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寶媽群裡面聊天,驚訝的是,如此之多的媽媽都在糾結孩子的吃飯問題,有的嫌孩子吃的少,有的嫌孩子吃的慢,有的每頓都得喂。
很多家長說,孩子不喂就不吃,或者是挑食挑的厲害。我家一位住在四樓的鄰居,為了讓孫子吃飯,攆著餵飯一直攆到一樓,孩子邊玩,她邊喂。
我從沒發愁過孩子吃飯的事兒,我的兩個寶寶吃飯都很好。鄰居羨慕地說:“你家兩個孩子都吃飯好吧,長得真結實,我家孩子啥也不吃。”
兩個小傢伙從小吃飯都很好,是鄰居、親戚、朋友們羨慕的物件。親戚看到我家大寶自己吃飯,很是羨慕,說這孩子吃飯真好呀,然後他們就很憂慮自己的小孫子不吃飯,吃很少,頓頓都需要人喂,吃飯的時候一點興趣都沒有,像完成任務一樣。
“吃”是天性,是享受,可為什麼那麼多寶寶都不喜歡吃飯呢?
美國著名兒科醫生、心理學家傑明·斯巴克先生認為,每個兒童生來就有一套自行調節進食數量和種類,滿足正常生長髮育需要的精妙生理機制。為什麼有那麼多孩子吃不下東西?主要原因是喜歡催逼孩子吃飯的父母也不少。
作為孩子的看護者,怎樣才能讓寶寶愛上吃飯呢?
1、相信孩子天然“吃”的能力
小孩子生下來就會吃,哺乳的媽媽一定會發現,孩子吃飽了自己會把乳頭吐出來,多一口都喂不進去,這就是孩子天然對“吃”的感受能力,吃多少能飽,孩子是知道的。
2、相信孩子會自己吃飯。
小孩子一歲半左右,抓取能力就越來越強了,動作的精準度也越來越高,往往對自己吃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我帶孩子的時候,就放手讓他去自己吃,無論他是用勺子吃還是抓著吃,我只管收拾殘局。
那時,大寶經常坐在沙發上吃米飯,米飯撒的到處都是,老公曾抱怨我太慣著孩子了。但我仍然堅持每次吃飯,只要孩子願意,我都他自己去吃。孩子不到兩歲,就學會了自己吃飯。帶二寶時,還是同樣的方法,二寶也早早學會了自己吃飯。
讓孩子自己吃飯,塑造了孩子的成就感,也增加了孩子對吃飯的興趣。吃得多了不表揚,吃得少了不批評,也不拿其他孩子做比較。學會吃飯就如同第一次翻身、第一次邁步、第一次說話一樣,是成長的順其自然的能力,家長要有像面對孩子學習走路、說話一樣的心態,等待孩子慢慢越來越好。
3、大人盡情品嚐美味
在吃飯這件事情上,父母該做啥?不是緊盯孩子的飯碗,也不是追著孩子餵飯,更不是拿玩具和吃飯交換。父母只管做好營養搭配,葷素合適,根據全家人的口味喜好搭配好食材即可。至於孩子怎麼吃,吃多少這是他們自己的事情,大人不必過多幹涉,大人在餐桌上只需要幫年幼的孩子盛好飯,然後盡情享受餐桌上的美味,孩子在這樣一個自在的,融洽的,溫馨的環境裡一起進餐,一定也會開啟味蕾,享受美味,享受全家進餐的美好時光。
4、相信沒有挑食的寶寶
大人經常說孩子“挑食”。
“挑食”實際上是大人給孩子硬性貼上的標籤。
作為一個成年人有喜歡吃的東西,也有不喜歡吃的。
一桌朋友吃飯,如果你不喜歡吃菠菜,不喜歡吃胡蘿蔔,沒人會指責你挑食,是吧?
如果放在孩子身上呢,孩子一定會被貼上挑食的標籤。
我家孩子從小就不知道挑食這個詞,因為我從不這樣說他們。上了幼兒園以後會故意選擇不吃青菜,沒去幼兒園之前他們幾乎沒有這種選擇,他們想吃什麼都可以,但為什麼上了幼兒園就會這樣子呢?
因為幼兒園的老師會說其他的一些不吃青菜的孩子是挑食,小孩子互相模仿,會說那選擇不吃青菜。不吃就不吃唄,我從來逼著他們嘗某個菜,只會說,這個菜挺好吃的,要不要嘗一下?如果孩子沒有嘗,那不嘗就不嘗好了。
孩子們會根據自己的這種身體的需要去選擇自己想吃的東西,他們知道自己想吃什麼,知道自己該吃什麼,知道自己喜歡吃什麼吃什麼,能夠滿足他自己身體生長的需要。
只有他自己才是自己身體的主人,家長不應該通過自己的經驗判斷孩子是否吃飽。
尹建莉老師認為,孩子自己最清楚自己想吃什麼,該吃多少,大人不要管,他就能發展自己的飲食功能;而家長在這方面如果經常干涉孩子,事情就會變糟。
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家人總指責你吃的少,你還能喜歡吃飯嗎?
孩子自己知道吃的飽不飽,知道喜歡吃啥不喜歡吃啥,要相信孩子天然與生俱來就有這種能力。
5、做孩子心目中的那道光
也許很多父母困惑,家裡人面對孩子吃飯的觀點不一致,會影響孩子的吃飯嗎?
我婆婆對吃非常看重,如果孩子哪一頓飯不吃或者吃的很少,那她一定會想方設法讓孩子吃。經常會說,你舔一舔,就舔一口。我以前提過意見,發現沒有用,她對吃就是這麼執著,我只能接受她是這樣子的人。只要我單獨帶孩子,我就從不干涉孩子吃飯,孩子的吃飯習慣基本上不受影響。
作為父母,只要你願意學習不斷成長,做孩子生活當中的那道光,孩子的成長就會被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