講到的那個不太了解平板電腦操作的孩子而言,他需要做的就是自己去摸索。如果這麼點一直都沒反應,那麼,過一會兒孩子就會知道這麼點是不對的。

孩子反應沒有你快,孩子的任何探索都需要時間。

而這個過程,對於孩子而言,既是探索世界、學習和理解因果關係的過程,也是伴隨著這個過程保有好奇心(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不破壞就是培養)、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主性的過程。

什麼叫做自信心,自己對自己做事能成功的那種信念才叫做自信心啊!什麼叫做自主性,讓孩子自己有機會完成探索歷程,才會有自主性呀!不然為什麼叫“自”?自信心和自主性。

同樣的道理,孩子在0-6個月之間,經常會四處摸、啃、揪——摸自己的身體、啃自己的手腳、揪自己的耳朵,這就是他們在探索自己身體的零部件——我們人類出生的時候,並沒有配一張《人體部件說明書》,身上到底有什麼,就是這樣摸、啃、揪出來的。

如果你去幹擾Ta,這個學習過程就沒有完成。

孩子在2歲上下的時候,特別喜歡開燈的開關、開上關上水龍頭、以及用鑰匙開門等等。這就是孩子在學習和理解因果關係——自己的行為如何可以造成一種結果。說得更大一點,這就是心理學家說的認知發展,在這個具體的事件中,就是使孩子的認知概念(對自己行為的預期)得以發展。

03

說到這裡,你一定很想知道對於0-6歲的孩子,到底應該如何培養?方法很簡單:

讓你的嘴巴和手慢半拍,給孩子自己探索的機會。大孩子的爸爸媽媽,停止你那十幾年如一日的窮叨叨,閉上嘴巴——雖然孩子已經大了,今天停止就比明天停止早一天。6歲以下孩子的爸爸媽媽,從今天做起,用科學的方式幫助孩子保有學習動機、引發學習行為、培養學習習慣。當孩子的嘗試產生了正向結果的時候,給予積極反饋;孩子的嘗試沒有產生結果的時候,鼓勵孩子繼續嘗試。

如果你做不到上面說的這兩點,那麼在孩子通過探索進行學習時,你可以站遠一點——保證孩子安全即可,探索的過程由孩子來。

04

在文章結束之前,我再給你講一個故事。

1987年,美國心理學教授加德納(提出多元智慧的那位)夫婦攜兒子本傑明訪問中國,入住南京金陵飯店。他們的兒子本傑明當時18個月,也就是1歲半,對用鑰匙開門這件事充滿好奇,總是嘗試著把鑰匙插入鎖孔並樂此不彼。

顯然,用鑰匙開門這件事對於一個才一歲半的孩子來說並不容易,所以本傑明經常對不準鑰匙孔、或者轉動的方向不對。每逢此時,加德納夫婦總是饒有興趣地在一旁觀看。

然而,路過的中國服務員見孩子在這裡捯飭,卻又不得要領,就忍不住過來“幫忙”,這使得加德納夫婦很尷尬,也很無奈和不理解。他們認為,孩子此時不需要他人幫忙——本傑明在做的事情叫做學習,而他使用的就是一個1歲半孩子應有的學習方式,探索。

作為當代最著名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他們很清楚在孩子成長的社會化過程中,父母應當做些什麼,不應當做些什麼,孩子應當做些什麼。但中國服務員的好心卻違背了他們的初衷,使他們難以理解。

而且,在此後的一個月中,“好心”的中國成年人總是經常幫助本傑明做一些孩子正在通過探索學習的事情:幫他繫鞋帶,幫他坐回自己的椅子,替他撿回踢出的球,跌倒時幫他站起來,告誡和引領他繞開容易磕碰的地方等。

這些好心的做法並沒有得到加德納夫婦的肯定、感激和讚許,相反卻讓加德納夫婦引起了深思。

後來,加德納教授對此事做了調查:沒想到,中國教師和家長對鑰匙事件的反應跟服務員如出一轍:孩子太小,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大人為什麼不直接教孩子呢?直接教孩子把鑰匙插入鎖孔不就好了嗎?為什麼讓孩子費這麼大的周折去探索呢?

30多年過去了,絕大部分的爸爸媽媽卻依然不知道,對於0-6歲的孩子而言,什麼叫做學習。

希望你能培養出一個保有好奇心,擁有自信心和自主性的孩子。方法很簡單,至少先忍住別說話,閉上嘴巴。

40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如何才能讓孩子遠離手機?老師們的心聲,其實答案都在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