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講一講關於“原生家庭”的教育——這是目前社會很普遍、也很嚴重的一個現象,但令人憂心的是,它仍沒有得到家長們以及各教育者們足夠大的重視。【本文采用孩子的視角,去寫出原生家庭教育方式的弊端。文章只針對現象,對事不對人,各位家長在閱讀過程中如有不適,望諒解。】
還記得上半年大火的《都挺好》這部劇嗎?它之所以掀起一波波輿論的熱潮,就是劇中內容真真實實地展示出了什麼叫做“原生態”家庭。
懦弱作死蘇大強,溺愛兒子蘇母,無能巨嬰蘇名成,以及18歲就被逼迫獨立的蘇明玉。
而這個家庭給人的憤怒就在於:
蘇明玉近乎“附屬品”的悲慘處境。
從少年時代她就被母親不顧感受地壓制,而成為家中最被瞧不上眼的一個。
她反抗,掙扎,卻還是一次次被父母的冷漠、暴力拽向谷底。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個片段就是面對女兒的質問蘇母不但沒有感到愧疚,反而抬手就是一巴掌:
“你把我生下來就要負責。”
很多人為此動容,作為兒女這種被動輒忽略掉情感的懲罰已屢見不鮮。
為人父母,在教兒育女的時候用諸類粗暴方式,不顧後果地挑戰親情底線。
最後搬出一套都是為了孩子的言論,進行哄騙式安慰。
此種行為是我見過繼“盲式愛國”後,最大的一場騙局。
傷害已經造成。
孩子會逐漸形成一種
“我的父母根本就不愛我。”的觀念。
所以少年蘇明玉在18歲後就選擇了獨立,過早地活成一副大人模樣。
而現實中像明玉這樣的孩子也有很多。
“我的父母不愛我。”
只因為揹負了這一句話,她們迫切地想要獨立,想得到肯定。
也只有如此,父母才會覺得兒女孝順、懂事、乖巧。
但他們永遠不明白,
自己謀劃好的這種壓榨式教育已經將孩子折磨得不成形狀。
強加的措辭,輕易揮起的巴掌就能完全忽略掉孩子的情感。
所以很多孩子還沒長大就活得像個大人一樣累。
這種疲憊不止對於旁人的迎合,更多的是來自父母的逼迫。
真的很累。
被強迫著戴上面具生活的日子,已經過夠了。
然而,反抗無效。
在很多家長眼中孩子就只是個
不識喜怒哀樂、是沒有喜好、沒有尊嚴、不懂羞恥的半成品,對於內心的疲憊和不滿毫無拒絕的權利。
01、被父母忽視的情感
我爸媽喜歡男孩,不巧,生了個女孩,索性,就當作男孩養。
不留長髮,光頭最好;不要毛絨玩具,粉紅色即禁忌。
但其實“正常”,把女孩打扮成男生如同愛美的媽媽將兒子化妝、穿裙子打扮一番拍了照,拿給親朋好友輪番“欣賞調笑”一般稀鬆平常。
好像這也並不涉及什麼小孩尊不尊嚴的問題,畢竟父母開心最好。
人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自己卻活得恍恍惚惚。
所以小學之前我即便不喜歡穿帶有門襟的內褲、對性別定義模糊併為自己身體的發育感到羞恥。即便以為胸前開始長青春痘並撓到流血也覺得爸媽這是“正常”愛我的表現。但事實是他們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兒子願,只想著顧及自己的顏面。
真正確定性別是小學第一天去女廁被小女孩的哭喊轟出來又進到男廁被老師拎出來叫了家長後。笑嘻嘻的媽媽聽完老師的話,略過性別認同的問題只死死揪住一個重點:“你家孩子跑進了男廁”。她覺得丟臉,當著老師和眾多同學的面對我連扇了三個耳光,一口一個:“你是瓜皮嗎?你是瓜皮嗎?”瓜皮:傻子
不只臉上,我渾身都在發燙,圍觀的眼光和媽媽耳光一樣無處可躲。一個勁地求“媽媽,我錯了”。然後求著求著就覺得自己真錯了。錯在“尿性大”進女廁被轟出來後又進男廁禍害,錯在不該“沒羞沒臊”丟媽媽的臉。後來,瓜皮便成了外號,童年時代的友誼是“瓜皮,滾出女廁。”
小學畢業後,我覺得這一頁要翻過去了。
然而並沒有,兒時的糗事是成長最好的談資。
中學正是悸動不安的時期,親朋好友聚在一起就愛談點自家兒女的“小事情”。
“孩子懂個球,啥都不懂,我家麗還折了一大堆千紙鶴穿起來,說要送給喜歡的人,被我給當面燒了,後來就安分了。”
“咋曉得?日記唄,現在這些娃啥都不跟我們說,就寫日記還藏起來,那上面啥都有嘞!”
年少最悲慘的生活莫過於丟失了心愛的東西,被大人否定侮辱。
三姨說這些話的時候身旁的姐姐一聲不吭,只是矇頭扒拉著碗。但我看到她的碗裡只有一瓣他媽之前夾給她的洋蔥。
“吃洋蔥,就能變聰明。”
可三姐也一點都不喜歡吃洋蔥。
她劃拉了很久她將那瓣洋蔥夾起放進嘴裡,沒有咀嚼就吞嚥了下去。
“我家這娃可就更了不得了。”我看著三姐正覺得可憐時我媽開口了:“她竟然跑進男廁所去看那玩意兒還被老師逮了個正著····”
她描繪得繪聲繪色,但唯獨跳過了扇我耳光的那一段,也唯獨忽視了我當時的年紀。
我沒有補充扇耳光的事,即便說了大家也會表揚她打得巧、打得妙、打得呱呱叫才能成績妙。只是小聲嘀咕了一聲是小學,但被眾人的笑聲蓋過了。
突然意識到自己是沒有資格可憐表姐的。
“哎,了不得。哈哈哈——”
彷彿就是剛剛發生的事情,臉上又開始燒了起來,對面表哥用奇怪的眼神盯著自己。
“你這個不知廉恥的婊子。”
不久表哥讓我抓住他裸露的生殖器被拒後說道。
我媽至今都不知道這件事,如果當時告訴她,她可能又會在下場聚會上說:“我女兒了不起,扒了表哥的褲子”;又或者,是自己被打死吧。
我們不過是父母人生的延續品罷了,是沒有喜好、沒有尊嚴、不懂羞恥的。
網上廣泛流傳的《如何毀掉你的孩子》中有一條:
“經常拿比孩子優秀的別人刺激他”
我的三姐可能吃了太多洋蔥,變得很優秀,與她蠻不講理的媽截然相反——
面板白、學習好、乖巧聽話沉默少言,自然就成為了我爸媽嘴裡的標榜楷模、成為打罵我的理由。
每每雖然越來越自卑,但就是嫉妒不起來。
去年八月她結婚了,25歲,初戀兩個月閃婚偷偷領了證才跟家裡人說。
結婚的時候沒有哭,笑著鬆開了爸媽的手,
跟著老公跨越南北跑去了廣州。
“終於解脫了,以後的人生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我三姐說,但也不止她一個人這樣說。
雖然她們都明白父母以前的種種作為都是為了她們有個美好前程。
【以上為小裡提供的個人經歷,便於書寫故採用第一人稱】
02.乖巧,懂事是從被父母“雙標”開始
曾經著名的豆瓣12萬人小組“父母皆禍害”中有這樣一個帖子:《父母毀掉你心裡最珍貴的東西是什麼》,一位組員說是“與人交流的慾望。“
因為上學的時候,每次回家講自己在運動會上拿名次了或者是學校發生的趣事,父母都會不屑地說:“得了,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次數多了,他就形成了把什麼事情都爛在肚子裡,跟人疏遠的個性。
年幼的時候總是希望父母能夠看見自己,但不知道怎麼表達。往往表現得反抗、吶喊,來說:求求你們關注我、看見我、理解我。
然而,父母總是覺得自己最偉大,自己最不容易。孩子就要理解大人,就要學會做一個懂得察言觀色、令人省心的孩子。
但可笑的是,後來長大了。孩子成為一個不敢爭取不敢表達需求的大人時,他們又會嫌棄:“怎麼這麼不開朗、這麼軟弱、這麼沒主見?”
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孩子。
孩子更是什麼都不懂,可為什麼就總得不到體諒?為什麼左右都不對?為什麼錯的永遠都是孩子?
父母永遠有理由,他們說得都是對的,即便不對也不肯低頭認錯;
總之家長永遠沒錯,錯的永遠都是孩子。
闖了禍、犯了點小事情的時候說:“你都這麼大了,怎麼還像個孩子一樣?”,“你就不能像個大人一樣聽話懂事嗎?”
一些事太難做不到時又說:“你都這麼大了,這都不懂,把你生下來還有什麼用?”——那孩子被生下來的用處到底是什麼?
我們出生的意義就是要有出息,不許犯錯,一旦稍稍忤逆父母就會被他們雙雙斥責:
“去死。”
如果死那麼容易,可能真的死了成百上千次。
可每一次卻都是以“我死了,父母怎麼辦?”而告終。
王志文在一部電視劇裡面說過:“媽,如果你養兒是為了防老,那就別說母愛有多偉大了,您養來養去還是為了自己,那是交換,等不等價還兩說著呢。”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關於“如何與父母斷絕關係”的提問。樓主是一個長期受父母壓迫得了重度抑鬱症的男人。他先是拉黑了父母,後來打算在只提供經濟上的贍養上合法斷絕與父母的關係。這個問題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並且回答贊同者超過一半以上,有很多人表示如果可以自己也想如此。父母到底做了什麼能將這麼多成年人逼到這幅田地?
因為這個社會的大趨勢便是:
“認為父母有錯是不孝,有違倫理,有悖道德。”
當一個家庭關起門來發洩他的情緒時,外面的人永遠不會知道里面的場景有令人多心驚肉跳。
他們還將這個“尊卑有序,孩子聽話”的家庭當做先鋒、楷模。
03、威脅暴力集大成者
父母制定的歸則便是“威脅+暴力=%成大器+‰聽話”
一個母親能夠有多狠心可以將兒子丟棄於高速公路?
一個父親有多惡毒能夠當眾狂扇女兒耳光?
分享這個經歷的樓主姑且稱作小B。
小B剛生下的時候被母親扔到木桶中,頭朝下導致頭骨一塊凹了進去,並且這個凹痕再也沒有修復。因為扔進去了很久都還有呼吸,她的外婆便將她抱去了醫院。救活後被送給附近的一家人,三歲時被親媽用三十塊錢補償了對方後接回了“家”。後來噩夢就開始了,打罵是常有的事,小B說她能活著就是個奇蹟,但這些動輒的打罵已經造成她一生不可挽回的傷痛。
心驚肉跳。
真的沒有比關上門來打孩子成本更低的發洩方式了。日本知名小說家伊阪幸太郎曾說:
“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經過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但若是在捱打和言語的威脅中做選擇,有很多人數人卻會選擇捱打。
因為傷痕是看得見的,所以人們還會同情你。而言語的威脅只能讓你發瘋。那傷口是無形的,是沒有人在意的,並且經久不衰。
但父母用得最多的威脅不是生命,而是“孝順”。
他們還沒教會孩子怎樣去善待別人,就已經讓孩子們懂得了什麼是道德綁架。
小C在只有7歲的時候打碎了一個盤子,媽媽讓她自己收拾。
但過了很久她都不敢碰那個碎片。
她沒有跟媽媽說自己心中的擔憂,只是靜呆呆地地頭對著媽媽,情急之下媽媽打了她。
她告訴我,其實捱打並沒有什麼,畢竟自己做錯了事。而且那個時候,捱打是小孩子必會經歷的一件事,沒有什麼可怕的。
可是媽媽接下來的話卻深深地傷害了她:
“你再這樣子,我們就再生一個,那時候就沒人管你。看你自己怎麼辦?”
然後小C被趕到屋子外黑漆漆的樓道里罰站。
她嚇壞了,生怕媽媽真的不要自己了,那該怎麼辦。
從那以後,她開始變得膽小而多疑,經常問媽媽
“媽媽,你真的不要我了嗎?”
被問煩了的媽媽,總會甩她一句
“你這孩子竟想些什麼,學習去”或者
“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
後來家裡真的多了一個弟弟,可她對其沒有絲毫好感。並且更加確定媽媽的話是真的。
所以漸漸地這種“被拋棄”的心理陰影越來越濃並一直持折磨她到現在,最終也造成了她生性多疑的性格和三段的感情的無果。
在《中毒的父母》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
“儘管孩子無疑會因為朋友、老師、兄弟姐妹和家庭其他成員的貶損而受到傷害,但卻最易受到父母的傷害。父母畢竟是小孩子那片天地的中心。
如果你那無所不知的父母認為你不好,他們的話一定是對的。
如果母親總說你愚蠢,那麼你就是愚蠢的。
如果父親總說你是無用的,那麼你就是無用的。
孩子是不會從別的角度對這些評價產生懷疑的。
當你從別人的嘴裡聽了這些反面的意見並將其置於自己的下意識之中,你就是在將這些意見“內在化”。
反面意見的內在化過程即變“你是”為“我是”的過程,形成了自卑感的基礎。
言語威脅和虐待除了會極大地損害自己是一個討人喜歡、有價值、有能力的人的自我感覺之外,還會在如何待人處世方面產生可以應驗的反面預期。”而父母即便是知道這種威脅會傷害到孩子,但仍舊會樂此不疲地將它使作孩子“聽話”最好的方法,從:
“你出去玩,我就把你的腿打折”
“你不聽話,我就把你趕出家門”
“你不好好學習,我就把你賣到山溝裡去”
到:
“你不乖,就是不孝順、沒良心……”
父母的威脅論總在更新換代,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先生曾在演講中問觀眾:
“你們覺得有沒有混蛋父母?”
觀眾都搖頭。
羅永浩又問:
“那那些混蛋當了父母難道不是混蛋父母嗎?”
雖然聽著有些強詞奪理,但是,有的人根本就當不好父母。
04、為了你死也不離婚
“偉大”的父母會在家庭戰爭中永遠會以:“生下這個畜生”開始,到“因為你這個畜生”結束。無論是什麼原因,他們都會將爭吵怪罪在孩子身上,說完孩子捆綁了自己的婚姻後又講什麼:“我不離婚還不都是為裡你!”
很多孩子就信了母親“因為你”這句話,
開始不斷地懷疑自己出生的意義,開始覺得如果自己死了父母感情就會好了。
孩子海,16歲那年在父母爭吵過後的凌晨吞下了農藥。但搶救地及時,洗了胃沒死成,醒來後面對的是父母進一輪的爭吵升級。
他沒有選擇再自殺,因為心早就死透了。
父母永遠不知道雙方情感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金星秀》裡講過:故事的女主角,忍受著父母長達20年的冷戰。從她記事起,就感覺父母感情不好。到了初中,父母的感情,已經惡劣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媽媽做好了飯,會把飯鍋搬到房間,寧可倒掉也不給爸爸吃;爸爸一氣之下,就把空調拆了,裝到自己房間獨用。兩人雖不吵架,但隔著牆,她都能聞到中間的火藥味。一次,她鼓足了勇氣對父母說:“求求你們,離婚吧。”
媽媽驚訝道:“為了你,我們堅決不能離婚。”
往後十幾年,她只能繼續煎熬著這種父母強行給予的“愛”。一晃,她已經快奔四了。可離開那個冰冷的家之後,她竟沒談過一次戀愛,也不打算要跨進婚姻。
她說:“我害怕從一個冰冷的家,跳到另一個冰冷的家。 ”
這種父母婚姻最大的悲劇就是將彼此之間愛的匱乏傳遞給下一代,並對其婚戀觀造成巨大的影響。但很多人還是認為爭吵對於孩子的傷害小於離婚的傷害。
有個媒體機構對三萬多網友做過一個
“該不該為孩子,維持痛苦的婚姻”的統計調查。
最後結果顯示為超過40%的人認為應該維持。
臺灣《港仔口社會學》的調查中提到:“父母感情不好,子負面心理症狀的出現
頻率,遠高於其他人。”“父母感情不好,但4年後仍沒有離婚,其子女相比於單親家庭的孩子,負面心理症狀出現的概率高許多。”一個家庭的悲劇莫過於四分五裂,
但對於孩子來說比四分五裂更可怕的就是:父母無休止的爭吵和“表面和諧”。
電影《名揚四海》中有一個片段:
女主詹妮去藝術院校面試,她藉著角色說出自己對於父母離婚的感受:“我父母離婚時,他們告訴了我三件事。
這不是你的錯;這真的不是你的錯;這的的確確不是你的錯。“但關鍵是我不相信,也沒有孩子會相信。”
父母的爭吵就像是孩子眼中的現實化的一場恐怖片,並且她會覺得這恐怖的源頭一定是自己造成的。
並且這種感覺會伴隨著成長放大,成為不可磨滅的傷痕。
即便孩子毫無過錯。因為太多情況下,原諒和忘記意味著裝出什麼事都沒有發生。
-終-
“你們的孩子並不是你們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自身渴求的孩子。
他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因你們而來。
儘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把你們的愛給予他們,卻不能給予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努力效仿他們,卻不可企圖讓他們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行,也不會滯留於往昔。” ————紀伯倫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如此。她們也希望我們日後能有更好的生活,不再為茶米油鹽發愁,不再為孩子上學擔憂。
有些父母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之下,做出很多追悔莫及的錯事,我們應該去理解和原諒。
但同時也希望在要求孩子換位思考、體諒父母的同時父母也能體諒孩子。
相關內容
- 《都挺好》中蘇明玉被二哥打以後,要不要為了顧及家裡撤訴?大家什麼觀點?
- 阿耐寫《都挺好》,蘇明玉是不是有她自己成長的影子?是不是用力過猛?
- 《都挺好》蘇明玉被哥哥暴打住院,在家人的請求下,明玉該不該原諒哥哥?
- 《都挺好》中的蘇母強勢偏心,蘇明玉冷漠孤傲,造成“奇葩”母女關係的原因是什麼?
- 《都挺好》蘇母當年刻薄的對待蘇玉明,為什麼蘇明玉還要管蘇家一件件難辦的事呢?
- 為什麼說《哥哥姐姐的花樣年華》女主趙春雷比《都挺好》中的蘇明玉更慘卻更堅強?
- 《都挺好》中蘇家三兄妹,蘇明哲、蘇明成、蘇明玉,哪個人的命運最令人感慨萬千?
- 姚晨在電視劇《都挺好》飾演蘇明玉,大家怎麼看她在這部劇裡的演技?
- 《都挺好》中,蘇明成為什麼從小就恨蘇明玉?
- 熱播劇《都挺好》中蘇明成為何暴打蘇明玉?蘇明玉又為何要將哥哥送進監獄?誰的錯?