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一鳴的孩子上二年級了,最近他很為孩子的成績苦惱,為什麼孩子上小學之前看著都差不多,都很活潑可愛,看著都挺機靈、都挺聰明的,怎麼一到小學就發現差距了呢?
細想一下孩子的成長經歷,其實不難理解。上小學前,一鳴的兒子多數都是保姆帶的,小兩口為了忙生意,經常顧不上孩子,很少有和孩子交流玩耍的時間。缺少父母語言滋養的孩子,等於被剝奪了一項早期最重要的教育資源,在起跑線上就輸了。
《父母的語言》一書的作者,經過大量的研究調查發現,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決定性因素不是家庭條件、不是給孩子報多少個輔導班、不是先天的基因,而是父母的語言。
一、 不同的語言環境會對孩子產生怎樣不同的影響?
1、不同的語言環境造成孩子
社會認知學家曾做過試驗,對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家庭的孩子所接觸的語言環境,進行觀察統計,並跟蹤了3年。
研究發現,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平均每小時能聽到487句話,而接受福利救濟家庭裡的孩子平均每小時只能聽到178句話。累計三年下來,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孩子,比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孩子,累計多出3200萬個詞彙量。
不同的語言環境會對孩子的詞彙量造成如此大的差異,讓人震驚。多年後,研究人員回訪發現,詞彙量大的孩子在學業上的表現也更加出色。
2、不同的語言環境造成孩子截然不同的性格
調查統計發現,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對孩子訓斥、說負面詞的頻率,要遠遠高於高收入家庭,但是積極的、肯定的話語在這類家庭裡,明顯出現的更少。
心理學家發現,經常聽到肯定、鼓勵的話語,例如“你真棒!”“做的很好!”這樣的孩子明顯更自信、更開朗。而經常接觸負面詞彙、禁忌詞語,例如 “真笨,這麼簡單都還不會!”這樣語言環境下的孩子更容易膽小怕事、缺乏自信。
鄰居小劉是個暴脾氣,經常可以聽到他訓斥孩子的聲音。孩子拿了別人的玩具,他衝孩子喊道:“從小就知道拿別人東西,長大還不知道怎樣呢!”孩子考試沒考好,他衝孩子喊道:“天天就知道看電視,成績能考好才怪!”孩子做作業太磨嘰,他就衝孩子喊道:“這麼簡單的題做了這麼久,你是有多笨!”
……
現在孩子上小學三年級了,成績很差,見到人不會打招呼,低下頭就走。有時候小劉看見了也會訓斥他“怎麼這麼不懂禮貌,老師沒教你嗎?”我們有時候也會勸他,對孩子要多耐心點,多鼓勵孩子。但是,想改變一個人豈是幾句旁人的勸誡能夠做到的呢?
其實,無論孩子的出身如何,每個人一開始都是潛力股,只是父母造就的語言環境,無形中拉開了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距。
3、不同的語言環境造成孩子語言表達、閱讀水平等綜合能力的差距
《父母的語言》一書的作者達娜.薩斯金德醫生曾經給兩個情況差不多的孩子,做過人工耳蝸植入手術,而且手術都很成功。這兩個孩子都是先天性耳聾,但是在做過相同的手術後,康復情況卻相差甚遠。
扎克性Grand SantaFe來越開朗,後來就讀於一所普通的公立小學,閱讀水平、語言表達等各方面表現,也和同齡孩子一樣,沒有什麼差異。但是,米歇爾情況卻很不同,她只能說一些簡單的詞彙,比劃簡單的手語,最終去了殘疾人學校。
這個現象讓薩斯金德醫生很困惑。從手術方面來分析是沒有問題的,那問題出在哪呢?後來經調查了解發現,原來是孩子所處的語言環境不同,造就了截然不同的康復結果。
扎克的父母自從孩子能聽見以後,每天都和他說大量的話,給他足夠的陪伴,讓他和其他正常孩子一起玩耍。而米歇爾的父母在孩子手術後,沒有做到經常和孩子交流,老師和同學也因為她之前的殘疾,對她比較忽視,結果就造成了完全不同的結果。
父母給孩子的語言環境差距,造成了孩子的各方面能力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又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二、 父母的語言究竟可以影響孩子的哪些方面
1、父母的語言影響孩子的數學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們找來幾十個小寶寶,想看一下他們能不能分清兩堆物品的數量多少,結果發現6個月大的小寶寶就可以分清了。
這個實驗說明,孩子天生就有數學潛力,學數學就像學第二語言一樣,從小寶寶就可以開始啟蒙工作了。最重要的啟蒙不是送孩子去興趣班,而是父母帶有數學空間詞彙的語言。
父母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教孩子數學,例如:今天的日期、家裡門牌號、這個玩具的形狀。我帶孩子去買水果就會問她:“小溪,今天買了幾個蘋果?幾個橘子?”帶她坐公交就會問她:“車上有幾個人呀?我們坐的是幾路公車啊?”小溪也總是很樂於回答。
一次回到家,小溪很高興地跑來遞給我一塊糖說:“今天鄰居果果姐姐給了我四塊糖,我給了奶奶一塊,給了爺爺一塊,給媽媽一塊,還有一塊給我自己。”我當時很驚訝,小傢伙什麼時候對數字分的這麼清了。
父母用語言對孩子經常進行啟蒙引導,孩子心裡自然也會越來越有“數”。
2、父母的語言影響孩子的思維模式
《終身成長》一書中把人的思維模式分為兩種: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也拒絕改變,喜歡呆在舒適區裡,不喜歡挑戰。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會認為,雖然人的先天資質不同,但是很多能力可以通過後天努力獲得,喜歡迎接挑戰、探索新的事物。
孩子會形成哪種思維模式,跟父母對孩子的評價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在家庭裡父母經常對孩子的天賦進行肯定,例如“你真聰明!”“你就是個小天才!”,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做得好是因為天賦的原因,長此以往就會形成固定型思維模式。
但是,如果父母經常誇獎孩子“做事情很努力!”“很認真!”對過程進行肯定,鼓勵孩子努力堅持、不斷探索,孩子就會形成成長型思維模式。
你會發現,周圍好多人一畢業就不再學習了,多數人的知識水平停留在高中畢業,部分停留在大學畢業。之所以這樣,多數是受固定型思維的影響。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即使畢業了,也能堅持學習。對於他們來說,成功就意味著拓展自己的能力,活到老學到老。
3、父母的語言影響孩子的自控力
經常聽到有父母一邊抱怨自家孩子自控力差,得時刻拿著“小鞭子”在後邊跟著才行,一邊訓斥孩子“快點,馬上就遲到了!”“快把玩具收起來!”
朋友小金就是這樣的媽媽,每次聚會她都會對孩子抱怨個不停。一次朋友聚會,她把孩子晶晶也帶來了,幾個孩子好久不見玩得很開心,直到吃飯了也不願意到桌邊。我們就聽到小金一邊呵斥著晶晶“快點過來吃飯,聽到沒有!”嘴裡一般抱怨“這孩子真是的,每次吃飯都得讓人催,真不省心!”可是孩子依然沒有反應,後來還是看其他小朋友來吃飯了,才跟著一起過來。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父母經常使用命令式的話語和孩子講話,會造成孩子自控力的下降。命令式的語言會造成孩子不願意探索,不敢嘗試新事物。父母可以試著把命令改成建議,這樣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三、 父母如何與孩子對話,才能真正產生正面的影響
《父母的語言》這本書裡介紹了一種可以優化大腦的親子溝通術——“3T原則”親子溝通術。
1、共情關注(Tune in)
共情關注就是孩子關注什麼,父母就去關注什麼,並及時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反應。
經常發現有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不聞不問,即使答應了也是勉強地應付著,還美其名是鍛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其實這樣只會損害孩子的安全感和情緒管理能力。
曉雯最近剛升級成為新手媽媽,看到孩子軟萌軟萌的樣子,忍不住想多抱一會,結果遭到了婆婆的反對。用婆婆的話說,這樣會把孩子慣壞的。孩子習慣了被抱著,就不願意自己躺著了,那以後就要經常抱著了。但是孩子哭了,婆婆也不讓她立刻抱起來哄,說讓孩子哭一會,可以鍛鍊孩子,不能太慣著。對於婆婆說的這個,她真的難以認同。後來她通過學習育兒書籍,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看法。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如果把新生兒被晾在一邊任其哭鬧,會嚴重損害寶寶的大腦,造成不可逆轉的負面影響,甚至還會引發其他的健康隱患。
除了及時關注孩子的需求,父母也可以多使用“兒向”語言和孩子交流,例如“寶寶我們一起去吃飯飯呀!”“讓我看看你的小手手!”這樣的語言更加可愛並充滿童趣,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充分交流(Talk more)
這裡說的充分交流,不僅僅是指父母要多和孩子講話,還指要採用一些談話技巧,讓交流的效果最大化。
對於小寶寶,我們要把交流談話的內容與實際事物聯絡在一起。這樣孩子聽到一個詞語,不用思考就知道是什麼。例如,我們一邊給孩子穿衣服,一邊可以告訴他穿衣服的步驟,扣扣子時要注意什麼,這比空洞地對他講怎樣穿衣服要有效得多。
對於大一點的寶寶,父母可以訓練孩子“脫離語境”,充分調動孩子的想象力,用聯想來豐富談話內容。
例如,帶孩子去逛超市,孩子不聽指揮亂跑時可以問問他“寶寶,如果你在超市裡亂跑,不小心走丟了,找不到爸爸媽媽了怎麼辦?”這時孩子會調動他的腦細胞,開始在腦袋裡搜尋應對的辦法。雖然事情沒有發生,但是運用聯想可以鍛鍊孩子應對未知風險的能力。
另外,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時,要注意少用代詞。例如,孩子指著他自己捏的小泥人對你說:“媽媽,你看我捏的像爸爸嗎?”這個時候,媽媽不要說:“嗯,這個還真的挺像的!”可以換成:“嗯,你捏的這個小泥人還真的挺像爸爸的!”
父母經常使用代詞,不利於孩子吸收更多的詞彙,所以應當為孩子提供更豐富的語料。只有給足孩子營養,他們才能開出更絢麗的花朵。
3、輪流談話
就如字面理解的一樣,輪流談話就是要父母和孩子都有機會交流,而且交流的內容越豐富越好。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一個重要原則:父母要多問開放式問題,少問封閉式問題。
例如,“這是什麼形狀?”“你喜歡幼兒園嗎?”“這個是你畫的嗎?”這些問題都是封閉式問題,不需要孩子努力思考,只需要說“是”或“不是”,“喜歡”或“不喜歡”就可以。
父母應當多問孩子“為什麼和“怎麼辦”這種開放式問題,可以鍛鍊孩子開放型思維。“你為什麼喜歡幼兒園?”“你為什麼要畫這個啊?”“如果你想要的玩的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拿去玩了怎麼辦?”這個時候,他們的小腦袋裡一定會轉個不停,努力搜尋著該怎樣回答。經常這麼做,孩子就會養成愛思考問題的好習慣。
4、關掉手機、電視,和孩子互動起來
每個孩子與生俱來就有上千億條神經元,3歲的時候到達頂峰。這些神經元就像是通向孩子未來的無數種可能,神經元越多,大腦結構越複雜,孩子越聰明。但是,神經元有個“用進廢退”的原則,3歲以後經常使用的神經元會保留下來,而那些用的很少的就會慢慢地淘汰掉。
現在很多父母為了圖省事,直接把孩子丟給手機、電視,殊不知,電子產品無法與孩子交流互動,完全做不到“3T原則”,自然不能幫助孩子建立神經元,所以對優化大腦沒有任何幫助。
父母與孩子的日常互動交流是的最好方法,也是最簡單最省錢的方式。所以,父母和孩子多交流,孩子的大腦才會更聰明。
在搶奪教育資源的今天,很多家長為了孩子能上一所好的學校,咬緊牙關,勒緊褲腰帶也要買學區房,為了孩子有個好的成績,不惜花重金給他報各種培訓班……可是太多的父母忽視了這個不需要花錢卻異常重要的教育資源——父母的語言。所以,從現在開始和孩子好好說話吧,父母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